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婷婷
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新聞的制作、傳播等過程具有一定優勢。新媒體新聞融合了視頻、圖片等因素,不僅能實現實時報道新聞,還增加了新聞的交互功能。因此,新媒體的出現,促進了新聞產業的發展。在這一情況下,研究新媒體新聞的演變發展過程及對社會輿情表達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是導致新媒體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新聞發展歷史中,主要經歷了文字、印刷、電子集成、網絡等多個階段,而傳遞新聞的媒介也從報紙發展為網絡載體。
現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很多新的新聞傳播手段和傳播媒介,包括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博客、桌面視窗等媒介,被受眾稱為第五媒介。新媒體對于新的科學技術接納程度非常高,大有來者不拒的意味。很多新的科技像VR技術、豎屏資訊等技術,不斷的被應用在新媒體領域中。比如在2017年,優酷秋集?新資訊論壇在上海舉行。在此次論壇中,優酷推出了新資訊產品矩陣,與國內主流媒體共同研發資訊的新形態,共同探索資訊的新渠道、新營銷。同時,優酷全網首推豎屏資訊,讓視頻信息更豐富、重點更突出,讓人與資訊距離更近,打造移動端原生資訊的新形態。
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新聞是基于新科技不斷發展起來的,是一種顛覆傳統新聞媒介的傳播理念、傳播方法的新技術。這種顛覆的實現,豐富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完善了新聞的質量。通過新媒體,受眾不僅可以實現多渠道獲取新聞,還能按照自身喜好,選擇感興趣的新聞。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社會信息的進步,也變革了新聞產業,使得社會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轉變了群眾的生活方式。
新媒體新聞的進步發展,提高了受眾的新聞參與度,紛紛表達個人觀點,導致社會輿情產生了很大轉變。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弊端,制約了受眾的新聞參與度,不能很好的表達觀點,也導致傳統媒體無法及時了解和接收社會輿論。但在新媒體新聞中,不僅能接收受眾的個人觀點,還能掌握整體社會輿論的發展方向,收集并整理出社會輿論對于某個新聞的看法,從而使得新聞能夠滿足受眾群體的需要。
新媒體的出現和應用,推動了社會輿情表達的發展。在現如今的新聞傳播中,傳統媒體無法滿足受眾的多元化信息需求,而新媒體新聞基于受眾的觀點和看法,可以迅速傳播新聞、反饋新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新媒體新聞影響了社會輿情表達的方式,使得受眾更加積極表現自我觀點,積極參與到新聞傳播過程中。
近段時間來,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新聞傳播速度的加快,引起了人民群眾的關注,進而形成社會輿情。比如十九大勝利召開的一系列新聞事件,都是通過新媒體新聞傳播,導致社會輿情不斷利好。人們群眾從微博熱搜到微信朋友圈,全部都在討論十九大相關新聞。通過新媒體,使得受眾參與新聞事件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改變了社會輿情的表達方式[1]。
此外,在新媒體強大的交互優勢下,受眾通過新的交互平臺,比如微博、微信、個人空間等,能夠及時溝通和交流相關新聞,紛紛表達個人觀點,從而形成社會輿情。而受眾通過關注交互平臺等新媒體,可以掌握通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和結果,如果遇到感興趣的新聞,受眾還會更加深入的挖掘,從而形成持續性的新聞跟蹤。
以人民日報新媒體矩陣聚焦十九大為例,人民日報推出了留言互動等功能,網友可以在《對黨說句心里話》專欄進行留言和寄語。同時,還開設了《社會主義“有點潮”》欄目,欄目共6期,每期40分鐘,緊緊扣住一個“潮”字,以標志性事件為線索,展現了社會主義500年的發展歷程。節目在互聯網上引起熱烈反響[2]。
但新媒體的出現也侵犯了個人信息。由于新媒體是建立在網絡基礎上,容易產生“人肉”等過度挖掘信息的問題,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甚至產生了新聞造假、新聞詐騙的惡劣行為,極大的影響了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和社會輿情表達。因此,新媒體平臺在新聞制作和發布的過程中,需要考察新聞的真實性,受眾也要學會分辨新聞的真假,這樣才能促進好新媒體新聞的發展和社會輿情的表達。
綜上所述,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能夠促進社會輿情表達。在此基礎上,通過新媒體,受眾不僅可以多渠道的獲取新聞,還能按照自身喜好,選擇感興趣的新聞。同時,受眾通過交互平臺,能夠及時溝通和交流相關新聞,表達個人觀點。因此,在遇到新媒體新聞的演變及社會輿情表達問題時,可以從積極角度和消極角度來解決。
[1]魏柏強,談雅婷,柴路.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4):100.
[2]肖嘯越.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