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香翠,虞 強
(揚州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
——以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為例
徐香翠,虞 強
(揚州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體現,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本本闡述了工科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和困境,并以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為例,進行了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
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探索
2016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關于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決定在“十三五”期間實施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意見》提出7項主要任務,包括改革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完善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允許參與創新創業的學生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可見,創新創業教育已經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中國制造2015、工業4.0的到來,即將迎接機遇與挑戰的重要時期.那么,創新創業教育如何落到實處并且如何發揮最大效應,需要高校特別是工科院校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時指出,學習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的[1].從理論到實踐、從重技能到綜合素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證.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而工科大學生作為“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和踐行者,有熱情有目標去追求中國夢、個人夢想的實現.可見,創新創業教育與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密不可分.
人才培訓是大學的核心工作,而科學研究是大學的重要功能.科學研究作為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重要動力,創新無疑是科研的靈魂.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實施,工科大學生要有強烈的科研使命,要充分運用我們的專業背景,發揮我們的專業特長,利用產學研合作的機會以及各類實踐平臺,不斷突破自我,培養創新意識,不斷歷練創新能力.很多工科大學生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為豐富的實踐活動經驗,會促使他們從一開始學會依托校內創新教育的各類平臺和資源,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等到畢業時就會直接選擇創業.
一直以來,大學注重科技創新,為社會輸送大量人才,發揮著服務社會、引領社會的功能.一方面,在就業形式上,隨著現實社會中就業形式的嚴峻,使得大學生需要突破自我,尋求更多更廣的就業空間,所以創業的夢想就會被激發,大學生創業已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成為服務社會的一道亮麗風景;另一方面,在企業單位中,由于工科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強等優勢,會在社會實踐以后今后的就業中,發揮著革新、創新的力量,不斷提升企業服務社會的能力.
隨著國家各類政策的發布,以及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的興起,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是,“我想創業”、“我有創業的想法”、“我要去嘗試創業”這樣的聲音還太微弱.從學生角度來說,他們認為自己的素養和能力可以就業,但是并不適合創業;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一個從小到大想實現的某個目標或者理想,所以沒有創業的動力和方向;他們覺得創業困難重重,等以后有機遇了再說創業.從學校角度,雖說創新創業教育是很重要,可是實際操作上,卻是遇到了規劃、政策等洪流的沖擊.
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模式可以簡單歸納為:傳授者(教師)、接受者(學生)、教育平臺(日常教育、創業園、創業苗圃、創業大賽等)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這樣的關系,是不牢靠的、不穩定的.因為,作為教師,一方面是師資匱乏,另一方面很多教師本身都沒有真正得去創業過,往往是紙上談來終覺淺.作為學生,往往是被動的接受教育安排,他們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主動性、能動性比較薄弱.作為教育平臺,不管是理論課程體系的設置,還是實踐環節的落實,都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
高校一般以考核目標為抓手,二級學院也將圍繞此目標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但是,實際情況卻是不容樂觀的.因為各類措施和政策的不健全,為考核而一層層地開展教育,往往會出現追求量而忽略質,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教育等誤區.比如,大學生科創基金項目的申報,師生往往都是開始申報時的高度熱情、申報量逐年攀升,到一年后的不了了之.甚至出現了教師親自上陣、學生觀摩學習的課題研究模式,直接導致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3].
為了有效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積極進行了“競賽引領、文化熏陶、機制保障”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探索.
3.1.1 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應運而生,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創新教學方式等方面起來重要推動作用[2].學院愈來愈深刻體會到,參加“挑戰杯”競賽對于濃郁學院大學生科創氛圍,引領帶動大學生科創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學院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好“挑戰杯”的各級競賽.通過參賽,學院體會到“挑戰杯”競賽要取得好成績,單純就作品而言,一是要有“好”作品,即對于機械控制類作品一定要強調實用性、能夠解決現實社會難題,要能面向市場,持續研發,實現產業化.二是要有“好”老師,即一定要有科研水平高、具有強烈奉獻精神、熟悉“挑戰杯”競賽規程的專家擔任指導教師.三是要有“好學生”,一定要選拔培養潛質好、熱愛專業、熱心挑戰杯競賽的好隊員.
3.1.2 以覆蓋各專業的創新競賽體系為帶動.對于其它各類創新實踐競賽,學院明確了相應的負責部門,安排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負責人,由團委學工辦配合,做好參賽的組織動員、后勤保障等各項工作,并明確由實訓中心、實驗中心老師協同做好相應的制作、實驗等各項工作.目前除了“挑戰杯”創新創業競賽以外,學院每年參加的競賽有江蘇省大學生力學競賽、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全國飛思卡爾智能車比賽、省柴油機拆裝大賽、省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在每個項目的備賽過程中,分管教學院長、黨委副書記重視過程督查,及時協調解決各類問題,力爭取得好成績.
3.2.1 以“力行Show Me科技文化藝術節暨‘保來得’杯機械技能大賽”為主線.“力行Show Me專業文化節”(Show Me即秀出自我、秀出機械含義),旨在讓各專業、各年級的學生在廣博的班團文化與特色的專業文化互融中得到鍛煉和熏陶.學院爭取企業在學院設立了“保來得機械技能大賽基金”,用于支持大學生技能訓練與比賽.學院較好地將“三化”社團(品牌化、特色化、專業化)和“四型”班團(規范型、活力型、創新型、服務型)的建設與藝術節活動開展有機結合.目前“力行·Show ME”科技文化藝術節暨“保來得”杯機械技能大賽已成為“力行”文化的主要載體,在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2.2 以各類專業實踐為“力行”文化載體.學院強調以各種形式的專業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一是以卓越工程師項目為示范.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和車輛工程兩個專業被列為國家“卓越工程師項目”,學院深入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密切與企業對接,努力打造卓越人才.二是以研究生工作站建設為帶動,目前學院已經在大中型企業建立了41個研究生企業工作站,其中省級29個、校級12個,各學科點聯合行動,通過導師基金項目下放的形式,每學年安排數十名研究生深入各類企業工作站.三是以社會實踐為推動.學院每年組建10余支創新實踐團隊,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帶著科創項目進駐企業開展創新實踐活動.
3.2.3 以創新工場建設為“力行”文化平臺.學院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工場,用于大學生日常的創新實踐活動.創新工場建設中較好實現了幾個結合:一是與“研本1+1”計劃為引領相結合;二是與大學生科創基金及指導老師布置的課題研究相結合;三是與各類專業文化活動相結合.許多技能大賽的項目都依托創新工場得以制作完成,取得很好的效果.
3.2.4 以“創業教育示范學院”建設為依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時代主題,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學院對照“創業教育示范學院”標準,多形式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并取得實效.一方面抓好日常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學工作,除了面向1、2年級的創業教育課程以外,今年還組織了農機專業畢業班的涉農專業創業培訓;另一方面以各類創業競賽、創業活動營造濃郁的創業教育氛圍.
3.3.1 對于系部的考核.每年學院制定《年度系工作目標量化指標考核細則》,其中學生工作是重要考核指標(權重30%),要求各系與學工部門協同抓好大學生就業、學風建設、大學生科技創新以及班主任隊伍建設,并對各系在指導大學生科創基金、參加“挑戰杯”競賽、學科競賽等方面明確了相關任務要求.具體考核分6項指標,合計120分,其中大學生科技創新(20分).
3.3.2 對于教職工的考核.學院制定的《學院教學科研崗位人員業績績效計算辦法(試行)》中明確了“學科競賽績效計算方式”,鼓勵教師積極指導大學生學科競賽、大學生科創基金申報以及專業社會實踐團隊等.除了工作量補貼以外,學院對于各類競賽獲獎,按照學校對指導教師及組織管理的獎勵,給予配套獎勵(學科競賽1:0.5,“挑戰杯”競賽1:1).
3.3.3 對于班主任的考核.學院制定的《機械工程學院班主任績效考核辦法(試行)》中在“獎勵績效”中,鼓勵班主任動員指導班級學生申報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參加“挑戰杯”競賽及各類學科競賽,并分別給予考核獎勵.學院班主任大都為專業教師,能較好組織本班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實踐活動.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6.295.
〔2〕王鴻軍,鄭旭,劉巍.淺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J].時代教育,2014(6).
〔3〕童曉玲.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2.
G647
A
1673-260X(2017)10-0184-02
2017-07-08
2015年校教改課題(一般課題)(YZUJX2015—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