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桂娟
廣播新聞采編工作不需要借助一些視頻資料來實現,但是完成廣播新聞采編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如果廣播采編工作有價值,能夠吸引聽眾,那么廣播新聞的收聽率就會提高。所以,對于廣播新聞來說,采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關注量的重要因素。在網絡媒體和其他新媒體興起后,廣播新聞對人們的影響逐漸減小,同時也面臨著改革的嚴峻挑戰。如果想提高廣播新聞的影響力,首先要重視廣播新聞采編工作的有效性。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節目出現多元化,報道內容也不斷豐富多樣化,網絡媒體新聞報告的內容可以說是全方面的,可以充分滿足不同需求的受眾,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對新聞的需求。而廣播新聞只能以聲音的方式進行傳播,無法利用圖片、視頻等資料,想要提高內容的豐富性,采編人員只能利用采訪錄音、音響等方式,但是都是聲音的傳播,枯燥沒有吸引力。而且報道的內容與新媒體傳播的內容相比,嚴重匱乏,沒有創意性。
對于新聞來說,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沒有新聞的意義了。在新媒體發展環境下,很多信息都可以通過網絡媒體渠道來獲取,網絡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基本是在事件發生中就能得到傳播。利用這些新興的媒體,新聞可以時時刻刻在更新狀態,在滾動式的傳播技術上,人們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獲得最新的新聞消息。利用新媒體和網絡媒體技術,可以實現新聞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豐富性、時效性,而且時間連續性非常強,而且新聞的不斷更新速度很快。之所以稱為新聞,就在乎一個“新”字,這表明廣播新聞必須具有時效性。廣播新聞主要是通過聲音來進行信息的傳播,是比較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廣播新聞的傳播需要采編、采訪、編輯等整理,在進行播報,在完成這些環節的過程中,完全失去了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時效性。對于廣播新聞來說比較具有時效性的方式就是進行現場報道,但只有一個優勢可以與新媒體進行抗衡。而且廣播新聞采編工作不是可以經常采取現場報道,新媒體環境下,利用網絡可以全天候進行新聞播報。
一般通過廣播新聞的方式來獲取信息,都是中老年人,所以受眾范圍比較狹窄。而且采編人員和受眾互動的情況比較少,且受到一定的限制。報道內容不具備深入性,完全滿足不了受眾的需求。廣播新聞屬于單向式的傳播,聽眾是比較被動的,也沒有任何選擇權,或是互動、反饋情況。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聽眾獲得新聞的渠道逐漸豐富,也給聽眾提供了選擇的余地,增加了互動性,這給廣播新聞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廣播新聞的主要受眾是中老年群體,想要擴大范圍,就要滿足各種人群需要的新聞采編內容。雖然廣播新聞是通過聲音傳播信息,但是廣播新聞采編人員可以不斷擴大新聞覆蓋的范圍,來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如此才能提高收聽率。所以,采編人員需要具有較強的洞察力,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尋找報道新聞的有趣話題,通過不同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評價。比如:人們比較關注的天氣和交通,采編人員可以通過時刻關注天氣情況,或是交通狀況,來提供廣大人民需要的信息,利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來提高廣播新聞的生動性,讓人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獲得新聞。
新聞報告的內容要深入,才能更吸引聽眾。所以廣播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加強新聞內容的深入策劃。首先,要保證新聞時間的時效性,其次,就是通過客觀性、理論性進行事實的深入分析。通過一個新聞事件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提取聽眾感興趣的內容,同時也要保證新聞的權威性。在現場進行報道時,可以利用錄音和采訪的方式進行,這樣更能體現新聞的真實性,同時提高新聞廣播的權威性。所以,采編人員可以利用新媒體,深入了解聽眾最想要的新聞項目,以及不同聽眾的不同需求,才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
廣播新聞事件注重的就是新聞的真實性,提高采編工作人員的素質是提高新聞質量的關鍵。采編人員能夠通過理性、客觀的角度進行新聞事件的分析,做到“說實話,講道理”,為新聞播報負責,正確的陰道輿論。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受到社會錯誤輿論的影響較為嚴重。廣播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斷更新自己知識,提高自身素養,跟進時代步伐,為聽眾提供更加真實、理性的新聞,提高新聞的質量,從而吸引更多聽眾。另外,新聞采編人員也需要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自覺承擔正確引導輿論的責任。
在新媒體環境下,想要實現廣播新聞的時效性,提高收聽率,采編人員必要重視新聞內容的受眾范圍,提高新聞內容的內涵和深入性,提高自身的素質,為聽眾提供最真實、深刻的新聞報道。
[1]李會霞.全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7,8(5):129-129.
[2]袁源潔.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專業改革-以寧波市重點建設專業“新聞采編與制作”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7(1):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