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佟
(長春師范大學 物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重要性
金 佟
(長春師范大學 物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全面落實和加強素質教育,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求的人才,是提高中國國民素質的必然要求。改革應試教育的理念、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是一項非常繁雜的大工程,需要我們進行艱苦的努力。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不是單純的對立或否定的關系,兩者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我們要在教育改革中正確處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教學
現代經濟對科學技術和知識儲備的要求不斷提高,市場經濟下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科技的競爭,其核心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是由教育培養出來的。目前,社會需要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對人才的要求并不局限于科學文化素養,還必須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應試教育磨滅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阻礙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現實。我們應該把教育目標從應付考試轉變為全面提高人的素質。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試教育的弊端在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面前凸顯出來。應試教育是根據考試的要求直接應對考試、通過簡單的方法取得好成績的教育方式。應試教育把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單純地以升學為目的,不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構建知識的能力;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只重視教師如何教,忽視了學生如何學;重視課本上的知識,輕視學生的能力培養。這種錯誤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標準把基礎教育領入了歧途。
首先,使學生只得到片面的發展。片面發展具體表現在:一是數量上的片面性,在一個集體中只有少部分學生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這有違教育的初衷;二是學生個體發展的片面性,犧牲了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發展,這與我國一直以來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馳。
其次,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為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和學校普遍重視對學生科技素質的培養。實際上,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難度要大得多。應試教育很難考查學生人文素養的水平。在應試教育中,教師為了考試而教,學生為了考試而學,整個教學體系都在為考試而運作,教學活動成為極具功利性的短期行為。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教學成了教育目的,而育人成了一句空話。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奔波于題海之中,在學習態度上變得消極、麻木。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逐漸加快。要使知識產生力量,就必須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需要大力提倡和加強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素質等,其核心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創造力。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旨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1997年國家教委印發的《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
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別
我們不能否認應試教育在某些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某些方面的素質。但是,這只是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一部分。素質教育才是符合社會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有著比較突出的不同點。
1.教育目的不同
應試教育注重分數,強調選拔,以應試、升學為目的,注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需求,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注重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
2.教育對象不同
應試教育對成績好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注重為少數應試能力強的學生服務,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有所忽略。素質教育是對全體學生的全面教育,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下每個學生都得到公平的發展機會。
3.教育內容不同
應試教育緊緊圍繞的是考試和升學,教學內容與考試密不可分,實施片面教學,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素質教育立足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
4.教育方法不同
應試教育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強調知識灌輸,大搞“題海戰術”,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受到束縛。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過程的建構性,重視開發學生的潛能與優勢,注重因材施教,使學生掌握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在愉快氛圍中學習、成長。
5.教育評價標準不同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圍繞備考展開,要求學生通過大量做題積累答題技巧,要求教師將分數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素質教育立足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性,以多種考核形式全面衡量學生與教師的素質和水平。
6.教育結果不同
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諸多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個體發展受到壓抑。在素質教育的模式下,學生的潛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充分挖掘,為以后順利步入社會或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聯系
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很多領域遭到破壞。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人民對各種知識的渴求極為強烈,渴望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高考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應運而生,應試教育也由此產生。這種教育模式在一段時間里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為國家發展輸送了大批的人才。從這一視角來看,應客觀評價應試教育,不能簡單地對其加以否定。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僵化的應試教育模式越來越難以與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應試教育卻不能有效滿足人們的這種要求。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審視、反思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受到人們期待的素質教育便應運而生。
提倡素質教育并非對應試教育的全盤否定,對應試教育應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近年來,對應試教育的批評聲越來越多。素質教育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回應社會對應試教育的不滿。有些人提倡取消考試制度,但大多數人認為應該逐漸探索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道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應該是漸進式的,而非顛覆性的。素質教育要否定的并非考試,而是應試教育忽視以學生為主體、片面夸大考試作用的錯誤觀念。
對于考試制度,應采取揚棄而非廢棄的態度。一是要改革考試思想,突出考試的診斷功能,淡化不必要的競爭,調節教學行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二是要改革考試制度,實行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實踐操作與作業答辯相結合,筆試、口試、面試相結合,平時表現與大型測驗相結合,克服考試結果失真的弊端。三是改革考試內容,考查學生能否靈活掌握和運用已有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對各方面的素質進行全面考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素質教育對教育體制、參與者的要求
1.對教育體制的要求
學校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必須在學校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從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特征和趨勢來審視、改革教學方法。
2.對教師的要求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最終是否能夠實現現代化,既取決于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水平,亦取決于人文素質的現代化水平。為提高國民素質,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全面開展素質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專業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平衡,使學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教育中,應該盡量弱化學生的競爭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長處。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引導者,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應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3.對學生的要求
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要想使學生充分展現個性,必須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當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校要尊重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事實,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轉變教育觀念,修正應試教育中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機制,在實踐和探索中尋求一條適合中國學生的教育途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1]果孝文.素質教育綜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24(3):28-30.
[2]劉經蘭.考試與素質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1(3):19-21.
[3]于桂鳳,王健,吳艷民.素質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20-21.
[4]羅海豐.試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辯證關系[J].中州大學學報,2003,20(4):69-72.
[5]李來寶.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J].中國科技信息,2009(8):227-228.
[6]趙宏云.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J].林區教學,2009(2):32-33.
[7]石蕾.石蕾的教育論[EB/OL].(2012-04-28)[2016-07-21].http://club.jledu.gov.cn/?uid-70510-action-viewspace-itemid-304509.
[8]祁傳華.契機與回應——當前加速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應對策略[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24(12):17-22.
G521
A
2095-7602(2017)03-0154-03
2016-09-14
金佟(1988-),男,碩士研究生,從事科學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