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阿娜
(泉州師范學院圖書館,福建泉州 362000)
社會化閱讀環境下建設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策略探討
葉阿娜
(泉州師范學院圖書館,福建泉州 362000)
社會化閱讀的快速發展為圖書館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本文介紹了社會化閱讀的特點及圖書館社會化閱讀現狀,提出了社會化閱讀環境下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建設策略,如增加讀者黏度,重視深度閱讀,學科館員發揮橋梁作用和利用專門的閱讀平臺構建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等。
社會化閱讀;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
在席卷全球的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人們的閱讀習慣在逐漸改變,閱讀的內容也從“有就讀”到“讀我所需”轉變。因此,以讀者為中心,以社交為紐帶,基于閱讀內容而超越閱讀本身,融合閱讀興趣和社交,注重信息聚合、個性化需求和優秀的用戶體驗,強調分享、傳播、交流、互動,滿足人們高效、高質、多層次、社交性強的閱讀需求,從而實現有價值的閱讀,這種全新的閱讀模式,即社會化閱讀,備受讀者青睞,正在成為未來閱讀的方式。在社會化閱讀平臺中,讀者可以根據自已所需訂閱、下載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情感交流或者發表評論,滿足互動需求。通過閱讀平臺與社交網站的緊密關聯,用戶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內容通過社會化媒體分享出去,并在原閱讀平臺得以同步體現。用戶的媒體使用行為(包括閱讀行為)還被作為向其智能推送個性化內容的依據[1]。
2010年,備受全球用戶青睞的社交雜志Flipboard在美國橫空出世。緊跟著,我國先后推出了Zaker、Google Currents、騰訊愛看、網易云閱讀、鮮果、博眾資訊、Mooker、指閱、極閱等閱讀終端應用;豆瓣讀書、書倉網、無書網、無覓網、知乎等閱讀社區的出現,為讀者提供了閱讀、分享和互動的平臺。社會化閱讀正在顛覆著傳統閱讀,滿足了讀者不斷變化的閱讀需求,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讀者,其影響力不容小覷。同時,用戶體驗也滲透到數字圖書館領域,如何獲取、處理和利用用戶信息,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和用戶體驗成為數字圖書館研究的熱點[2]。
相對于傳統閱讀,社會化閱讀使閱讀真正回歸讀者,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推薦、碎片化的閱讀分享和社交化的傳播互動,構建讀者自身知識體系,從而實現閱讀價值的最大化。社會化閱讀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1)閱讀內容或基于科學的算法,對用戶的閱讀搜索、瀏覽和分享所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推算出用戶所喜愛和關注的內容,精準推送用戶需求;或通過好友推薦,以好友信息為信息源,抓取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具有一定的自由性,為用戶提供碎片化知識;(2)用戶可以對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評論和反饋,也可在閱讀過程中添加書簽、批注,并通過社會化媒體進行分享。相比傳統閱讀的“單向流動”,社會化閱讀更多地強調“雙向流動”,甚至是用戶與用戶的多對多傳播,實現閱讀的分享、互動和傳播;(3)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機構發出的資訊,也可以是素不相識的人所分享的信息;(4)在社會化閱讀平臺中,志趣相投的人們圍繞各類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戶歸屬感,為閱讀者營造專屬社會化閱讀環境,形成社區化分享的氛圍;(5)社會化閱讀基于社會化媒體,而社會化媒體憑其特有的連通性,通過鏈接和整合將多種媒體融合在一起,“收藏”“轉發”“群發”“回復”“評論”的模式使信息層層傳播出去,放大傳播效果,讓更多的用戶參與其中。以蘋果的icloud為例,它可以實現iphone、ipad和ipod的內容共享,實現跨平臺的社會化閱讀。
社會化閱讀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社交網絡的推薦,推薦內容容易出現片面且范圍窄的問題;算法推薦也并非萬能,易造成信息重復、信息質量不高、信息過濾機制不夠完善、信息過載、信息封閉導致用戶視野狹窄、閱讀資源缺乏深度、部分閱讀內容不夠科學可靠等后果。社會化閱讀數據挖掘多用于閱讀流程的前端即資源的獲取環節中,而對其后環節的閱讀行為缺乏挖掘,對可能遇到的問題缺乏專業的指導[3]。
社會化閱讀的概念是隨著閱讀終端應用的出現而產生的。隨著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會化閱讀成為部分人的主要閱讀方式。圖書館作為學習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應積極參與到社會化閱讀中,開展相應的服務。目前,國內很多學者已經著手研究社會化閱讀對圖書館建設的影響,如《移動互聯時代的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基于社會化閱讀的啟示》一文提出,社會化閱讀給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策略體現在以形式為核心改進閱讀推廣;注重內容質量,倡導嚴肅閱讀、深閱讀;線上線下結合立體推動閱讀推廣;重視社區分享和閱讀社區的建設;形成差異化提高競爭力[4]等五個方面;《社會化閱讀環境下移動閱讀APP對移動圖書館APP建設的啟示》一文中建議加強用戶(UI)設計,注重UGC和PGC內容的開發,打造個性化推薦模式,建立用戶成長體系,以此加強圖書館APP的改進[5]??梢?,社會化閱讀對推動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意義深遠,如何最大化地發揮其影響令人深思。
電子資源平臺如CNKI、萬方、維普、讀秀等最多的社交功能是分享。如FULink福建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分享頻道包括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QQ好友、開心網、百度貼吧、人人網、豆瓣網、百度云收藏、有道云筆記、Facebook、天涯社區等;讀秀學術搜索平臺則開辟“服務中心”欄目,設置“我的圖書館”“專題圖書館”“文獻互助”“文獻市場”“讀秀社區”“RSS訂閱”等模塊。在“專題圖書館”中,可以查看最新創建的專題館、分類推薦、收藏量排行榜、人氣排行榜等;“讀秀社區”中則采用論壇的形式,讓讀者進行文獻互助和交流。
移動圖書館APP以其突出的特點和技術優勢成為圖書館數字資源的閱讀社區。通過設置個人空間與圖書館OPAC系統的對接,實現館藏查詢、學術資源搜索、新書通報、借閱排行、組合和分類查詢、催還、預約通知等自助式移動服務,并可以自由選擇征訂薦購、意見建議等信息交流功能,還可以通過“搖一搖”去看看其他人在讀什么書。但是目前大多數移動圖書館APP只提供分享行為,如分享到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騰訊微博、短信、郵箱、新浪微博、人人網等,均沒有設置用戶互動,用戶不能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評論。用戶體驗感不佳,就沒有參與感和歸屬感,無法增強移動圖書館功能與服務的黏性。
大部分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都已陸續開通微博、博客、微信公眾號,讀者通過對其關注、訂閱、瀏覽與閱讀,更多地參與其中。以廈門大學校園社區“圖書館吱聲”為例,其提供了學術研究、服務推介、講座交流、校園社區等欄目,讀者如若發現好文或者值得推薦的信息,可將鏈接加入收藏夾,也可以分享到微博、微信和QQ空間,或者在“發表評論”中書寫讀書感悟,留下讀書筆記。微信公眾號中的“云閱讀”中也設置了諸多服務,如晉江市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中的“云閱讀”提供“少兒多媒體、公開課、熱門圖書、雜志精選、微學習、貝貝國學、妙趣手工坊、微視少兒館、微視農林館、微視老年館”等欄目,泉州師范學院微信公眾號中的“云閱讀”提供“好書推薦、雜志精選、公開課、熱門圖書、龍源期刊”等欄目。與移動圖書館APP一樣,互動微乎其微,用戶參與感不強。
圖書館閱讀社區的建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體現在:(1)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是文獻的聚集地和展示平臺;(2)讀者的信息教養相對較高,對信息資源的需求也相對穩定、集中;(3)圖書館擁有專業的圖書館員,其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較高。然而,在社會化閱讀環境下,圖書館閱讀社區的建設卻不盡人意,閱讀推廣受限,缺乏讀者與圖書館員、讀者之間交流互動的平臺。因此,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建設迫在眉睫,閱讀社區的建設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社會化閱讀需要一個高用戶黏性的環境。徐媛認為,社會化閱讀社區的黏性影響因素有用戶需求、產品/服務特征、用戶體現、內容提供商特征等[6]。數字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電子資源,用戶集中而穩定。以FULink福建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為例,它以資源建設和共享為主要任務,集成一個文獻統一檢索平臺,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這樣使得用戶集中、形成規模,利于提高用戶黏度。因此,圖書館閱讀社區可以整合地區高校資源,最大程度地提供數字資源,滿足讀者多樣化需求。
隨著互聯網及通信手段的發展,微信、微博、博客等社交網絡使閱讀的互動程度越來越高,閱讀成為“你來我往”的雙向行為。這要求讀者能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選擇適合自身心靈發展、綜合素質提高的深度文本,積淀閱讀,將其精華轉化成屬于自己的價值,實現閱讀價值的最大化。在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中,圖書館員應發揮其引領作用,多向讀者推薦優質文章和專題,多開展讀者活動,加強與讀者的互動和交流,擴大優秀電子資源的傳播受眾和影響力。
目前國內學科館員自身任務繁重,缺乏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因此,可以借助閱讀社區搭建學科館員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平臺。學科館員在該平臺上開設多個學科服務欄目和頻道,用于發布學科信息,集中校內外相關學科資源,與用戶在線交流并為其解疑答惑等[7]。學科館員可以發起和組織有共同興趣的讀者就某個主題進行討論交流,針對性地向讀者推薦合適的文獻信息服務,宣傳新的文獻資源,充分發揮其橋梁作用,引導讀者閱讀。
目前,一些高校和公共圖書館已經開始使用超星云舟之類的平臺來構建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超星云舟基于“互聯網+”,面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是一個基于空間的知識組織、重構與分享平臺,它將圖書館內容與微信社交融合,便于用戶在平臺自助完成圖書館館藏借閱查詢、電子資源搜索下載,同時對用戶行為進行記錄與分析,引導知識重構及信息分享,有效提高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超星云舟為每位讀者提供一個虛擬空間,讀者可以根據所需篩選、收集信息,構建專屬書房;也可以記錄閱讀感受,發表學習心得,與其他讀者交流互動;甚至可以與專題作者直接對話,讓讀者實現從“聽他說”到“我要說”的角色轉變,并為讀者永久保留空間。讀者挖掘優秀專題或者筆記后,可以通過轉發到小組、筆記、消息、通知,實現資源的傳播與知識的共享。學科館員可以借助超星云舟搭建與讀者互動的橋梁,自如地展現最新的資源與服務。如設置交流群,向讀者推薦合適的閱讀資源;引導讀者對共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探討、交流;獲取館內讀者參與閱讀社區的情況,對讀者行為進行分析統計;鼓勵用戶創建專題,從中挑選優質專題推薦給讀者。讀者可以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而精準地獲取學習資源,通過歸納整理,有序而持久地保存和使用資源;也可以創建特色專題,實現資源分享和學習交流。
總之,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建設應著眼于讀者,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重視用戶體驗和用戶之間的互動,將傳統的閱讀和信息服務模式轉變為以社會化媒體和公共機構為平臺的個性化知識服務,采用更多的類似超星云舟的學習平臺,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社會化閱讀需求。
[1]鐘雄.社會化閱讀:閱讀的未來[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05-12.
[2]蔡金燕.社會化閱讀對構建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6(2).86-90.
[3]張玖莉,趙靜.數字圖書館閱讀社區的MOOCS實現[J].圖書館,2015(1):64-68,72.
[4]劉亞.移動互聯時代的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基于社會化閱讀的啟示[J].圖書館論壇,2014(5):48-54.
[5]李雁行,王志國.社會化閱讀環境下移動閱讀APP對移動圖書館APP建設的啟示[J].圖書館論壇,2014(20):54-57.
[6]徐媛.基于用戶黏性的社會化閱讀社區盈利模式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4(3):49-52.
[7]蘭小媛,潘衛.虛擬社區: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的新陣地[J].圖書館建設,2010(9):72-75.
G252
A
2095-7602(2017)12-0173-03
2017-07-20
葉阿娜(1984- ),女,館員,碩士研究生,從事圖書館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