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楊孝永(.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合肥 3603;.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合肥300)
民國時期武術科研的特征
劉 偉1,楊孝永2
(1.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合肥 231603;2.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合肥230011)
民國時期是我國武術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武術科學研究呈現如下特征:武術研究的著述數量較大、出版物較多、社會關注度高,總體繁榮;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大量參與武術研究,保存了大量武術珍貴資料;由于中西文化的廣泛交流,西方科學影響下的武術科學化革新成了武術研究的主流方向;武術史學研究開始發端,引起學術上的爭鳴。民國時期的武術科研是現代武術研究的真正開端,在很多方面都影響著現代武術的發展。
民國;武術研究;科學化;武術史學
明清以來,武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除了武術技術的進步之外,武術理論研究也開始受到關注。出現了一批非常有價值的武術著作,諸如《紀效新書》《劍經》《手臂錄》《萇氏武技書》等。民國時期的武術科研可謂空前繁榮,出現了一大批武術專著,主要內容為介紹宏觀武術理論、某一拳術技法、某種武術器械、某一拳種發展歷史等。除了著作以外,關于武術研究的文章也隨處可見,有談論武術的健身功能的;有對比中國武術與西洋體育的;有用西方科學觀點討論傳統武術科學性的,等等。總體來說,盡管時局動蕩,民國時期的武術研究還是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有在明清基礎上關于武術技術理論的繼續發展,也有諸如武術史學研究等方面的開拓創新。
1.1 武術著作和文章大量出現,武術研究呈現整體繁榮之勢
在晚清民國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密切,中國雖然在與西方交流的過程中多處于被動狀態,但是西方文化的先進性無疑給當時的國民帶來了革命性的思想轉變。人們逐漸認識到學習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以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發起了一場反傳統、反孔教的文化革新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所宣稱的“中國要圖強必須依靠西方”觀點相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辜鴻銘、林紓、杜亞泉等國學大師,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反對新文化運動,堅守中國傳統文化。在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下,中國武術被人們用作與西洋體育進行抗衡的工具,自然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此時期,關于武術的研究驟然增多,一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武術家開始出版武術書籍。相關研究表明,民國38年期間出版的武術類圖書約388本[1],遠遠超過了民國之前所有武術類著作出版量的總和。大量的武術著作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如孫祿堂的《太極拳學》、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徐震的《國技論略》、唐豪的《少林武當考》等。但也有許多質量較差的,如假托達摩所作的《易筋經》以及“民國六年大聲書局出版的《拳經》,中《少林拳術精義》一卷,蓋即《易筋經》與他作雜湊成書,書賈易名以射利者也”[2]。此類專為牟利的書籍往往系拼湊而成,內容雜亂而又多假托神仙鬼怪,質量較差。
在近代報刊雜志快速發展的前提下,武術界以及文化界的精英們開始在各個雜志報刊發表文章討論武術的是非曲直、長短優劣,甚至有《國術月刊》《武術月刊》《山西國術體育旬刊》這樣的武術類專門雜志出現,為武術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關于武術的討論文章,有涉及武術的提倡和推廣的,如趙培鐸《提倡國術之途徑》(《體育月刊》1935年第3卷第1期);討論武術的體育價值功能的,如新雨《武術的體育價值》(《武術月刊》1921年第1卷第2期);宣傳武術與民族精神的,如曾任國民政府江蘇省主席、國民政府考試院副院長的鈕永建《國術與國難》(《國術月刊》1935年4月)等[3]。
這些著作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和進步,也反映出當時武術研究著述量大、涉及面廣、總體繁榮的特點。
1.2 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廣泛參與武術實踐和研究,極大豐富了武術研究成果
在中國長期重文輕武的歷史環境下,練武之人多為一介莽夫,目不識丁者居多,即使一些成名的武術大家也多為文化知識不高之人,如形意拳大家姬際可、郭云深、李存義,太極拳大家楊露禪,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等等,雖滿身技藝,但由于文字水平有限,不能著書立說以保存相關的文字資料。雖然我國傳統文化十分推崇文武雙全,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的傳統武術家真正文武全才之人少之又少。
民國時期,武術著述頻出,一方面得力于當時新聞出版業的繁榮,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大量參與到武術實踐和研究之中,如唐豪、徐震、陳微明、鄭曼青、郭希汾、王懷琪等等。他們極大地豐富了武術研究成果,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民國時期也有視頻資料留存,但視頻數量較少,保存下來的更少)保存了一批民國時期重要的武術資料。
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廣泛參與武術實踐和研究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社會原因。當時的社會存在著軍國民主義和國粹主義兩種推崇武術的社會思潮。民國初期乃至整個民國38年,整個中國都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態,有志之士不斷探尋救國之路,軍國民思想是當時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重要的救國思想之一。軍國民思想最早于1902年由一批留日學生從日本引進,得到梁啟超、蔡鍔、蔡元培等一批思想界、政治界、教育界人士的大力提倡[4]。在輿論成熟的基礎上,蔡元培作為中華民國的第一任教育總長正式提出“軍國民教育”,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如曾任民國教育次長、教育總長和北師大校長的范源濂亦認為我國的學校教育應該“明世界之大勢,示科學之重要,振尚武之精神”[5]。1915年頒布的《大總統頒定教育要旨》指出:“國何以強,強于民;民何以強,強于民之身;民之身何以強,強于尚武。”[6]由于軍國民思想的推動,武術進入到更多文化人的視野之中。除了軍國民思想以外,國粹主義思想也是影響民國尚武之風興盛的思想之一。晚清民國時期,一批進步學者在學習西學救國無明顯效果的情況下,轉而向本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中尋找答案。國粹主義思想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主要宗旨,而中國體育方面最傳統的“國粹”莫過于武術,所以武術自然成為國粹派十分推崇的用以與西洋體育相抗衡的體育項目。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馬良的中華新武術,被其稱為“我國之國粹,我國之科學”。另外,1927年張之江向南京政府提出請求將武術改為國術,以增加其重要性,獲得批準;1928年張之江、馮玉祥、蔡元培等人共同發起建立中央國術館,武術由此獲得了民國期間最重要的十年發展時間。軍國民思想和國粹主義思想是當時影響社會思潮的兩大重要思想體系,直接促使當時的大部分社會精英對武術相當重視,進而使得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積極參與到武術實踐、研究和推廣當中來。
其次是個人原因。武術健身祛病的功能吸引一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積極參加武術鍛煉,進而開始研究武術。整個封建時期人們都沒有對文人文弱產生任何的質疑或者批評,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之下,西方的審美觀一下子完全淹沒了我們的傳統審美觀,文弱的書生氣息在西方人強健的體格對比下成了丑陋的病態。很多具有一定文化之人開始從事體育鍛煉,武術即為其中最重要的一種鍛煉手段。吳圖南早年就讀于京師大學堂,并在南京中央大學、西北師范學院等高校任職,通曉文史、考古、英語、法語等。他年少時體弱多病,聽從醫生的建議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進行武術鍛煉。吳圖南曾拜吳鑒泉與楊少侯為師學習太極拳,積極參與武術研究工作,出版武術方面的著作多部,后來成為著名的太極拳師,晚年研究長壽方面的學問,號稱“百歲老人”。褚民宜出生官宦世家,早年于日本留學,后留學歐洲,1924年獲得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由于多年學醫,褚民宜回國后看到了太極拳的健身價值,欲學于楊澄甫而未獲逞,后轉拜吳鑒泉為師。褚民宜后來極力推廣太極拳,強調太極拳在健身祛病方面的功能,著有《太極操》一書,并親自錄制視頻,講解太極拳和自己所編的太極操。顧留鑫在其著作《顧留鑫太極拳研究》的序中說:“有一次,我看到了楊澄甫的弟子陳微明舉辦的柔拳社公開招生的廣告。廣告說太極拳可以治肺病和中風。肺病在當時是很難醫治,說練太極拳就能治好肺病,可謂神乎其神”[7]。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間接看出,當時應該有一大部分人練習武術(特別是太極拳)是為了強身祛病。
民國時期具有一定文化之人參與武術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為著書。如清史館纂修陳微明所著的《太極劍》《太極問答》;詩、書、畫、醫、拳皆精通的“五絕老人”鄭曼青所著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楊澄甫口述、鄭曼青筆錄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王懷琪的《訂正八段錦》《易筋經二十四圖說》;金倜生的《彈腿圖譜》《太極拳圖說》;吳志青的《國術理論概要》《彈腿國術教范》《查拳圖說》等。除了著書以外,在相關雜志刊物上發表文章,提出自己的見解也是具有一定文化之人參與武術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如金警鐘、蔣中正、陳鐵生、姜容樵、鈕永建、唐豪等人在《國術周刊》《中央國術旬刊》《精武本紀》《求是月刊》《國術月刊》《國術聲》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多篇,討論武術的價值、武術的科學性、武術的民族精神等。
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參與武術研究或者說武術家們的文化水平提高,成就了民國時期武術研究的繁榮,是民國時期武術科研的一大特點,他們自己的著述或對其他武術名家口述資料的記述成書,保存了大量武術資料,也造就了一批文武兼通的人才。
1.3 西方科學影響下的武術科學化革新成為武術研究的主流方向
武術科學化是民國時期武術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及新文化運動的推動,國人逐漸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長期以來充斥著神仙鬼怪之說的傳統武術,顯然是不科學的。因此,提倡武術的社會精英人士必須在剔除武術界神仙鬼怪的同時,用科學的尺度重新衡量武術的價值,使幾千年來一直“不科學”的武術科學化,使武術免遭被時代拋棄的命運,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
武術科學化的呼喊主要集中在報刊雜志關于武術科學性的討論和部分書籍之中。上世紀初期,“科學的機能一天天地擴大……科學的世界因此成立……一切事物的成敗、利鈍都是以是否科學化為條件。”科學成了檢驗一切事物正確與否的標尺。對于長期“不科學”的武術,一方面有人呼吁改良,使原本不科學的武術科學了。“如何去改良呢?就是我們要改良它的動作,使它的動作合理化。不合理的動作刪掉……使它成一種合于實用的技術,才是我們所要求的科學化的國術。”[8]另一方面,大家更習慣把國術往科學的身上靠攏,主張國術本身就是科學的。陳泮嶺在《體育月刊》1933年第2卷第4期上發表《國術之科學性》一文,認為只有沒學過國術的人和沒學過科學的人才認為國術是不科學的,并從生理衛生、力學等西方科學的角度論證國術的科學性。許厚龍在《體育叢刊》1924年11月刊期上發表《拳術教練法》一文,極力論證武術與力學、生理解剖學、運動衛生學、心理學等學科的關系,并解釋運動與骨骼、筋肉、消化、循環、呼吸、排泄、神經系統、感覺系統等的關系。這些都是為了說明國術合乎科學之要求,其本身就是科學的。
在主張國術科學化的同時,人們也不忘對原本武術界充斥的神仙鬼怪之說的批判。如唐豪在《太極拳與內家拳》一書序言中說:“過去以及現在的武術界……充滿了神怪的宣傳;而追求黃金的書賈們,又復乘時投機,助長妖妄,麻醉人心,流毒社會,其害甚于洪水猛獸!所以吾作此書……重在打倒欺世惑眾的邪說。”[2]徐震在《太極拳譜理董辯偽合編》一書中認為,“太極拳譜辨偽,本可不作。何則?凡所辯者,其偽皆顯而易見”。對于太極拳的起源問題,民國時期包括眾多知名太極拳家在內的絕大部分人都認為太極拳是道教仙人張三豐所創,針對這一現象徐震又說:“習拳者每不審于史實,而附會俠仙……為時稍久,聞者轉以可信之史實為異,是又不可不辨也。”[9]
武術科學化的呼喊有其深層的社會原因。在民智漸開的民國,很多人都知道科學時代的到來是勢不可擋的,一切違反科學這一評價尺度的事物,必將被時代拋棄。當時的社會精英人士更是明白這個道理,他們既然提倡“國術”這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華民族國粹的文化形式,希望通過“國術救國”,就必須對武術進行“消毒”,祛除掉武術之前那些虛假的、荒誕的、迷信的東西,用現代科學武裝武術這一傳統技藝,使之走得更遠。
武術科學化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武術界引入科學的標尺讓人們不再完全相信曾經關于武術的虛假傳說和對武術的夸大其詞,可以用更加科學的態度去看待武術。另一方面,對武術科學化的提倡有矯枉過正之嫌,部分文章對傳統武術過分否定,甚至一棍子打死,認為武術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應該摒棄。中國要提倡的是西方體育運動項目,只有西式體育的廣泛引入和推廣才能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這樣的觀點顯然也是不正確的。
1.4 武術史學研究發端,引起學術爭鳴
民國之前或者說唐豪先生之前,是沒有人進行系統的武術史研究的。“解放前,特別是三十年代,當大量以怪力亂神取悅于一般讀者的所謂武術著作充斥武術界時,唐豪先生以考據之學治武術史,苦心孤詣,成績卓然,對開創武術史學科有篳路藍縷之功。”[10]1930年,唐豪在張之江的支持下出版了《少林武當考》,書中通過對少林寺的實地考察并結合相關史料,否定了“達摩是少林武術祖師”的說法,考證出達摩只是個僧人,并不會武功。1935年,唐豪出版了《太極拳與內家拳》一書,對后世影響頗深。書中否定了武術界長期以來認為太極拳源自張三豐的觀點,考證出太極拳應源自于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一族,通過對陳家溝家譜、碑刻等歷史資料的研究,斷定太極拳源自明末清初的陳氏祖先陳王廷,后經多代延傳,至清中后期經楊露禪等人發揚光大,為世人所熟悉。這一觀點直接刺痛了長期以來供達摩為少林拳祖師的少林拳法傳承人以及供張三豐為太極拳祖師的太極拳家,遭到了一部分人的謾罵甚至威脅,但是唐豪始終堅持自己的考證結論,認為武術史的考證應該打破神仙鬼怪的傳說,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找到切實的證據。唐豪關于太極拳起源的這一考證結論所引起的爭論從觀點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從未停止過。
首先對唐豪這一結論提出質疑的是著名武術史學家徐震。如果說唐豪是武術史學的開創者,那么徐震可謂武術史研究的一位巨匠。徐震(1898-1967),字哲東,是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一生致力于武術史、古文辭賦等方面的研究,曾任武漢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的中文系教師,著有《太極拳考信錄》《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國術概論》《萇乃周巫術學》等著作[11]。對于太極拳的起源問題,徐震認同唐豪所考證的太極拳并非源自張三豐的觀點,但他同時認為,“唐氏謂太極拳創自陳王廷,則未諦”[12]。徐震的理由是唐豪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陳家的典籍,而沒有詳細考察武禹襄、李亦畬、郝為真以及趙堡太極傳人等各家資料,并以詳實的資料和嚴密的推理論證說明太極拳并非陳王廷所創。后來,唐豪對徐震的反駁亦有所認同,唐在寫給顧留鑫的信中曾說:“哲東兄在《太極拳考信錄》里能駁倒我舊說的地方雖然和太極拳史實不大有關……駁的對的應當接受,這是哲東兄和我老早就有的實事求是的態度”[7](唐豪說“和太極拳史實不大有關”,指的是徐震的考證很多出自邏輯推理或者老拳師的口述,非具體史料)。
武術史料很多來自于民間的口口相傳,難免有一些歪曲的現象,即使是具體的文字記載也會因為原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個人情感傾向而變得不完全真實,所以對其考證困難頗多。直到今天,太極拳起源問題依然未有一個讓公眾信服的結論。
民國時期是我國近代化演變的重要時期,各種思想交融、文化紛呈,在武術被尊為“國術”并加以大力提倡的時候,武術方面的研究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從民國武術科研的整體情況來看,當時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提倡是武術科研繁榮的前提,廣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積極參與武術研究是武術科研的形式,對科學的信仰是進步學者進行武術研究的標尺,武術史學的開創與發展則是民國武術科研繁榮所結下的碩果。老一輩武術史學研究者如唐豪、徐震等實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嚴謹考證的學術態度至今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尊重不同學術觀點的態度更值得當今的武術研究者反思和學習。
[1]熊姍姍.民國時期武術書籍文獻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5.
[2]唐豪.太極拳與內家拳[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42,4-5.
[3]鈕永建.國術與國難[A].林小美.民國時期武術運動文選[C].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34.
[4]崔樂泉,楊向東.中國體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9.
[5]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053.
[6]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76
[7]顧留鑫.顧留鑫太極拳研究[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48.
[8]萬慕超.國術科學化運動[A].林小美.民國時期武術運動文選[C].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72.
[9]徐震.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合編[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9-30.
[10]馬明達.說劍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305.
[11]劉偉.徐震武學思想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3(5):87-89.
[12]徐震.太極拳考信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2016-11-10
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晚清民國武術史研究”(SK2016A0426)。
劉 偉(1983- ),男,講師,碩士,從事武術歷史與文化研究。
G852
A
2095-7602(2017)04-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