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麗麗
我國充分重視互聯網的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第二十六章中明確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同時要求“加快多領域互聯網融合發展”。
揚州是國內、國際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創產業的發展關系著這座旅游城市的經濟發展。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互聯網+”和文創產業的結合將為其帶來新的活力。
隨著人們生活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和個人的消費需求和層次也在不斷提升,隨之而來的是消費比例中文化消費份額的增加。作為文化消費中非常重要的文創產品,日益受到各地文化消費市場的重視。
揚州作為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具備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不論是從文化的廣度還是深度,都應大有可為。無論是古典園林、名人故居、古剎名寺的歷史積淀,還是淮揚菜之源、沐浴文化之都、運河名城的聲名遠播,又或是“天下玉揚州工”的玉器、漆器等著名傳統手工藝,都時刻彰顯著揚州城獨有的文化底蘊。從漫步古籍書店暢游書海摘詞引句,護城河畔品綠楊春茶,百年老店里嘗翡翠燒麥,到漫步在宋夾城體育公園、茱萸灣動植物園、鳳凰島濕地公園感受自然的清新,再到暢游雙博館、揚州科技館感受文化和科學的魅力。揚州的文化產業也在不斷的自我優化向前發展。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在國家提出“互聯網+”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揚州的文化消費市場也同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抓住機遇,做強文化創業產品,創出具有揚州地方標志性、代表性的文創品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文創產品的革新,無非來源于技術手段的創新和內容、創意的創新,“互聯網+”為此提供了動力。
“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的體現,不是單純上數學里的1+1。它是指充分利用當前在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領域最前沿、最先進的技術,對各行業傳統的運轉機制進行革新的過程。它所涉及的不是簡單的對網絡技術的應用,而是用網絡時代的思維打造企業經營的全新生態系統。
互聯網帶來的是資源的融合,包括了信息資源的融合,技術手段的融合還有設備設施的融合。無論你使用何種網絡終端,需要獲取怎樣的信息資源,在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都能夠變為簡單的操作,使得不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在任何時間和空間都能方便獲取。
網絡傳播是效率是驚人的,任何一個文創產品的推出,只要推廣方式得當,都能夠迅速獲得關注,并在網絡上部分晝夜和地域的擴散開。這同樣意味著產品如果有“瑕疵”,企業將很難擁有“再來一次”的機會。同時,“即時”還表現在文創產品的“生命周期”方面,一些優秀的創意,在其產生同時就迅速進入產品的“旺盛期”,如果不能迅速做出決斷,那么企業很可能會一直奔波在“遲到”的路上。
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的今天,互動性是用戶或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點。信息一定是雙向的,而非一方被動的接受,文創產品一定要是一個豐富、動態、活躍的有機體,隨時和消費者進行雙向的聯系。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互動方式,文創產品的企業等于為自己豎起了一道隔離墻。
互聯網帶來了信息交流的變革,不論是消費者還是企業,獲取信息的數量和手段都極大豐富,地域的隔閡消失了。市場逐利的規則導致一旦某樣產品獲得了成功,短時間內就會有大量“同質性”的產品迅速占領市場,而小眾的、個性化的需求往往會被忽視。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文創產品趨同性嚴重,消費者消費意愿會迅速衰減,產品的生命周期被縮短。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消費者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感興趣的文創產品咨詢,但從咨詢的獲取到最終的消費達成,并非所有文創產品都能在線完成。影視作品、電子和有聲讀物等可以通過在線推送方便達成消費。而那些需要實地體驗、親身感受和購買收藏的文化產品,則可能需要各種技術手段和渠道支撐整個消費鏈條。相關產品的消費,需要通過在線推送廣告,圖片、短片甚至VR技術進行展示,地理信息系統支持、電子票據技術支持,在線付費系統支持,企業生成訂單或個性化定制,線下派送或消費者身份識別,消費者在線評價和反饋消費體驗等一系列的環節才能達成,這需要線上和線下的深度融合。
目前的市場上,各個企業為了搶抓“互聯網+”所帶來的機遇,均通過推廣自身在線平臺的方式,期望占領市場高地。作為消費者而言,過多的平臺帶來了選擇的困難和較低的忠誠度,加之很多平臺存在粗制濫造的現象,功能單一、體驗感差。最終數量上的規模無法產生規模效益。
文創產品,重在“創”字,這是產品最有價值的方面,需要設計人員耗費大量心血、企業研發投入大量資金。但在互聯網時代,技術訊息的獲取范圍更廣、獲取成本也更低,這些都可能打擊文創產品的創新熱情。所以,地方政府要鼓勵本地文創產品的發展,必須在知識產權方面給予強有力的保護,這樣才有助于文創產品的市場持續良性發展,才有利于樹立地方旗艦品牌。
文化創業產品的根在“文化”,所以地方文創產品是否能夠成功,還將取決于產品所擁有的文化內涵能否準確的被消費者理解和接受。消費者的知識度將對其挑選和消費文創產品產生直接影響。在互聯網時代,文創產品的推廣企業應當意識到消費者是可以培植的,通過影視帶動、虛擬體驗、建立互動論壇等方式,都可以較為迅速的培養繳費者的知識,從而為文創產品的推廣奠定基礎。
根據以上對文創市場在“互聯網+”時代的特征和影響因素的分析,筆者認為,要想讓揚州地方文創產品得到有效推廣,具體策略有以下幾點:
一個地方的文化內容和表現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但它的魂應當是統一的,揚州擁有著眾多的文化瑰寶,地方政府應當深挖其內涵,凝聚出具有揚州地方文化代表性的“魂”,并將其具象為識別度高的文化標識,將其烙印在揚州眾多文創產品之上,成為識別度高,且具備象征意義的產品身份標識。
整合地方文創產品的資源,規劃和打造統一的揚州地方文化創意產品的在線體驗、消費平臺。聚零為整,為地方文創產品在線的展示、推廣、消費、保護和發展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持,形成文創產品的在線人氣聚集地,從而形成規模效益。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通過不同渠道、利用不同技術手段對地方文創產品的平臺進行推廣。例如,可以和運營商合作,在電視、網絡中投送廣告信息,也可以運用無線網絡技術在市內固定(商圈、火車站、社區等)和移動電子屏(出租車、公交車、地鐵等)不斷更新和推送廣告。通過開發互動游戲、影視作品植入、創建論壇版塊、朋友圈發布等方式進行推廣。
個性化定制需求愈發旺盛今天,文創產品也必須順應潮流。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興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企業在分析掌握市場主流需求的同時,也能夠兼顧小眾的、個性化甚至專業化的需求。可以通過VIP客戶身份定義,對目標客戶進行區分,在占領一般消費市場的同時,打造專業化、專門化程度更高的高端文創消費市場。
文創產品的“創意”是其價值最核心的內容,“最好的創新和創意越來越多的來自于普通人而不是精英,大眾創新正在顛覆傳統的創新定義和形態。”文創產品的市場要想永葆生機和活力,就必須重視“草根”創意,要建設創意收集的渠道,建立創意征集的獎勵機制,健全創意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互聯網+”的到來深刻改變了社會各個行業的發展方式,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順應時代潮流,整合資源,借助新時代的互聯網思維,可以為地方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為地方城市建設帶來動力。
[1]廖禮平.中國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J].哲學視界,2010.
[2]張玲.我國電影發行產業市場結構分析機[J].今日湖北,2012.
[3]曹冬梅.論文化產業營銷[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
[4]魯元珍.“互聯網+”給文化產業帶來什么[J].決策探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