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G鎮法庭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變遷背景下農民工離婚的司法治理研究
——以G鎮法庭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為例

2017-03-29 09:09:39汪開明董穎鑫陳效智
巢湖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汪開明 董穎鑫 陳效智

(1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2 巢湖市人民法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社會變遷背景下農民工離婚的司法治理研究
——以G鎮法庭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為例

汪開明1董穎鑫1陳效智2

(1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2 巢湖市人民法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社會變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個人及其婚姻家庭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有可能會導致一些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解體。作為鄉村社會司法治理的重要機構之一,鄉鎮法庭在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離婚案件進行審理時,要根據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現實背景以及個案的具體情況,靈活適用國家法,正確處理國家法與鄉村社會風俗習慣之間的關系,以維護社會穩定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社會變遷;新生代農民工;離婚;司法治理

1 導言

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及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一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前往城市打工,這些人被社會及學界稱為“農民工”,也叫“第一代農民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第一代農民工逐漸老去,而他們的子女,即所謂“第二代農民工”或“新生代農民工”也先后登上社會舞臺。基于不同的成長經歷,新生代農民工和他們的父輩在文化程度、思想觀念、心理情感、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其中,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家庭更是與他們的父輩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地理通婚圈”更大,擇偶更加自由,擇偶方式更具多樣化,婚后的家庭生活模式更多,等等。新生代農民工婚姻家庭方面的上述變化與當代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出現的諸多一時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存在激烈碰撞,導致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走向解體。因此,近年來,我國各地的基層法院,特別是鄉鎮法庭受理的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也越來越多。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是一個人數十分龐大的社會群體,其婚姻家庭的穩定無論對于他們出生所在地的鄉村社會,還是打工所在地的城市社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W縣G鎮法庭為調查點,通過對該鎮法庭近幾年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情況的調研,分別采取與案件主審法官及部分案件當事人進行訪談、參與旁聽對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的庭審等方法,結合現有研究成果,對鄉鎮法庭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中的調解和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的對策和建議。

2 鄉村社會司法治理及其研究概述

鄉村社會的司法治理一般是指國家通過正式制定的成文法律實施對廣大鄉村的社會治理。眾所周知,傳統中國由于“皇權不下縣”,國家與農民之間的關系處于相對隔離的狀態,基層的廣大鄉村地區一般依靠鄉紳或者家族,并采取以自治為主要方式的社會治理形式。這也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家法族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國家正式承認的法律效力的原因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加強了對廣大農村地區的權力滲透,但由于法律發展的相對滯后,建國后的很長時間里,特別在“文革”期間,國家在農村的社會治理主要以黨和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為依據。及至改革開放后,隨著法制的逐步發展與完善,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鄉村社會的司法治理才逐步正式走到社會的前臺,成為“依法治國”背景下國家對農村實施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

就鄉村社會司法治理的研究來看,盡管它事實上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但是,正如楊力所言:“鄉村司法理論在中國乃至世界司法學界從未成為顯學,稍有涉及,也是作為‘水桶上的最短木板’出現的。”[1]可即便如此,眾多學者還是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學術探索。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姚建宗認為,“在鄉村社會的司法治理研究中,基本上有兩種認識立場。一為法治論立場,即國家制定的法律體系在鄉村社會和城市社會均應得到一體化遵行,尤其在司法實踐中應適用同樣的糾紛解決態度、訴訟規則和結案方式,以保證法治的普遍性與統一性得到實現。另一種是治理論立場,即鄉村社會和城市社會存在著不同的司法需求,在司法實踐中應適用不同的糾紛解決態度、訴訟規則和結案方式,以保證法治能夠獲得農村社會內在性力量的支持。”[2]從研究的進路來看,楊力認為,“現存不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條進路:一是從純粹理論法學角度展開的‘法社會學’研究,……;二是在訴訟法或其他部門法的基礎上所作的‘實體或程序規范研究’,……;另外,法史學界對此也有一定的研究。”[1]

上述研究者秉持各自的認識論立場,循著不同的研究進路對鄉村社會的司法治理及糾紛解決提出了種種觀點,這些觀點盡管表述各異,但都從不同的側面勾勒出中國自傳統到現代的鄉村社會司法治理與糾紛解決的不同面相,而在筆者看來,其間貫穿的一根主線乃是鄉村社會司法治理與糾紛解決中國家制定法與民間習慣法二者之間的多元互動,而這種多元互動在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背景下具有更為復雜的呈現。

3 社會變遷對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及其婚姻家庭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也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劇烈的社會變遷不但對中國的城市和鄉村社會產生巨大影響,還對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及其婚姻家庭產生較大影響,引發了諸多婚姻家庭問題,嚴重的甚至導致其婚姻家庭的解體。

3.1 社會變遷對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的影響

新生代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身處當代中國的變遷社會,和他們的父輩即第一代農民工群體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對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上。第一代農民工基本上都是在結婚以后去城市打工或經商的,由于在農村生活的時間較長,其大部分社會關系,包括親屬關系及鄰里關系等都在農村,農村的各種風俗習慣及風土人情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但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環境則不同,很多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出生在農村,但大都在初中或高中畢業以后就跟隨父母親或其他親屬及同鄉、同學等,或者獨自一人去城市打工。由于離開家時年齡較小,加之離家之前基本都在學校讀書,因此,他們的生活軌跡主要表現為從學校到城市,其很多社會關系和他們的父輩不一樣。所以,農村的社會環境及其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對這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影響不大。此外,由于剛進入社會就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加之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因此,城市的文化及生活對他們的影響較之于他們出生的農村更大。而這種成長環境的變化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觀念、心理情感以及行為方式等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2 社會變遷對新生代農民工婚姻家庭的影響

社會變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家庭同樣產生了很大影響。由于在城市打工或經商,現代化的都市生活,無論是物質層面的,還是文化及精神層面的等,都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家庭產生較大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生代農民工在擇偶時更加注重自由戀愛,反對父母包辦婚姻。二是由于在外地打工,新生代農民工的“地理通婚圈”擴大,異地婚姻明顯增多。三是由于受城市文化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性觀念日益開放,婚前性行為及同居、婚外性行為較多。四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家庭模式已經由原來第一代農民工的夫妻兩地分居模式轉變為夫妻二人和孩子分居的模式。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大多數夫妻二人在一起打工,但是由于城市生活以及孩子學習等條件的限制,很多人將孩子留在農村家中由老人照料;其中,也有一些是妻子生下孩子后和丈夫分居,留在老家照料孩子等。

總之,上述社會變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個人及其婚姻家庭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身處當代社會轉型期中的新生代農民工夫妻如果不能更快地適應變遷社會中的各種情勢,不能更好地調適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那么,他們的婚姻家庭就會面臨各種危機,嚴重的會導致婚姻解體,并最終離婚。

4 鄉鎮法庭對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的審理

社會變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個人及其婚姻家庭的諸多影響因素,以及鄉村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得鄉鎮法庭在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時面臨很多新的問題。基于婚姻家庭的穩定對于整個社會穩定的重大意義,鄉鎮法庭在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時,必須要根據社會變遷的現實狀況,并針對當事人自身的特殊情況,靈活適用法律,在個案中做到情、理、法的統一,妥善處理案件。實際上,鄉鎮法庭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涉及的問題很多,限于篇幅,筆者在本文中將主要根據自己的調研情況集中分析其中的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中的法庭調解問題;二是鄉鎮法庭在處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時的法律適用問題。

4.1 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中的法庭調解

我國《婚姻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夫妻離婚案件,應當對二人進行調解;如夫妻感情確實已經破裂,經過調解無效,應當準予夫妻離婚。因此,鄉鎮法庭在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時,首先必須要進行調解。此外,《婚姻法》還規定,夫妻離婚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協議離婚方式,即男女雙方當事人均同意離婚,且對家庭財產的分割、債權債務的處理和孩子的撫養等問題都達成協議,雙方就可以直接去婚姻登記管理機關辦理登記離婚。二是訴訟離婚方式,即夫妻中的一方不同意離婚,或者雖然夫妻雙方對離婚無異議,但是對家庭財產的分割、債權債務的處理以及孩子的撫養等問題達不成協議,這種情況下,他們會訴至法院,請求法官審理并做出裁判。

計劃經濟時期,即使男女雙方當事人之間采取協議離婚,當地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一般也不會直接批準離婚。在當事人申請離婚時,登記機關的工作人員都會進行一些調解。而在一方當事人不愿意離婚的情況下,在要求離婚的一方起訴至法院之前,雙方的親朋好友以及當地的村委會或居委會、鎮或村的婦聯等,一般也都會對雙方進行調解。但在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背景下,鄉村社會也正在經歷快速的轉型,在今日的鄉村社會中,“人們的交往和行為,不再局限于鄉土熟人社區和基層市場區域,而是鑲嵌到更大的社會系統中。與此相伴的是,鄉村社會日益增加的流動性和異質性,以及由此產生的不確定性。與外部世界頻繁密切的互動還使得人們的價值和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3]此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村民們的生存結構正在經歷著根本的變化:宗族治理的衰弱、倫理綱常的淡漠,血緣親緣的疏遠。當下的鄉村更趨向于以個體及小家庭為中心,以利益關系為紐帶的新型生存結構體系。”[4]因此,在上述變遷社會背景下,原先在中國的傳統鄉村社會以及計劃經濟時代能夠對包括婚姻糾紛在內的各種民間糾紛進行有效處理的個人或基層組織的調解也日漸式微;由此,有關婚姻糾紛的法庭調解就顯得更加必要和重要。

雖然法律規定的離婚方式很明確,但是,筆者在G鎮的調研中卻發現,對大多數意欲離婚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即使雙方都同意離婚,或者其中的一方想要離婚,他們或他(她)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去法院起訴。我們固然可以將新生代農民工的這種做法看作是他們法律意識提高的一種表現,但筆者在對一些離婚案件的當事人進行訪談時卻發現,他們之所以選擇去法院解決離婚問題往往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原因,那就是,他們認為,去法院解決糾紛是城里人的慣常做法。作為在城市打工的他們,除了在很多行為方式方面學習或模仿城里人以外,即使是解決包括婚姻糾紛在內的各種糾紛,他們也認為應該像城里人一樣去法院解決。一些新生代農民工甚至不惜為此花錢請一個律師來代理他們的離婚案件。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選擇去法院起訴離婚的這種做法及看法,實際上印證了美國學者薩利·安格爾·梅麗(以下簡稱梅麗)的一個觀點。梅麗在對美國鄉村社會底層人的法律意識進行研究時發現,在很多社會底層的美國人看來,“借助法院解決問題是享有尊貴地位的一個重要指標”[5]。

筆者在調研中同時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直接去法院解決離婚問題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而這個原因與社會變遷對他們的影響具有密切關系。眾所周知,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鄉村社會,人們大都認為離婚是一件十分丟人的事情;除非萬不得已,人們一般很少會去法院解決他們的婚姻糾紛。但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由于受到城市生活的熏陶,他們的思想觀念較為“前衛”,他們并不認為離婚是一件有失臉面的事情;因此,他們往往十分主動地選擇去法院解決離婚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選擇直接去鄉鎮法庭起訴離婚,將他們的婚姻糾紛直接帶入到法庭這一場域,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他們對法律的信任。實際上,在計劃經濟時期,普通村民如果離婚的話,無論是去法院起訴離婚,還是雙方協議離婚,在此之前,他們至少要面對以下幾個常見的干預網絡:“首先是由當事人父母、親戚、鄰居、朋友等人組成的親情干預網絡。……。其次,是由村組干部、家族族長及其他有名望的人組成的道德干預網絡。……。再次,是鄉司法所等民事調解組織組成的行政干預網絡。”[6]盡管在當代社會變遷背景下,鄉村傳統治理方式逐漸衰退,例如,“宗族力量的牽制力削弱。……。行政管理方式弱化”[7],等等。但是,上述對村民離婚的幾個干預網絡的“功能衰退”并不等于其“功能喪失”,對于那些從外地回到故鄉直接去法院起訴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上述常見的幾個干預網絡雖然在他們去法庭起訴前沒有發揮什么作用,但卻恰恰為鄉鎮法庭調解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提供了潛在的可資利用的社會資源。

因此,鄉鎮法庭在對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進行調解時,要充分關照當代鄉村社會變遷的宏觀背景。今日的鄉村社會正在經歷各種變遷,人們的婚姻觀念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甚至是某些久居鄉村的老人也很少對人們的離婚抱持絕對的反感。此外,如前所述,原來在鄉村社會的民間糾紛調解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家族力量和集體力量在很多鄉村地區盡管日漸式微,但卻并沒有完全消失。因此,鄉鎮法庭在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離婚案件進行調解時,一方面可以考慮如何進一步挖掘鄉村社會的傳統資源,特別是要充分發揮離婚案件當事人的親屬關系在法庭調解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須切實處理好與當地鄉鎮政府及村(居)委會的關系,將法庭調解與人民調解有機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鄉鎮法庭要盡量淡化法庭的“劇場化”效應,不拘泥于法庭調解的形式,可以采取“現場調解”“巡回法庭”等多種法庭調解的方式,妥善處理新生代農民工的離婚糾紛。

4.2 鄉鎮法庭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時的法律適用

作為處理鄉村社會當事人之間糾紛的正式組織機構,鄉鎮法庭在審理離婚案件時必須適用國家制定的《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等正式的成文法。而鄉村社會卻存在著諸多以當地的風俗習慣及風土人情等形式表現出來的所謂 “民間法”。眾所周知,國家制定法的一個主要特征是其法律規范高度的概括性,因此,很多法律規范在適用中需要法官根據實際生活中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用。以《婚姻法》中關于判定離婚的“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標準為例,雖然《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中對有關的判定標準進行了列舉式的規定,但這些規定顯然不可能完全涵蓋現實生活中“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眾多其他情形。而且,如果從一個較長時段的個人生活史的角度來看,一個在當下“確已破裂的感情”未必不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里又重新彌合。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例證就是那些“破鏡重圓”即重新復婚的夫妻。如果單純從那些先被法庭判決離婚,而后又重新復婚的案例來看,先前的離婚判決多少顯得有些諷刺意味。實際上,在鄉村社會的法律適用中,法庭總會或多或少面臨諸多民間法的掣肘,正如趙旭東所言:“糾紛一旦到了法庭這一場域中以后,國家的法律以及民間的習俗都會被當成一種自我保護的資源被當事人雙方調動起來。”[8]所以,在鄉村社會的法律適用中,國家法與民間法的沖突與協調是鄉鎮法庭的法官在案件審理中必須要予以慎重對待的事情。而事實上,鄉鎮法庭在處理當事人的離婚案件時,法官往往會在個案中靈活處理,并采取各種策略,盡力使得有關當事人對案件的審理結果感到滿意。

在對G鎮法庭的調研中,筆者在閱讀該法庭近幾年的離婚案卷宗時發現,法官對絕大多數離婚案的一審判決都是不準離婚。但其中的一例卻是一審就判決準予離婚。法庭在一審時不會輕易判決當事人離婚,一是受傳統民間文化與道德的影響,如“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二是希望當事人不要一時沖動,讓他們有一個相對冷靜的時間去充分考慮是否離婚。但G鎮法庭為什么又對上述的那個離婚案件一審就判決離婚呢?主審這起離婚案的C法官告訴我:

“這件離婚案件的被告是一位外省女孩,而原告是本鎮的一個男孩。兩人是在上海打工認識的,結婚時間將近一年,沒有孩子。結婚半年后因為一次爭吵,女孩就離開上海,跑到北京打工,此后就和原告不再聯系。在多次聯系無果的情況下,原告最終決定和女孩離婚。考慮到被告和原告沒有孩子,又是外地人,在本地沒有任何社會關系,加之始終不和原告聯系,所以我們就缺席判決他們離婚了。你想想,一來這樣的婚姻已經毫無意義,二來我們盡快判決原被告離婚,男方還可以再娶啊”。

在一般的離婚案件中,無論是對離婚本身有爭議或是雖對離婚無爭議但對孩子撫養、家庭財產分割或債權債務承擔等問題有異議的離婚案件,對于那些原被告都是本地人的離婚案件來說,法官處理起來往往會面臨來自原被告雙方家庭、家族乃至鄉鎮法庭法官們身處其中的整個鄉村社會等各方面的巨大壓力。

但對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由于自小便隨在外打工的父母離開家鄉,他們幾乎一直在城市長大,除了戶口是農村的以外,他們和城里的孩子幾乎沒有什么兩樣。夸張一點的說,遠在農村的家鄉于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想象的存在”。此外,一些新生代農民工雖然自小在農村長大,但后來由于在打工的過程中發展得很好,已經在外地買房定居并打算不再回老家居住了。對這兩類新生代農民工來說,鄉土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與其有關的社會關系以及社會輿論等對他們離婚的影響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在一些新生代農民工的離婚案件中,我們確實看到這樣的情況存在。筆者在對一起離婚案件中的原告進行訪談時,這位已經在蕪湖買房并已經搬遷的男性當事人就說過這樣的話:

“要是在老家的話,我離婚可能還會有所顧忌,我和老婆原來是一個行政村的,離婚后和她及娘家人也是抬頭不見低頭見,但是我現在搬到蕪湖了,也就覺得無所謂了,離就離吧”。

因此,對這些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原有對離婚構成某種壓力的鄉村社會輿論以及某些社會關系,對他們來說影響甚微。因此,法庭在處理此類新生代農民工的離婚案件時除了要考慮制定法的規定以外,還要考慮當事人自身及其身處其中的鄉村社會的實際情況。

5 結語

作為鄉村社會司法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鄉鎮法庭審理新生代農民工離婚案件對于新生代農民工家庭的穩定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當代中國正處于劇烈的社會變遷時期,鄉村社會也遠遠不同于傳統社會。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之后,鄉村社會的“宗族勢力、鄉村力量已經大為退色,村落共同體也因生產合作的弱化而萎縮。隨著城鄉間的頻繁流動、現代傳媒的長驅直入、交通通訊的便捷普及,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被擊破,熟人社會的倫理道義被置換,村民逐漸形成以個體或家庭的生存結構為核心的價值考量,以利益關聯為梯度的關系網絡,由此而產生彼此交往的內生秩序,并維持村落社會的慣常運作。”[9]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特殊社會群體無論從其成長、工作及生活環境來看,還是從其文化程度、心理情感及行為方式來看,他們和傳統鄉村社會的村民也存在很大的區別。因此,在當代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當新生代農民工出于對法律的信仰和對法官的信任,主動將自己婚姻家庭中出現的問題提交到法庭時,針對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特殊的離婚案件當事人,鄉鎮法庭乃至每一個基層法院的法官都應當知道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使命,即在個案的處理中,既要關注日益變遷的社會現實,尤其是鄉村社會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與此同時,更要切實維護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特殊社會群體的合法權益,力爭在每一個個案中以公平公正的判決讓他們堅定對法律的信仰。

[1]楊力.新農民階層與鄉村司法理論的反證[J].中國法學,2007,(6):157.

[2]姚建宗.鄉村社會的司法治理[N].人民法院報,2012-01-12(5).

[3]陳柏峰,董磊明.治理論還是法治論——當代中國鄉村司法的理論建構[J].法學研究,2010,(5):36.

[4]張學文.鄉村司法策略的日常運作和現實考量[J].政法論壇,2012,(6):139.

[5]梅麗.訴訟的話語——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人的法律意識[M].郭星華,王曉蓓,王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4.

[6]劉中一.法律下鄉與離婚自由[J].東方論壇,2013,(1):25-26.

[7]栗崢.國家治理中的司法策略:以轉型鄉村為背景[J].中國法學,2012,(1):78.

[8]趙旭東.習俗、權威與糾紛解決的場域——河北一村落的法律人類學考察[J].社會學研究,2001,(2):78.

[9]栗崢.鄉土糾紛解決的路徑選擇與正義表達[J].中外法學,2011,(2):317.

C913.1;D669.1

A

1672-2868(2017)05-0034-06

2017-04-25

巢湖學院校級科研機構“鄉村治理研究所”研究項目(項目編號:XWZ-201609)

汪開明(1968-),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上海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社會學。

責任編輯:楊松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日韩| 91人妻在线视频|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色偷偷综合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最黄视频| 91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青青草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亚洲视频三级|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毛片视频网址|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靠逼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www.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图区|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在线免费| 永久在线播放|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午夜看片|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 久久久久久久97| 国产午夜小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在线专区| 青青青草国产|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日本a级免费|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