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筠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28)
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
石 筠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28)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媒介逐漸勢微,新型媒體不斷涌現,現代社會逐漸步入新媒體時代,這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進一步更新思維,加強對新媒體的認知和研究,不斷探索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路徑。本文分析了新媒體的特點及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嘗試探索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介逐漸勢微,網絡、手機、微信等新型媒體則不斷涌現,信息的傳播方式不斷發生變化,現代社會逐漸步入新媒體時代,這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新的機遇和挑戰。從機遇角度來看,新媒體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活力和媒介,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與時俱進;從挑戰角度來看,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復雜多變,不可控性不斷上升,難度不斷加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進一步更新思維,加強對新媒體的認知和研究,不斷探索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路徑。
1.傳播空間的虛擬化
信息傳播空間的虛擬化是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平面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要借助廣播、電視等媒介來實現,只有廣播、電視行業的相關人員才會參與到傳播過程之中,并參與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傳播行為,傳播行為和信息來源等都明確可控。而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虛擬世界。在這個網絡世界里,傳播行為更加隱秘,傳播方式更加多元,信息傳播更加自由開放;同時,虛擬空間內的個人不僅可以進行信息傳播,也會通過信息傳播進行一些交際活動,交際雙方完全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自由的溝通聯系,這就導致網絡空間內的信息傳播和交際行為都具有極其明顯的不可控性。
2.信息傳播的自由化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行為更加自由開放,傳播主體和受眾變得更加模糊不清,身份難以界定。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播媒介傳播出去的,這些媒介扮演著傳播者的角色。在傳播過程中,人們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并不能對信息進行及時反饋、評價甚至是反向傳播。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指向性變得十分模糊,信息的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也并非一成不變。一方面,很多人扮演著受眾的角色,他們通過媒介接受信息;另一方面,很多受眾通過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又將信息傳播出去,變成信息的傳播者,這就使得信息傳播行為變得更加復雜和不可控。
3.信息共享的多元化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共享率及傳播頻率非常高。在傳統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的作用和地位十分明顯,它們在傳播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受眾很難對它們的傳播行為進行質疑和評論。而在新媒體時代,特別是隨著傳播方式的更加自由多樣,主流媒體對信息傳播的影響行為越來越小,很多評論和不同的聲音更加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和關注,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和對待信息的態度更加感性和個性化,這對主流媒體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對人們施加思想影響和價值引領的難度大大提高。
1.為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創新提供機遇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創新提供了大量的機遇和便利。在傳統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圍繞課堂教學來進行,但由于時間有限、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陳舊等多種因素影響,教學效果并不能完全得到保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顯現,很多學生并不樂于接受教師的灌輸教育。而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有效地構建課堂網絡教學,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由安排學習時間,隨時向教師請教;另一方面,在課堂網絡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可以進行更加平等的交流和溝通,完全不受傳統課堂氛圍的影響,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提供機遇
當前,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的一個突出因素,就是教學的載體過于陳舊,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圍繞課堂教學來進行,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氛圍不濃厚,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認識。而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技術、微信、QQ、貼吧等交流平臺和載體的出現,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可能。因此,在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限制,通過網絡平臺和載體,如建立學習QQ群等方式,讓學生在大量課外時間中隨時進行交流溝通和討論。教師可以網絡為載體,定期開展自由討論互動,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特定話題進行深入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對進一步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特點是十分有益的。
3.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開拓提供了機遇
在傳統媒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偏窄,獲得的信息十分有限,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途徑也十分匱乏,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和研究都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而在新媒體背景下,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對教學和學習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教師可以便捷地獲得其他地區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的有益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革新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出發,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書籍和刊物等,為自己的學習提供借鑒和便利。
4.新媒體時代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一是網絡信息的虛擬化,給學生的思想意識帶來了巨大的干擾。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西方敵對勢力將網絡世界當作從事顛覆活動的主戰場,通過網絡大肆宣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對大學生思想意識進行干擾和毒害,這些錯誤的思想和言論對大學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二是廣大高校在校生正處在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一些錯誤思想缺乏清醒的認識和冷靜對待的心境,很容易受到這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和蠱惑,對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破壞作用。
1.積極進行正面宣傳引導
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和宣傳引導能力逐漸減弱,但這并不意味著放棄正面宣傳引導。廣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研究和分析新媒體的特點和規律,更好地利用新媒體進行正面宣傳引導,牢牢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和主陣地。
一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引導。要通過各種網絡方式和載體,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等的宣傳和引導,進一步增強高校在校生主動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積極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要通過各種新媒體積極宣傳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引領廣大高校在校生從傳統文化中獲得營養和動力,增強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動力和信心。
2.大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是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校園文化構建方面下功夫。
一是突出校園文化的時代性。在構建校園文化的時候,一定要緊密結合新媒體的時代特點,突出時代性,讓校園文化充滿時代氣息,更能反映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在構建校園文化時,一定要從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出發,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化需求,絕不能一味地抓住主動宣傳和灌輸不放??梢酝ㄟ^網絡平臺在學生中征集校訓、校歌等,將校園文化的塑造跟學生的價值追求結合起來,進一步突出校園文化的個性化。
二是突出校園文化的參與性。校園文化是一個內涵很豐富的概念,必須以各種校級活動為支撐,絕不能通過行政手段強加干預。要吸引廣大高校在校生積極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校園文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并且主動參與其中,獲得價值感。
3.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
一是要提高教師應用新媒體的能力。當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新媒體缺乏認知,一方面認為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廣大教師掌握新媒體、利用新媒體的能力十分有限。此外,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齡偏大,缺乏利用新媒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網絡信息技術更是無法得心應手地加以應用,自然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了解、感受、研究新媒體,辯證地看待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揚長避短,制定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二是提高自己的網絡信息專業技術。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提高自己掌握和運用高新技術手段的能力,讓自己能夠更好地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媒體環境
近年來,國家對網絡環境的整治力度不斷加大,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來看,還存在一定的死角和盲區。對此,一要加大對錯誤思想觀念的管控。針對網絡環境中存在的負面思想意識,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有效的凈化和管控,對擾亂高校在校生思想意識的行為進行堅決抵制和查處,確保網絡環境的純潔性。二要加大對網絡負面信息的管控。要加大對色情、兇殺、反動信息的過濾,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設立安全防火墻和隔離措施,努力給高校在校生營造一個安全、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多種機遇和挑戰。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思維,不斷加強對新媒體特點的研究和探索,以期更好地適應新媒體、利用新媒體,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1]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5).
[2]陳倩齡,周長群.新媒體時代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
[3]李英,柴艷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與特征[J].高等農業教育,2013(9).
[4]汪馨蘭.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3).
2016-11-20
石筠(1978-),女,副教授,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3-0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