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動態
2016年,安徽省黃山市財政局通過“穩、保、壓、減、管、防”六字方針,有效提升財政管理績效,切實增強財政保障能力。
“穩”。做好收入預期管理,提高征管效率;建立預算執行通報制度,強化支出進度,全市財政收支運行總體平穩。深入推進預算公開評審論證,健全項目預算評審制度,充分發揮政府性資金的引導作用。
“保”。按照“保改革、保穩定、保基本民生”的支出原則,通過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財政支出八成以上投向民生。聚焦“市級隊”工業企業和“四大主導產業”,創新借轉補、股權激勵、PPP、基金等支出方式,2015年以來累計安排產業政策扶持資金7.1億元。
“壓”。嚴格按照“三公經費”只減不增的要求,全口徑編制“三公經費”預算,堅持“三公經費”及會議費支出統計分析月報告制度,提高“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透明度,建立“三公經費”監管長效機制,2016年,全市“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同比下降28.9%。
“減”。用財政收入“減法”換取市場活力“加法”。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經測算,全市稅收減收2.5億元;涉企收費項目總數由原來的133項減少到89項,全年為企業減負約6000萬元;全市兌現土地使用稅新增稅額獎勵資金4444.5萬元,惠及企業395家,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
“管”。全市撤銷財政專戶49個,全年增值收益超2500萬元。在安徽省內率先啟動實施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運行管理,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健全完善財政內控制度體系,開展內控檢查評價,全面推行痕跡化管理,建立與紀檢監察機關雙向聯系制度,加強對財政收支活動全過程的監管。
“防”。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及應急處置機制,有效防范和控制財政債務風險;妥善安排存量債務置換,優化債務結構,緩解地方支出壓力,全市節約利息支出約1.1億元。依法向借款單位催收借款,加大對外借款清理力度,市級對外借款余額較上年底下降52.6%。
(潘南峰)
針對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徹底、財政專戶管理不規范、財政資金風險意識不強、財政資金支出的效率和效益不高等問題,江西省瑞金市采取多項措施,改進財政資金管理。
一是完善國庫集中收付改革。首先,在財政內部開展國庫集中支付的政策和業務培訓,進一步加深各業務科室對國庫集中收付的了解,再通過業務科室宣傳培訓到各預算單位。其次,切實做到支出直達。原則上,會計核算中心和鄉財科的賬務處理退還各預算單位,財政部門不代理記賬。對資金量小、會計核算確實有困難的單位,做特殊處理,暫時保留會計核算中心,與單位簽訂代理記賬協議,代理記賬,會計核算中心只記賬、報賬,不撥資金。
二是規范財政專戶管理。其一,清理整頓財政專戶。針對財政專戶過多、過亂的問題,聯合人民銀行,對現有的財政專戶進行一次拉網式清理整頓。其二,規范管理開戶銀行。按照“集體決策、公平公開、確保安全、廉政高效”的原則,擇優選擇開戶銀行,并與開戶銀行簽訂或補簽委托代理協議,建立健全規范的對賬制度。其三,規范管理資金調度。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在財政局內部對專項資金按照預算內資金管理的模式,實行“指標管理,資金集中,預算總控,統一調度,統籌管理”。
三是推行預算績效管理。首先,進一步細化和規范預算編制。凡年初已知的上級下達的轉移支付全部納入本級預算,全面反映預算收支情況,努力提高預算編制的完整性;部門預算分部門和單位細化到類款項,提高年初預算的到位率。其次,切實做好預算執行工作。建立國庫集中支付用款計劃考核機制,推動預算單位準確編制用款計劃,及時實施預算執行。
四是增強財政資金風險意識。市財政確需對外借款的,必須報經市政府批準,并且對借款數額和期限加以限制(時間不超過一年)。建立借款回收保障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對企業的借款確保資金投得準、用得好、收得回,對逾期未還或造成財政資金損失的,追究相關決策者的行政責任、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堅決禁止財政以各種形式違規擔保、承諾。
五是加快財政管理信息化建設。著力推進市財政大平臺建設,建立健全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建立以總賬為核心,包含指標、計劃、資金支付、財務等的全流程控制體系,構筑起預算執行的外部監督和內控管理兩條防線,利用信息系統來約束和規范財政資金管理,確保財政資金安全高效運行。
(鐘惠林)
近日,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鎮財政所積極適應新形勢,搭建微信平臺開展各項政務工作,著力提高工作效率,優化服務水平。
據悉,福田河鎮財政所在征收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時,及時利用政府微信群通報各村征收進度,營造“比、趕、超”氛圍;在進行“三資”清理時,財政專管員利用微信及時解答村干部在填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指導各村扎實推進清理廢止村集體“三資”違規合同;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時,及時上傳幫扶人入戶照片,使扶貧工作切實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監督。微信平臺的巧用,使財政所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服務型財政形象頻頻獲贊。
(馬才宣王詠階章明萌)
“創業有經費,低保送到位,安居補房費,看病不算貴。”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財政加大民生投入,推動就業、住房、衛生、養老、文化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一股股甘泉滋潤百姓心田,奏響了民生幸福交響曲。
提供創業平臺,扶助失業失地。該縣積極優化創業環境,出臺了技術、信息、信貸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打造覆蓋全縣的就業服務網絡和電子就業平臺,為就業者提供就業服務。今年以來,該縣舉辦創業培訓11期,培訓合格368人;累計發放返鄉創業貸款3979萬元,扶持6000多人創業就業。
完善基礎設施,落實安居社保。該縣對農村基礎設施納入項目庫,統籌安排建設。據統計,2016年以來,該縣累計投資3.7億元,建設通鄉公路、通村公路,硬化村組道路;新建水利設施23座(處),新建、維修水渠2.1萬米,解決了全縣大部分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同時,該縣不斷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設新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低保無房戶、無能力租房戶和買房戶的住房問題。此外,逐步完善養老保險保障體系,新農合參合率達98%,城鎮醫保覆蓋率達98%。
開拓扶貧道路,條條通向小康。該縣整合資金,集中開展扶貧式搬遷。今年為搬遷新修水泥路13.91公里,解決了22個重點村貧困群眾的出行難題;新建飲水工程2處,解決2686人的飲水難題;新建三面光總水渠560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積1200余畝。該縣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思路,致力產業扶貧開發。
建立社會救助體系,為困難者撐腰。該縣建立健全特困學生就學、五保老人、自然災害等三大特困群體救助體系,為特困群眾撐起一把把“幸福傘”。目前,該縣652名特困農村學生上學由政府“埋單”;建有1所縣社會福利院,2所縣老年公寓,5所中心敬老院,6所社區小型集中供養點;城鄉醫療救助資金使用率達81.3%。
推進文化建設,開啟幸福之門。該縣不斷加大文化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建設社區文化站、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將文體設施建到千家萬戶。今年,該縣建成了4個全民健身工程,涌現出二胡村、燈彩村、腰鼓村、書畫村等各類特色文化新村60多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13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7個、村級文化活動室548個,為農民“文化幸福”加碼。
(羅道勝)
2016年以來,江蘇省沭陽縣在服務“救急難”工作中,以解決群眾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困難問題為宗旨,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方針。
一是開發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陽光救助系統平臺。該縣成立陽光救助服務中心,人社、殘聯、教育等8個部門掛牌成立社會救助分中心,鄉鎮(場、街道)、村居(社區)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窗口,全面落實幫扶救助對象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陽光救助”服務平臺信息化建設,實現縣、鄉、村三級聯網,建立信息公開、資源共享、對象銜接、政策互動的工作機制。納入服務平臺管理的各有關單位,對照政策,對各類特殊困難群體進行全面排查清理,確保應該救助的對象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二是整合救助資源。將分散在區民政、教育、殘聯等8個有救助項目部門的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自然災害救助、慈善救助、扶貧助學、就業援助、困難職工救助、扶貧救助、孤兒救助、春蕾資助、殘疾人“兩項補貼”和教育補貼、共青團“圓夢行動”等12大類、21項33條救助政策,按照救助項目名稱、救助對象條件、救助標準等內容進行匯總,全部納入陽光救助平臺,及時、不重復實施救助。
三是實現科學化、精細化、專業化、規范化的“陽光救助”資金管理模式。首先建立完善的預算保障體系。財政預算足額安排應由政府承擔的救助資金,科學制定資金撥付流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其次完善“陽光救助”資金投入方式,鼓勵社會熱心人士參與,多渠道籌集資金。再次加強“陽光救助”資金支出公示制度。建立縣鄉村三級公示制度,重大救助支出在電視和網站等媒體公示。最后強化“陽光救助”資金監督檢查。該縣財政局對項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
(李長城劉玲文)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