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投資,政府不能再做主角
近日,各地陸續公布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從透露的信息看,政府推動基建支撐經濟的意愿較為強烈。23個已公布目標增速的省份計算的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規模已超過45萬億。按照各地提出的投資設想來看,均指出要多渠道籌集項目資金,如有“創新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表述。與此前4萬億投資不同的是,資金來源似乎也更合理,目標也基本指向了PPP。
也就是說,這些錢本身就是存在的,與其在股市里興風作浪,在房地產上制造泡沫,在農產品中顛倒供需平衡,倒不如用在建設上,只要規劃做到位了,政府不再大包大攬,就可以避免集中花錢和貨幣超發。
但從去年的情況來看,PPP的投資方向依然集中在“鐵公基”及國家力推的養老項目上,由此可以看出,民間資本對于實體經濟的投資并沒有明確的方向感,而投資目標的選擇上還是跟隨著政府的腳步。
未來45萬億的投資中,由誰來扮演主角,投資主體主要是誰,則成為了問題的關鍵。事實告訴我們,政府大包大攬的后果,就是實體經濟被邊緣化。政府出于對土地的控制能力和城市發展需要將目標設定為城建和房地產開發,而民間資本也就蜂擁而至將土地價格和房價拉高,再進一步融資,從而再度推高地價和房價。而教育、醫療、房價這些民生問題則成為了躲不開的高消費,成為了似乎無解的難題。
因此,在本輪的投資中,政府不能再次成為投資的主角。作為指南針,在方向上的選擇則需要更加全面和宏觀。經濟的發展需要消費的驅動,而在驅動消費之前,對于居民身上的那些對于教育、醫療、房價的負重則需要減輕。當居民需要存錢預備未來的醫療,需要貸款購買居住的房屋就永遠不可能將錢用在其他方面的消費上。而居民越不消費,則越需要基建的投資進一步推高土地價格,進入一個死循環。
可以說,今天的45萬億投資在未來能吸引多少社會資本,是考驗投資作用與效率、能力與水平、質量與效益的關鍵。錢,不是為了投資而投資,它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給出居民正確的投資渠道,二是要解決居民負擔過重的問題。
產權導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