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成 梁 慧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voice”互動模型下學術語篇中的“聲音”解讀
劉秋成 梁 慧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聲音是學術語篇的基本特征,是作者在學術界實現身份認可、交流的重要渠道。文章以Hyland的“voice”互動模型為基礎,以學術語篇中聲音構建的語言手段為切入點,分析了學術語篇中作者的聲音和讀者的聲音內在的關系及功能。研究發現:作者的聲音與讀者的聲音在語篇層面存在互動并相互制約,且以作者的聲音為主導,進而形成學術語篇的論點。
學術語篇;聲音;“voice”互動模型
近年來,聲音的概念吸引了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針對聲音與學術語篇的關系,學術界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傳統的學術寫作觀,他們認為學術語篇應該保持客觀、中立、不應該滲入作者個人的感情和態度?!胺侨烁窕薄白髡叩牟辉趫觥背蔀閷W術寫作的基本原則[1]。二是現代的學術觀,他們認為現在的學術語篇并不如原來認為的那么客觀和“非人格化”[2-3]。相反,作者常常直接或者間接地介入文中,如同推銷商品那樣宣傳、推銷自己和自己的研究,即“把自己和自己的研究市場化”[4]。筆者認為聲音是學術語篇的基本特征,是作者在學術界實現身份認可、交流的重要渠道。本論文將以Hyland的“voice”互動模型來具體剖析學術語篇中“聲音”的關系及其功能。
聲音是一個相對難以界定的概念,因為學術界從不同的視角對其界定,賦予聲音不同的含義,如:西方個人主義的象征[5]、觀點[6]、立場[7]和身份[8]等。盡管聲音的概念已被研究者廣泛地定義,但任何有關聲音的討論都必須建立在一個謹慎而一致的定義上。其中Matsuda對聲音的界定成為影響較大且引用率較高一個。他認為“聲音是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運用社會中現有且不斷變化的各種語言和非語言手段而產生的綜合性效果”[9]。依據Matsuda的定義我們知道,聲音不是一套特定的話語特征,它是讀者根據作者使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構成特定組合方式所形成的總體印象。
由于學術語篇“聲音”構建中涉及的語言及非語言手段比較多,限于篇幅,筆者重點從語言手段的使用來分析學術語篇中的“聲音”。
Hyland認為在學術寫作中我們不需要也不必犧牲自己的個人聲音;相反,學術語篇中的作者聲音是通過恰當展現自我以及正確運用自己所屬話語族群的語言構建出來的。因此,本質上聲音的體現與作者、讀者之間的互動密切相關,基于此,Hyland提出了“voice”互動模型[10],如圖1:

圖1 “voice”互動模型
這一模型主要包含兩個系統:其一是作者立場(stance),它主要關注作者導向的互動特征,傳達不同類型的個人情感和評價,包括作者對特定信息的態度:如他們是如何確定其準確性,他們如何獲取信息?他們對讀者有何看法等。其主要目的是反映作者的語篇聲音或作者身份、觀點、立場的自我呈現。其實現途徑主要利用互動和評價元話語來實現這一目的,如:模糊限制語、語氣加強詞、態度標記語和自我提及。它們可以用于協商文本中互動意義的自我反省,協助作者/說話人表達觀點,與特定社團中的讀者建立互動。在寫作中,作者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些元話語來發表觀點、態度,形成連貫的思路進而實現其研究的權威性和交際的目的。
其二是讀者參與(engagement),指作者使用一些與讀者相關的語言因素用來引導讀者參與語篇的互動和交流,如讀者人稱代詞、個人插評、共識引證、指令導向詞和設問或對讀者的直接發問。
此模型首次引入互動概念,從九個語言手段的使用對聲音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將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系列為聲音的緯度。作者立場和讀者參與如同一塊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此模式顯示:語篇中的陳述既要呈現作者、作者的想法,又要預期讀者可能的反對和所處立場,在語篇中要樹立讀者和作者的互動意識。此模式有利于揭示在學術語篇中,聲音是如何通過語言要素的選擇和運用在文本中被構建的,其究竟起著什么作用。
筆者從聲音互動模型的兩大緯度:作者立場和讀者參與入手,分析學術語篇中作者聲音與讀者聲音內在關系及其作用。
學術語篇中,作者主要利用顯性的自我提及和隱性的自我提及來構建作者聲音。
學術語篇中,顯性的自我聲音的呈現主要表現在第一人稱代詞的運用,常出現在摘要、引言、研究方法、討論及結論部分。作者通過顯性的自我提及來表達自己對某個話題討論的角度、觀點、解決方法及研究結論。表明自己研究符合研究規范、觀點新穎、研究方法獨特可行,具有學術價值。此種顯性的自我提及可以引起其他成員的注意,甚至認同,進而成為所處“圈子”中的一員[11],同時也表明自己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研究基礎。如:
要想獲取較好的拾音效果,在錄音前就應該對錄音的大體內容進行了解。一方面,通過對整個錄音內容的了解能夠更好地掌握錄音的整個過程,并且更加合理地安排錄音的時間和場所;另一方面,通過事先了解錄音的內容我們能夠更好地與相關人員進行溝通,這樣能夠了解他們講話的習慣,并且根據他們的習慣制定合理的錄音方案。尤其在錄制音樂作品時,提前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對于拾音的過程十分重要。通過事先了解錄音內容和特點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為錄音工作做準備。
In this chapter,I bring my own small contribution to the discussion.In particular,I look at what differences in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tell us about the ways academic knowledge is socially constructed,…… I am interested in what this tells us……
在這里,第一個“I”表明作者對此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貢獻;第二個“I”表明選擇了一種不同于他人的研究視角;第三個“I”直接告訴讀者自己研究的重點問題。第一人稱代詞“I”的使用強調了作者的個人貢獻、突出了研究視角獨特、表明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及研究價值,進而引起讀者對其研究觀點的重視。
在學術文章中,過多的顯性地呈現自我聲音,會給讀者過于自負、獨裁、甚至研究過于主觀化的印象。因此,除了上述顯性的自我提及外,作者根據自我呈現程度的需要,會采用較為隱性的表達,主要語言手法有兩種:1)隱性自我提及(第一人稱的所有格形容詞,如:our,my),作者通過已發論文的自我引用,或把讀者納入“知識共同體”。自我引用是作者獲取認可與信度的重要手段,它暗示作者是這一領域的先行者,對所研究的領域十分熟悉,籍此表明作者已確立的“學術身份”。它的作用相當于一張展示作者及其研究可信度的“信用狀”[11]。2)語境暗示,寫作者通過語境中的遣詞酌句來彰顯其自身的觀點(如使用模糊限制語、語氣加強詞、態度標記語);模糊限制語、語氣加強詞及態度標記語在作者聲音構建中有著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平衡自己與讀者之間的對話,顯得尊重讀者;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幫助作者預設讀者可能提出的異議,進而進行精確、謹慎和謙虛地表達立場,在沒有作者顯得過于自信的情況下,使讀者跟隨作者的立場。在學術寫作中,模糊限制語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也被認為是學術話語的一個重要特征[10]。
總之,在學術語篇中,作者的聲音主要具有自我宣傳功能,重在說服讀者相信自己的研究視角新穎、研究方法獨特、研究結果可信。
Mastuda&Tardy在對審稿人的采訪中發現,他們在審稿時,對作者聲音的構建具有相同點:他們一般會認為作者是男性,他們會感覺作者是一個研究生或此領域中的一個新人。審稿人對作者的定位不僅表現在他們的口頭評論中,而且還反映在他們各種方式的書面評論的手稿中。因為,審稿人一般首先都拿作者的學術能力與自己比較,進而認定作者是此領域中的一個新手[12]。從這個調查我們可以發現,讀者首先會帶有質疑的甚至挑剔的眼光來閱讀論文,在進行一系列的懷疑、考察、論證之后才能夠判斷是否認可該研究。
在學術語篇中,讀者雖未直接站出來說話,但他們的聲音同樣存在多重特點。讀者的聲音體現為一種期待:本研究是否可信、可靠、有原創性,值得一讀?他們在“無聲”地表達著自己的立場。當然他們的聲音主要通過作者融入語篇中,其主要途徑主要有三種:
讀者人稱是使讀者進入語篇的最明確的方式,作者一般多選用第一人陳復述“we”,一方面可以拉近與讀者的關系,假定讀者在研究話題方面與自己有共同的興趣及思考方式;另一方面作者以可以預期讀者可能提出的異議,進而將讀者潛在的觀點納入討論中。如:
If we acknowledge folk psychology’s valueanchoring role we can see the moral importance of greater representational complexity.
作者首先與讀者達成共識,一致認同“民俗心理學的重要作用”,然后定論“更具代表的復雜性的道德重要性”。讀者聲音無形之中就融入了作者聲音之中。
指令導向詞主要是通過責任和義務情態來表達,Hyland[10]認為指令導向詞指領讀者參與三種主要的活動:1)語篇行為:引導讀者注意語篇各個部分的關聯;2)身體行為:指導讀者如何把一些行為實施到在現實世界中;3)認知行為:指導讀者如何解釋一個論點,通過鼓勵他們注意,承認或考慮語篇中的一些論點或聲稱來明確定位讀者。在社會科學語篇中,指令導向詞一般引導讀者注意附錄或圖標而不會告訴讀者如何理解論證。如:
These points are clarified in figure 1 below.
See Appendix C for an illustration of how the rubric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個人插評主要是通過簡要打斷論點,對所說的話提供評論的方式來直接告知讀者。通過轉向讀者這個中間人,讀者可以發起簡單的對話,來增加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如,obviously,as I point out,I believe。
在個人插評中,呼吁共享知識是明確的信號。如:
Obviously,such unsymmetric research would cause the unbalanced result.
作者會通過一些諸如Obviously的詞明確要求讀者識別熟悉或接受客觀存在的事實。當然,這些共識的構建需要讀者識別特定觀點,通過在觀點論證中樹立角色來構建讀者聲音,承認他們的貢獻,使話語的焦點遠離作者進而塑造讀者的角色,進而實現讀者與作者的對話。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聲音和讀者的聲音存在內在的互動,而實現這一手段的方法是在人際交往層面根據特殊元話語的特點采取策略。語篇是作者通過語言選擇建構自己的話語身份的一個地方。在語篇聲音建構中,元話語作為意義表達的中介,具有特殊用途,如:作者利用自我提及和態度標記等來反映自己的意識形態和身份。此外,元話語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它可以顯示作者的性格和身份,同時也可以突顯作者如何期待他/她的讀者對概念材料作出反應。Hyland在對不同學科學術論文中使用元話語標記的情況研究發現,作者立場元話語(模糊限制詞、語氣加強詞、態度標記詞和自我提及)的使用是讀者參與手段(讀者人稱代詞、個人插評、共識引證、指令導向和設問、讀者直接發問)的五倍,Hyland認為“作者主要通過立場標記的選擇來創造權威、正直和信譽”。這也就說明,在兩者互動中,作者的聲音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最終形成學術語篇的最強音——學術語篇的總論點,具體如下圖所示:

圖2 讀者的聲音與作者的聲音的內在關系
本文以Hyland的“voice”互動模型為基礎,從語言手段的運用為切入點,分析了學術語篇中作者的聲音和讀者的聲音內在的關系及功能。聲音在語篇層面存在互動并相互制約形成學術語篇的聲音。聲音是實現學術交流、實現作者身份認可、顯示學術權威的渠道,而Hyland提出的九種語言手段這是實現這一個目的的橋梁。
[1]GEERTZ C.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M].Stanford,CA:Stanford UP,1988.
[2]韓金龍.SSK視角下的學術語篇修辭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6,(4):21-27.
[3]劉秋成,劉晉.學術語篇中第一人稱代詞的語篇功能研究[J].莆田學院學報,2016,(3):78-81.
[4]HYLAND K.Self-citation and self-reference:credibility and promotion in academic public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3):78-89.
[5]ELBOW P.Writing with powe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6]STEWART D C.Cognitive psychologists,social constructionists,and three nineteenth-century advocates of authentic voice[J].Journal of Advanced Composition,1992,(2):279-290.
[7]DIPARDO A,STORMS B A,SELLAND M.Seeing voices:assessing writer stance in the NWP analytic writing continuum[J].Assessing Writing,2011,(3):170-188.
[8]DRESSEN-HAMMOUDA D.Measuring the voice of disciplinarity in scientific writing:a longitudinal exploration of experienced writers in geolog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14,(2):14-25.
[9]MATSUDA P K.Voice in Japanese written discourse:implica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1-2):35-53.
[10]HYLAND K.Disciplinary voices:interactions in research writing[J].English text construction,2008,(1):5-22.
[11]李娜,李忠慶.學術文章中的“寫作者聲音”——基于語料庫的跨學科和語言的對比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4):17-23.
[12]MATSUDA P K ,TARDY C M.Voice in academic writing:th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of author identity in blind manuscript review[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7,(2):235-249.
INTERPRETATION OF"VOICE"IN ACADEMIC DISCOURCE UNDER"VOICE"INTERACTION MODEL
LIU Qiu-cheng LIANG Hui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unan Hengyang 421002)
Voice,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academic discourse,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author to realize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academic circles.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nd functions between authorial voice and the reader′s voice in academic discourse from the discursive features of voice construction on the support of"Voice"Interactive Modal.It is found that authorial voice and reader′s voice interact and restrict each other at discourse level,and are dominated by the author′s voice,thus forming the argument of academic discourse.
academic discourse; voice; "voice"interactive model
H08
A
1672-2868(2017)05-0099-05
2017-03-28
湖南省哲學社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5YBA058);湖南省教育廳資助教改項目(項目編號:湘教通〔2015〕291號第376號);衡陽市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6D126);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7HZ008A)
劉秋成(1980-),女,河南漯河人。衡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