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瑤(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手工產業設計實踐
程 瑤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在工業文明背景下,人們在得到物質享受的同時,也承受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沉重代價。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這是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在全面協調可持續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正確引導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視和開發“手工生產”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舉措和可行途徑。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視和開發此種體現人類利益訴求、保證民族永續發展的現實生產力,并采取積極的方式做好與其相關的生態設計實踐。
生態文明;手工;設計實踐
近代工業文明以來,以機器化大生產為代表的社會生產力逐步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極大地滿足了民眾的生活所需,但此種以高耗能為代表的經濟增長方式也加速了生態惡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1]。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而現實存在的生態惡化現象已成為人們無法回避的問題,于是人們開始反思既有的生產方式與自然規律的悖逆。基于此種覺醒,在后續的社會發展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尋找獨立于工業生產之外的新型生態經濟增長點,調整和完善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編入了新的五年規劃并作出總體部署,強調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綠色、環保可持續這一時代發展主題中探求經濟增長的新方式,在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基礎上,對各種自然資源進行高質開發和利用,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生產力[2]。以“民族手工藝”為代表的生態生產力的開發與建設,能夠滿足時代呼喚的新型社會生產力,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1.1 自然生態性
相對于工業生產過程中肆無忌憚的掠奪、破壞生態,手工操作更加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手工勞作與工業制造最為明顯的區別在于工具在手、做法在心,與勞作過程相關聯的生產力諸多要素均統一于勞作者的生命本體。勞作工具等相關生產方式均被人格化、個性化、情感化。從此角度分析,手工勞作依存于勞作個體的生命活動和生活狀態而呈現,而生命個體與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決定其在勞作過程與個體生活過程中均與自然保持著“物我不二”的生態關系,勞作方式的開展亦要求順一方之水土、應四時之節氣。在農耕社會中,與民族手工勞作相關聯的各種手工生產的開展均充分尊重并利用地域資源,進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格局。
那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手藝經驗法則,如尊崇身心狀態的“得心應手”、強調材料的使用切合自然規律的“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以及勞作生產要切合自然狀態的“質則人身,文象陰陽”等,均為手工勞作對自然規則的充分尊重與自覺。在心手相連的勞作過程中,手工藝以充滿人性化的勞作工具維系著生命本體在勞作過程中的整體性與統一性,此種創作是對手藝人主體地位的充分尊重。將經由個體身心驅動所形成的手藝充分融入到產品內涵,并使創作者獲得由衷的喜悅和成就感,在手工創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變化使人手腦并用、身心互動,充分體驗自助創造的快感。通過手和手工,人自身所蘊含的豐富的心靈圖式自然而然刻入創作物的深層,形成體現人類創作靈魂的“手工藝品”[3]。在貴州、云南的少數民族地區,“銀飾”“刺繡”“蠟染”等手工技藝包含著民族婦女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在勞作過程中付出的真摯情感如涓涓流水般注入到手工制品中。這些蘊含著手藝人真情實感的手工真跡呈現出無法磨滅的原真性,在信息膨脹、圖像泛濫的當代社會逐漸成為民眾認可的審美標準,具有重要的生態建設意義。
1.2 文化生態性
與工業生產相比,手工勞作不僅表現為膂力操作過程,還表現為心力勞作過程;不僅作為社會生產而存在,亦逐步構建出新的社會文化。手工勞作中每一次動作的施行和指尖的碰觸,都暗合著生命個體的內心世界,并促使其成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生態產品。
手工文化以其多樣性的生態特征構建了社會文化的多層次與差異性,差異性的手工技藝構建出“千品萬象”的差異性勞作方式。手工藝術差異化構成了社會文化差異化的現實基礎,亦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的物質基礎。手工操作是生命本體的時間記錄過程,亦在不斷的時間記錄中呈現出流動的手工歷史。歷史性的生態流動既顯示了傳統手工的文化記憶,又呈現出當代手工運行的生態特征,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地吸收并包括地域文化、民性氣息、思想認識和民俗情趣等在內的歷史信息,并依靠血緣、親朋、師徒等人際關系以口傳身授的形式延續和發展。手工產業的存在對國家和民族的生態文明建設均具有重要意義。
1.3 社會生態性
相對工業生產方式下龐大的機器設備和復雜的人員管理,作坊式的產業特點決定了手工產業不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和人力資源,避免了科技研發的經費投入,無須配套的加工設備。可以說,此種順應地域特征而開展的生態產業建設,講究因材施藝、因地制宜,能夠高度契合地方資源與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地域特征濃厚的業態特征和千姿百態的產品呈現,使得手工生產具備了超脫于工業產品的高文化附加值,這不僅推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亦兼顧了生態效益與文化產值實現。
手工生產創作全部由勞作個體獨立完成,有利于作品整體特征的完整展現,亦有利于個體手藝人的全面鍛煉。手工生產依賴于生命個體在勞作中所傾注的情感智慧和經驗技巧,對勞作個體的年齡、性別、才華素養與身體素質有著最為充分的包容度與接納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各類勞動力的加入。從此層面來看,手工產業的生態建設實踐對維系和拓展民眾生活來源、解決社會勞動就業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手工生產是成就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有必要建立健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開發并建設此種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手工生態生產力,將其納入產業結構調整的社會實踐中,使之融入經濟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現有的設計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手工生產所蘊含的巨大生產力,缺乏有針對性的設計來促使手工生產和手工藝術品進入當代社會生活。因此,應通過相關的設計實踐,將手工產業的生態功能釋放出來,使之真正成為生態社會發展的踐行動力。
2.1 生態設計觀的樹立
要樹立長期持久的生態價值觀,立足于地域生態環境保護層面來開展產業設計實踐,從資源節約和資源利用方式轉變、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化傳播等方面出發,有針對性地根據地方可再生資源、手藝人力資源和勞動力特征分布等情況,制定切合手工產業特點的設計規劃。通過對手工生產的勞動預留以及對手工構件的預應用等方式,加大手工產業融入產品開發的機會與空間,為具有手工技藝性質的農村生產力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在針對手工生產的生態設計中,要盡力還原基于地域特征的民間操作技藝、傳統文化氣質和既有的生產加工方式。同時,強化手工產業的文化生態性,有目的地將與手工業態相關的技藝、資源、勞動等因素納入文化產業鏈條并加以引導和發展。在與產業相關的圖文信息營銷傳播中,大力弘揚和宣傳產業蘊含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傳統手藝文化,解說并展現與此種文化相關的生活形態,通過網絡電視等各類媒體平臺展示手工制作過程、制作工藝。
2.2 生態教育的伴隨
地方高校應當開展針對手工生產的設計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普及生態設計理念。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4]地方高校是培養設計人才的主要場所,學生的生態設計觀將直接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質量,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因此,在手工設計教育中落實生態設計觀,不僅要著力分析手工操作的民藝技術屬性和非物質文化特征,還要引導學生關注與地域相關的自然環境資源和人文社會資源特征。
從現實來看,無論是專業院校的學生還是企業的設計人員,在開發手工技藝、融合民族文化、落實生態設計方面都缺乏足夠的學識與認知。因此,我們有必要轉變設計理念,拓展設計眼光,從本土材料、傳統手藝、地域文化以及與手工藝術相關的資源施展方面來開展手工設計的規劃與實踐,使設計方案切合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這方面的設計實踐,既要突出中國設計師的智慧與才情,又要顯現出生態文明的特色和魅力。當諸多立足于手工建設角度的設計方案匯集在一起,共同彰顯本土設計特色時,就有可能在文化產業層面形成一條利益廣泛的產業鏈條,進而帶動相關文化產業、加工制造產業的全面發展。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引下,手工生產將繼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生態技藝產業將繼續以自身鮮活的生態特征成為區別于工業生產力的新型生態生產力,并成為切實維護自然、社會、人類間的和諧關系,開發地方特色資源,存續民族傳統文脈,創建民眾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
[1]李桂花.馬克思恩格斯哲學視域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J].探索,2011(2):11-16.
[2]馬芹,范燕寧.生態生產力研究中的問題探析[J].理論學刊,2010(5):22-30.
[3]張慎成.近代中國民間美術發展態勢思考[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6(30):86-9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016-12-22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民間手工藝品的當代價值研究”(SK2016A0102)。
程 瑤(1981- ),女,講師,從事民俗藝術及傳播學研究。
J026
A
2095-7602(2017)04-0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