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皖西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國家優秀傳統文化“雙創”戰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特色音樂教學機制研究
趙 敏
(皖西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地方本科高校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面臨生存發展困境,面對自身發展及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雙重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必然要選擇立足地方、辦學轉型的特色發展之路。在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雙創”戰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的音樂學專業應對接地方音樂需求,加強區域音樂研究,做好統一特色教學理念、特色音樂課程設置、特色音樂教材編寫,形成特色教學模式,注重特色人才培養,形成地方高校特色音樂教學機制。
特色理念;特色課程;特色教材;特色平臺;教學機制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這種優秀傳統文化大繁榮戰略背景下,如何豐富音樂文化產品,在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同時,讓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音樂藝術人才的培養則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音樂學專業作為區域內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科研中心,如何通過深化特色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地方培養出適合時代經濟文化發展需求的、具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能力的“雙創型”人才,成為地方高校音樂學教學改革一個重要的、不可回避的課題。
我國高校經過多年的升本和持續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滿足了國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在當今社會轉型期,由于高校的發展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的模式為主,造成人才培養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脫節,眾多地方高校面臨生存發展的困境。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明確600多所地方高校實施轉型。地方高校走應用、轉型、特色發展之路成為必然。
“特色”,意指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特征等。其表達的含義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的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由此可知,特色是由環境決定而產生的特質。不同區域的經濟文化特色必然各有不同,并擁有各自優質、獨特、個性的特色資源。
“特色”的含義主要表現為強烈的地方性、民族性、獨立性,這就要求特色的發展必然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立足于地方的本科高校處于某一區域內,必然受到這一區域環境的影響,因此,區域環境獨特的經濟文化資源為地方高校的特色辦學提供了生存、發展的基礎與可能,而特色辦學也因此成為地方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徑,并在學校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形成與地域環境相交融的“特色”。它是一所學校在一定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和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特、優質和富有開創性的個性風貌,是一所學校區別與其他高校的特性,尤指出類拔萃之處[1]。可見,地方高校的特色音樂教學必然要立足地方,汲取地方區域獨具特色、優秀的音樂文化資源,打造出出類拔萃的特色音樂專業,培養特色音樂人才,服務地方經濟文化,才能形成高校與地方互為依托、共同發展的特色之路。
當今高校,生源競爭激烈,特別是地方高校,沒有傳統高校的資源優勢,學術積淀相對不夠深厚,加上生源素質相對薄弱,培養的學生學術性不強,技術也不夠突出,這種“文弱武不強”的局面造成了學生就業困難。在國家的指導下,很多地方高校開始了特色轉型發展之路的探索,雖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原有的教學模式顯然不適合當今時代經濟文化的發展需求,主要表現為:觀念轉變滯后,傳統的教學理念依然占據主要的地位;特色目標不統一,教學中存在特色分散現象,不能形成核心特色;特色定位不準確,缺少市場調研,脫離社會發展需求;優秀地方音樂資源研究不足,特色教材內容貧乏,課程的豐富性、系統性缺乏;課堂教學模式封閉單一,缺少特色實踐支撐平臺;缺少學科互動整合、理論實踐脫節;激勵評價機制滯后,自主創造熱情不高等。這些因素制約著高校教學改革推進,限制了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音樂文化的傳承創新及特色“雙創”人才的培養,也不能滿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人才的需求。
時代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繁榮對“雙創型”人才的需求,成為地方高校發展特色音樂教學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對中華傳統文化問題進行了精辟的論述。他指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2014年2月17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強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圍繞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從意義、原則、內容、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指導意見,也為文化傳承發展載體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意見》的核心“雙創”戰略則成為地方高校特色音樂教學人才培養的指路航標。
“地方音樂與高校音樂教學相結合,是開展特色教學的主要手段,還能為地方音樂提供傳播的路徑,……能夠打造當地的音樂文化產業,帶動整個區域內的經濟發展[2]??梢?,特色音樂教學必然要與地方優秀的、經典的音樂相結合,怎樣才能實現二者完美的融合,凸顯特色音樂教學,形成教學機制,筆者有如下思考:
地方高校音樂教學長期受到西方音樂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響,而畢業于藝術院校的教師任教地方高校后,也多偏愛沿用西方的教學模式,忽視了本民族優秀的音樂藝術,特別是地方本土性優秀的音樂藝術,從而造成了教學脫離民眾音樂需求的現狀。因此,要形成具有特色的音樂教學,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把西方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本地優秀的音樂藝術資源相結合,確立特色教學的目標,形成統一的特色教學理念。統一特色教學理念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課程設置,其實質是圍繞學校的總體特色,準確定位音樂教學的方向與模式。
實踐證明:統一的特色教學理念、準確的特色定位,是打開特色音樂教學之門的鑰匙。
“特色音樂”意味著區域內代表性的、優勢的音樂資源,每個不同區域范圍內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屬于自己的獨特音樂,這種地方優勢的音樂資源也是地方特色的主要表現。只有做好區域音樂研究,才能在區域內繁多的音樂資源中,篩選出能代表域內特色的、社會認可的、影響廣泛的音樂類型,并對代表性音樂的藝術風格、結構特征、文化意蘊等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把握其內在精髓,提煉出其“特色”之核,方能在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新”的個性特色。
正因為這些地方特色的音樂進入課堂教學,從而凸顯了音樂學專業的特色性,改變了以往沒有特色、千篇一律的“一刀切”教學模式。教學中利用學生多為本地生,對地域音樂文化特別熟悉、易于接受的天然優勢,積極創新,保留特色,以促進音樂教學的特色發展?!暗胤叫员究圃盒玫胤揭魳肺幕奶厣珒瀯?,揚長避短,與院校自身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相結合,創辦特色教學。……必將給學生的就業帶來廣闊的空間,調動學生在校學習的積極性,使地方性本科院校音樂專業創特色、樹品牌成為可能?!盵3]
區域優秀的音樂文化是地方本科高校特色教學的基石,為音樂學專業特色教學提供了優秀的、不竭的素材資源。“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資源是地方高校建設特色學科的重要素材,將特色學科建設與地域文化的特色資源緊密結合,可以促進地方高校特色學科的形成?!盵4]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音樂學特色專業教學離不開區域音樂的研究,可以說,只有做好區域音樂文化研究才能為特色音樂教學提供不竭的教學資源。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與條件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音樂則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和對西方音樂的過度倚重,造成音樂教育的同質化,且忽視了傳統的民族音樂,本質上則表現為脫離了民眾的需求,也不利于“雙創型”人才的培養。畢業生過剩,就業去向困惑,民眾需求卻不能得到滿足,這種人才的相對過剩與社會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深層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脫離了社會需求。
教育部在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指導意見中就提出:以需求為導向,分類推進;就業質量顯著提高,區域服務經濟能力顯著增強。這必然要求高校要做好社會需求研究,才能使教學目標明確。例如,皖西地區是著名的紅色旅游文化區,皖西藝術學院成立了紅色文化研究團隊、大別山藝術團等,以需求為導向,送藝術下鄉,擴大了特色專業的影響力,促進了紅色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創新性人才。學生的就業范圍不斷擴大,畢業不再僅僅面向中小學教育,成立藝術團、音樂培訓機構、演出公司等,成為不少畢業生自主創業所選之路,人才供不應求,形成了良好的就業態勢。這種形式正是建立在需求導向的基礎上,推動了特色音樂教學的發展。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立足應用、立足地方、體現特色,關鍵是看社會需求,只有突出地方性、民族性,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特點,才能創辦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教學,實現專業特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而立足社會需求、發揮地方優勢、適應區域環境也是地方高校特色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徑。因此,做好社會需求的調研,則是特色音樂教學之本。
“引入具有當地區域特色的音樂文化素材,設置特色課程,是高校建立特色鮮明的音樂教育學科的有效途徑。”[5]特色音樂教學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見到成效的,而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斷積淀的系統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特色教學模式,并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對校園內的每個人都具有潛移默化的、持續不斷的影響力。這必然需要設置系統的特色課程,并有系列的特色教材作為支持,才能逐步實現特色教學之路。
依據專業的特色定位,設置特色課程,依據設置課程,選編特色教材。教材是特色教學的重要依據,因此,在編寫特色教材時,面對繁多、龐大的地方民間音樂素材,不能面面俱到,要去蕪存菁,以培養目標為核心標準,精心選擇能代表地方特色的精華作品,注重能培養學生實用性、實踐性、自主性、創新性的作品。
如皖西學院音樂學特色專業在選編教材時,堅持以“大別山道路”為核心標準,選擇能代表皖西大別山音樂特色的山歌、號子、小調、廬劇、新創編音樂、周邊代表性音樂等具有較強藝術性、實踐性、創新性的作品,教材深得師生的喜愛和認可,在實踐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表演欲望,豐富了特色音樂教學的內涵,擴大了特色音樂教學的影響力。因此,設置特色課程、編寫優秀的特色教材是特色音樂教學成功的必經之路。
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基層音樂工作者,一部分成為地方廣大中小學的音樂老師,地方音樂文化的啟蒙者、傳播者;另一部分成為地方音樂文化的工作者,從事地方音樂文化的理論研究、舞臺演出、創新宣傳等。他們都能直接促進地方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須培養出適應地方音樂文化發展所需要的特色人才。
音樂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此,特色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搭建起一個好的實踐平臺。皖西學院特色音樂學專業為此搭建了各種展現教學成果的特色實踐平臺。校內,組織特色演出;校外,與政府合作,參與社會公益演出等,檢驗特色音樂教學的成果是否合乎預期的培養目標,既擴大了專業的影響力,又促進了專業的發展繁榮。
皖西學院省級特色音樂學專業,依托特色教材,設計特色音樂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的內容、方式,創新教學手段,把地方特色音樂融入教學,以培養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在教學模式上,打破學院傳統相對封閉的教學模式,比如,在聲樂教學中,在以科學發聲教學訓練為主的同時,邀請地方音樂傳承人走進課堂,交流講授地方音樂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把課堂教學向外延伸到廣闊的民間。這種“雙向”教學模式,更容易讓學生在實踐比較中感受和把握地方音樂的獨特魅力;在教學內容、方式上,打破以西方音樂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教學,把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曲目納入教學內容,如皖西紅色歌曲、西路廬劇、皖西山歌“慢趕?!钡?,讓課堂教學更有本土特色;在教學手段上,鼓勵學生嘗試用科學發聲方法演唱自己編創的地方音樂,把科學性、地方性融為一體,實現地方音樂的創新發展;另外,學校每年都會定期舉行原創地方音樂作品大賽,激發師生對皖西地方音樂進行深入研究和創作的熱情;作為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陣地,皖西學院藝術學院也會經常邀請其他高校的民間音樂研究專家來校講學,以加強地方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為了實踐特色音樂教學成果,皖西學院音樂專業的師生每年都會與六安市委宣傳部、地方演藝公司等合作,于節假日組織送文藝下鄉等活動。這些實踐平臺為特色音樂教學提供了檢驗教學成果的舞臺,推動其不斷發展完善,從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雙創型”特色人才,展現了特色音樂教學的魅力??梢哉f,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求的特色音樂人才是特色音樂教學結出的最美果實。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國家“雙創”文化戰略背景下,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眾多傳統地方高校在師資、生源、社會影響都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在競爭中自然處于劣勢,地方高校發展面臨困境,圍繞“雙創”轉型走“特色”發展之路成為必然的選擇。而做好統一特色教學理念、區域音樂研究、社會需求考察、特色課程設置、特色教材選編、特色人才培養、特色實踐平臺方面的研究,對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特色音樂教學機制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李孟輝.熊春林.凸顯特色:地方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基點[J].中國農業教育,2007,(1):34-36.
[2]韓佳.地方音樂融入高校音樂教學的可行性探討[J].音樂時空,2015,(12):176-176.
[3]劉愛珍.地方性本科院校音樂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藝術百家,2012,(7):390-391+381.
[4]曹毓民.試論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特色辦學[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8):69-72+94.
[5]崔雅.對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設置特色課程的思考[J].陜西教育,2012,(12):30-30.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MECHANISM WITH LOC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STATE TRADITIONAL CULTURE STRATEGY
ZHAO Min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237012)
After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In the face of their ow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of curre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hoose a special development path based on local situation and schooling transformation.Under the state strategy of creative convers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the local university musicology major should consider local music demand,strengthen local music research and form special teaching idea,special music curriculum,special music textbook and a special teaching mode.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a music teaching mechanism with loc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could be built.
special idea;special course;special textbook;special platform;teaching mechanism
J607;G642
A
1672-2868(2017)05-0155-05
2017-07-08
皖西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項目編號:wxxy2017058);皖西學院皖西民歌研究所科技創新平臺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wxkj1501);皖西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wxsk20170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SK2017A0405)
趙敏(1972-),女,安徽蒙城人。皖西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民歌傳承與創新。
責任編輯:李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