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輝
安溪縣第六中學 福建泉州 362400
高中物理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深度融合物理課堂和信息技術之后,過去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要作用的課本、參考書、粉筆、黑板等被圍繞計算機形成的教學環境所取代,包括多媒體輔助系統、資料庫等,教師不僅可靈活選擇素材,還能科學設計課堂教學,實現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改善師生關系,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應怎樣實現高中物理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呢?這就是高中物理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接下來進行具體的探究。
物理是一門基于實驗形成的自然學科,高中物理課本中有很多物理的概念與規律都是十分抽象的,學生理解的難度較大,且很多物理實驗也難以在學校現有的實驗室完成。此時就需要教師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在課堂上模擬不能在實驗室完成的物理實驗,把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直觀,有效展現出實驗的活動過程,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理解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的形成。例如:當教師在講解關于粒子散射的物理實驗時,如果只停留在講解課本上的實驗,學生就難以想象,更無法理解其中隱藏的奧秘,應利用信息技術模擬課本實驗,通過多媒體課件把原子物理部分鏈式反應內容模擬展示給學生,降低學生理解原子模型的難度。在講解抽象的布朗運動實驗時,教師也可使用投影儀展現布朗運動,讓學生觀察并分析通過大屏幕放大的實驗現象,使教學效果更佳。還有關于電場、磁場、原子核衰變、分子運動等抽象難懂的物理實驗知識點,教師都可將其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直觀形象地為學生展示相應內容,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鑒于物理的抽象性特征,逼真的教學情境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教師應巧妙利用信息技術教育設備,可為學生構建生動形象的物理課堂教學環境,避免物理課堂過于呆板、乏味,通過豐富課堂情境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物理認知能力,促使學生長期保持濃厚的物理學習興趣。例如:物理學當中的三大定律,課本上只有很簡單的幾張圖,學生很難學懂,需要教師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構建生動形象的模擬教學環境,再現三大定律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能真正理解定律的意義與用途。由于高中生已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應采取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方式構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生動環境,事先剪輯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或錄像,供學生自學時使用,改善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引導全體學生在班級 QQ群或微信群里聊圍繞某個物理章節單元或學習主題展開探究,嘗試采取師生發帖、跟帖等方式進行討論,促使學生在輕松、民主、愉悅的教學環境里激發學生自主發表觀點與意見,最大限度發揮學習自主性,保護學生的獨特想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的媒體特性十分豐富,有利于教師創設生動形象的全新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對新的物理知識產生強烈求知欲。借助新的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將激趣性、誘思性、煽情性融為一體,在很大程度上優化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物理創造能力[2]。例如:在講解關于人造衛星宇宙速度的物理知識時,教師不能直接向學生灌輸新知識,而應在上課之前就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解決問題“人造衛星你知多少?”學生則要從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并歸類,學會從海量的網絡信息里篩選所需資料,不僅拓寬學生視野,還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等能力。當學生發現自己整理的資料出現在物理課堂討論環節,其中部分內容更源自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學生就能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充分激發探究物理知識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而在講解關于平拋運動的知識時,教師也可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飛機投彈的動畫,借助視頻創設問題情境:你知道炸彈的運動情況嗎?帶領學生對平拋運動規律進行分析。如此一來,學生就在教師的指導下眼觀其形、耳聽其聲,通過將高中物理課堂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起來,激勵學生形成我要知道為什么的物理探究動機,達到有效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
總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教師有更多方式讓高中物理課堂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讓學生在新的計算機仿真環境下培養創造力。在實踐中,高中物理教師更強調將信息技術視作無形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智能技術,主動把教的信息化轉變成學的信息化,實現高中物理課堂與信息技術的全面深度融合,促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課堂信息交流環境里進行探究性的、創造性的學習,克服學習物理知識的種種障礙,持續提高綜合能力與素養。
[1]李寶業.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深度融合探討[J].成才之路,2017(09):78.
[2]石善友.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整合的優勢[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6(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