趙 冰,賀曉玲
(1.上海電機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306;2.吉林動畫學院 通識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角色分析
趙 冰1,賀曉玲2
(1.上海電機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306;2.吉林動畫學院 通識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傳承創新是我國高校的兩項重要職能。思想政治教師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主體,又是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及整體文化建設的引導者、培育者、助推者、建設者和參與者。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從線下與線上、思想政治教學與專業技能教學、技術教育與文化教育三個方面切入,更好地發揮其在高校整體文化建設中應有的角色。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文化建設;傳承與創新;角色;途徑
我國大學的任務不僅是為社會持續輸送專業人才,還包括將受教育者培養成既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自覺進行文化傳承創新的健全的、完善的人。這意味著大學既是知識創新的發源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更是德行的熔爐、思想的搖籃、精神的家園。除了傳授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文化建設工作同樣是我國高校的重要使命。本文將在分析兩者一般關系的基礎上,重點對思想政治教師在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和整體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角色和實現途徑進行探討。
總體來看,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與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緊密聯系、融會貫通、相輔相成。[1]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為高校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內容;文化傳承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活動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校傳播和發揮作用的主渠道,在黨組織的指導下對校園文化建設發揮著引領和規劃作用。尤其是在西方意識形態侵入、市場化環境和信息技術普及等多種因素的沖擊下,思想政治教育及工作者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理論、策劃和實施方面的指導,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極具現實意義。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大學精神的塑造和完善。大學精神是大學生命力的源泉,體現大學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大學精神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融為一體,成為大學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與價值動力,是大學科學發展的永恒力量。[2]只有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精神、學校歷史緊密結合,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逐漸豐富、完善辦學理念、角色定位、大學文化等精神內核,并使之與中國的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才能更好地指導大學的健康發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指引高校文化理論和實踐創新。在網絡時代,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異常激烈,加之高校本身對多元、包容的強調,使高校文化建設時刻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復雜環境中。這不僅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對其進行理論指引,使其不偏離大方向,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適應新環境,采取新形式,回應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新變化和新問題,切實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創新,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校網絡文化生態和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據制高點,始終具有“優先話語權”。
第四,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多種多樣,既包括第一課堂,更包括第二課堂。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扮演思想政治教學渠道的作用。如,舉辦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介紹中國歷史的相關活動,能夠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修身、愛國、樹立遠大理想;利用各種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能夠增加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通過中西文化相互對比、借鑒等,有助于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等等。
思想政治教師通常比一般高校教師更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這一特點是其參與高校整體文化建設的最大優勢,同時也規定了思想政治教師責無旁貸的文化使命及其在高校文化傳承創新中所必須承擔的角色。
第一,思想政治教師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引導者。在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中,思想政治教師的職責一方面是將學校的辦學理念、精神追求等無形的精神資產與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實際相結合,充分發揮思想引領作用,使大學文化等精神文化體系內化于學生的思想深處,更好地理解大學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加強與其他職能部門尤其是與文化建設部門的合作,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源源不斷地輸送給高校文化工作者,引導師生樹立核心價值觀念,彰顯高校文化底蘊。
第二,思想政治教師是高校行為文化的培育者。行為文化蘊含于師生的各種群體文化活動和個體文化行為中,其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特色鮮明,對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提高全面素質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師要在行為文化建設中發揮表率作用,堅持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堅持主流文化為主導地位,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為此,思想政治教師要配合高校黨組織大力推動、完善符合學校自身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行為文化體系,將其通過教學和校園活動等途徑,融入師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人際關系及校園文化活動之中,潛移默化地內化至師生意識深層。
第三,思想政治教師是高校學術文化的助推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既是教學者,也是科研者,還是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的管理者。他們一方面要在教學中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承擔著學術、科研任務。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融入學術和科研的同時,思想政治教師應身體力行地參與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營造過程中,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以身作則提倡團結協作、相互尊重、相互成就、彼此信任,堅決反對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抄襲剽竊的學術文化氛圍,協助學校相關部門推動學校整體學術文化建設。
第四,思想政治教師是高校環境文化的建設者。高校的環境文化是指校園中可以直觀感覺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功能的傳達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設施,包括由校舍建筑、場地設備、花草樹木等設施組成的文化要素。[3]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渠道。思想政治教師既要在課堂上教育學生愛護校園環境,自覺參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還要在教學之余深度參與校園環境規劃、維護、改善和建設。
第五,思想政治教師是高校制度文化的參與者。大學制度文化是維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在制度文化形成和發揮作用的過程中,思政教師一方面是學生思想教育的引路人,將制度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指導學生的學習、科研和生活;另一方面,思政教師也是制度文化的客體,更是其形成、演變和完善的主體,其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是確保制度文化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可靠保證,在銜接學生行為與學校制度的同時,協助學校建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特色制度文化。
不同的歷史積淀、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造就了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和整體文化建設鮮明的多元化特征。每所學校各不相同的文化建設思路和實踐,對其他高校的相關工作都是一種寶貴經驗和借鑒。本部分將結合我校的經驗,對思想政治教師承擔高校文化建設角色的途徑進行探討,以此對同類高校的文化建設工作提供參考。
第一,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陣地,促進教師對高校思想文化建設的引導方式從單一走向多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校園文化平臺從以往單一實體平臺向多元虛擬平臺拓展。我校思想政治教師在爭取上好每一堂思政課的同時,一方面利用傳統媒介,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營造學生喜聞樂見、新鮮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如,引進大學生電影院線、話劇排練室、樂隊排練房、舞蹈房等;舉辦社團文化節,豐富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組織師生參加上海市大學生藝術展演,承辦閔行區科普戲劇節、浦東新區文化項目進校園展演等,使高雅藝術進入校園,陶冶師生情操。另一方面,在“知識在網站上,思想在微博上,朋友在社交媒體上,情感在微信上”的時代,校園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一些落后、消極,甚至反動的思想和觀點,正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對此,我們通過進社區(上海市教委的易班社區)、開微博、建QQ和微信群等方式開展網絡思政工作,通過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生日常的網絡生活中,引領校園網絡文化健康發展。
第二,融入產、學、研培養平臺,拓寬思想政治教師深度參與高校文化建設的渠道。我們認為,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最好手段,同時也是文化傳承創新等高校文化工作落地的重要途徑。但由于多數思想政治課集中于一二年級,而產學研實踐多在三四年級進行,導致高年級學生在著重進行職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客觀上忽視了對思想政治素質的繼續提高和對學校文化活動的參與。因此,在一二年級的第一課堂教學中,我校思想政治教師建立了與專業課教師相互學習、緊密合作的常態機制,以此了解學生在專業技能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思想困惑,以此為切入點將與學生專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內容融入思政教學,并給予必要的心理幫助;而在三四年級的第二課堂,思政教師組織了一系列行業發展、技術變革方面的專家報告,使學生了解制造業發展的歷史、最新發展和未來前景;還利用學生技能大賽的機會,向學生深入介紹中國產業政策的發展、演變和未來趨勢,以此與專業課教師形成合力,從思想和技能兩方面推動學生的自我提升。
第三,發揮學科和理論優勢,推動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之校園文化的持續深化。大學是社會生產、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作為一所地方高校,肩負著為地方和國家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重任。這需要廣大師生牢記辦學宗旨和社會職能,將技術和應用打造成我校的鮮明標志和文化符號,持續傳承、銳意創新,指引學校的發展運行、教師的教學科研以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這一過程中,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共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我校思想政治教師持續鉆研文化理論,將理論成果與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的反饋相結合,向學校提出許多合理化建議。其中獲得采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包括:設立與線下校史館相呼應的線上校史平臺,組織在線知識競猜,增加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校園醒目位置懸掛對行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專家、學者、技師及知名校友的照片及事跡介紹,極大提升了學生對發展前景的信心,堅定了學生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的責任感;組織學生定期與實訓基地技師、員工進行聯誼活動,提升對所學專業的熱愛等等。通過這些文化建設活動,我校思想政治教師正在探索一條立足于學科優勢與歷史文化積淀,兼顧國家、社會、地方經濟發展及個人價值,融合人文精神與技術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傳承創新之路。
[1]許國彬,畢建永.文化傳承創新視域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論戰線,2012(11):45.
[2]鐘穎莉,玄萍.大學精神:高等學校的立校之魂[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6):121.
[3]韓孟彬.論校園環境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4(16):68.
2016-09-25
趙冰(1981-),男,講師,博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賀曉玲(1980-),女,講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3-0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