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立
漢語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它的特點主要是簡單、清楚、表達力強。語音音系比較簡單,語音系統相對比較完整,有21個聲母,39個韻母。如:平翹舌區分明確,有前后鼻韻母之分等,使表達更加準確。聲調系統比較分明,陰、陽上、去四個聲調變化鮮明,如:“中國偉大”一詞,陰平為55高平調,陽平為35高升調,上聲為214降升調,去聲為51全降調,該四字詞的表達顯得抑揚頓挫,有節奏感。詞匯的表達中有輕聲,兒化,變調的區分,使語言表達更豐富。如:兒化音,兒化在普通話中有著表示喜愛、親切的情感以及詞性、詞義的區分等作用。
以上這些特點是普通話富有抑揚、和諧、悅耳的音樂美,能夠反映紛繁的社會現象和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使現代漢語的表達容易做到生動豐富、簡明準確。
新聞播音揚棄了口語和書面語的不利因素,兼容兩者之長,從而形成了聽眾最容易理解、最易接受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語言,體現了“用事實說話,以新動人”這一特點的新聞播音語言。①新聞播音具有權威性、主導性等特點,正是因為如此,在新聞播音中更應該用規范的語言,傳遞準確的信息。播音員、主持人在傳播的過程中應該規范自己的語言,新聞播音中普通話語音規范有著重要的意義。
新聞播音語言所負載的信息密度大,受眾文化背景不同,所在區域不同,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對普通話語音有更高更規范的要求,新聞播音中的語音與日常口語的語音相比,新聞播音語音更具技巧性,是日常口語的提煉,要求新聞播音中普通話語音準確規范,清晰流暢等。廣播電視本身就肩負著推廣普通話的責任,播音員、主持人在傳播中也承擔著推廣普通話的任務,由于這個特殊的身份,受眾的期待對于播音員、主持人的語音發聲有更高的要求,播音員、主持人的普通話語音純正是受眾接受信息的心理定勢之一,普通話語音在新聞播音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不同方言區在語音、詞匯上的表達是完全不同的,正所謂“十里不同音”,比如四川方言中的“鞋子”的發音會讀作“孩子”,鞋子、孩子不分就會在傳播的過程中帶造成一些誤會,又如前后鼻韻母不分也會影響表達,如“清真食物”和“清蒸食物”的區別。另外,從新聞傳播的整體性來講,語言的規范統一是必要的,如果在廣播電視新聞中不以普通話為主要的語言,在宣傳中會存在一些不利的影響,如在一條新聞采訪中,新聞采訪者和被采訪者中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勢必會影響采訪的效果,也會讓大多數受眾沒辦法有效的接受信息,為了讓不同地區的受眾有更好的收看收聽效果,在新聞播音中有必要使用統一規范語言。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而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普及普通話,有利于突破地方方言對交流的束縛,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的溝通、交流。首先,通過廣播電視的宣傳是推廣普通話的一個有效便捷的途徑,讓不同地區的受眾通過媒體能更好的了解,學習使用普通話。從而促進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語言是文化載體,統一規范的的語言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維護國家的統一。
從美學角度來講,在播音創作過程中,播音員主持人本身是審美主體,新聞稿件的內容是審美對象,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提到,“聲中無字,字中有聲”,筆者認為,字是思想的表達,在有聲語言中,“字”要轉化為“聲”,這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新聞播音中體現出了字與聲的融合,把字分為“字頭、字腹、字尾”這三個部分,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中,我們把“頭、腹、尾”看做是一個棗核形,發音時,兩頭尖,中間飽滿。對于字頭的處理是叼住彈出,字腹的部分是飽滿、圓潤的應該拉開立起,字尾的部分到位弱收。在新聞播音中,發音和吐字是播音員、主持人的基本功,播音員、主持人通過有聲語言對字的處理充分形象的傳遞出來,對于播音員、主持人的發音的要求是氣息下沉,聲音貫通,對于吐字的要求是字音輕彈,如珠如流,結合吐字發音的特點,播稿時聽上去字與聲是一氣呵成,連貫流暢的。吐字發音要求準確清晰,圓潤飽滿,從而形成優美動聽的有聲語言,在播音發聲中,對于吐字歸音的要求是“字正腔圓”。
在新聞播音時要做到發音清晰準確,首先要明確字音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在新聞播音中容易出現的語音問題如下:
p這個聲母的本音不是很響亮,為了方便我們的學習,認讀,在聲母p后加上了元音o,構成了po,稱之為“呼讀音”。發音的部位在上下唇,上唇與下唇接觸,氣流在口腔中構成阻礙,在發音時應注意,集中唇中部的力量,不要咧嘴角,不要抿唇,否則會影響音準,p音與b的區別在與不送氣與送氣,發p音時應注意呼出的氣流不要太強,注意與氣息相配合,如果唇全面用力,呼出氣流太強會造成噴話筒的現象。
m是和p的發音部位相同,但是發音方法完全不同,m在發音時聲帶會顫動,氣流通過鼻腔,所以在發這個音的時候應該注意打開鼻腔通路,在成阻與除阻時有明顯的氣流通過鼻腔。如果這個音沒有鼻音成分,發音時會給人帶來一種不莊重的感覺。
這三個聲母在發音時,是舌面抵住或接近硬腭的位置,氣流在口腔中構成阻礙,阻礙得到消除后形成的音,這三個聲母在發音是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發音位置不正確,用舌尖的位置與齒背構成阻礙,從而發出尖音,對于播音員主持人來說,在發音時存在尖音會讓聽者感到不嚴謹,不樸實,甚至在聽覺上很難接受這個發音,為了更好的避免尖音出現,首先要明確這三組音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注意在發音時構成阻礙的著力點是在舌面,并非舌尖,舌位相對靠后。
發這組音時首先要注意平翹舌的區分,另外,在發平舌音時應注意“齒尖音”,z、c、s是舌尖前阻,發音時舌尖與齒背構成阻礙,發音部位一定要準確,如果舌尖放在上下齒背中間就容易出現“齒尖音”的發音。發翹舌音zh、ch、sh、r時應注意與發“二”的發音位置有所區別,翹舌音并不是卷舌音,zh、ch、sh、r是舌尖后阻,在發音時舌尖后移與齒齦構成阻礙發出的音。
“n”和“ng”組成的前后鼻韻母在發音時應注意區分,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在發音位置上有所區別,發前鼻音“n”口形與后鼻韻母“ng”的口形相比,前鼻韻母口形較閉,后鼻韻母口形開合更大。后鼻韻母不宜發得太過,如ing在發音時是由i向ng滑動的一個過程,如果沒有這個動程,整個發音會過于靠后,發音會顯得不自然。
隨著廣播電視不斷的發展,以及新媒體的興起,融媒體時代下播音員、主持人語言風格在不斷的革新與變化,在新聞的傳播中播音員、主持人有著自己的語言特點,對于新聞播音的語言來說,應該是個性中有其共性的,個性與共性共同發展的一個過程。風格的形成是建立在規范和具有美感之上的,不論廣播電視節目的形式如何豐富,新媒體節目的形式如何個性,還是應該趨于規范化,特別是在新聞稿件的播讀中,在語音,詞匯,語流上都要符合普通話的要求,遵從普通話的語音規律,在發音上做到“準”與“美”共存,“準”是“美”的基礎,“美”是“準”升華。所謂的規范并不代表刻板,規范性應該和藝術性相結合起來,在融媒體時代下的傳播無論如何革新與變化,不變的是規范化的規律,以及對美的追求。
注釋:
①張頌,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1]張頌.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王璐,吳潔茹.語音發聲[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