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軍
西南證券再次因上市公司作假未能勤勉盡責被證監會暫停了投行業務,20余個在審項目面臨證監會的全面復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去年6月被立案調查之后,不到一年,西南證券公告稱,“因在從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活動中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再次被證監立案調查。
西南證券稱,根據相關規定,處于立案調查期間,證監會暫不受理該公司作為保薦機構的推薦,暫不受理相關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的推薦,暫不受理公司作為獨立財務顧問出具的文件。這意味著公司投行多項業務再次被叫停,兩次調查之后,也讓原本發力投行業務而高速發展的西南證券業績蒙上陰影。
西南證券方面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當前調查過程中在審項目有20余個,按照證監會的規定進行全面復核。經復核,擬繼續推薦的,可同時申請恢復審查;對于已過發審會的項目經復核,擬繼續推薦的,可繼續依法履行后續核準發行程序。這樣看來,此前有媒體稱,相關項目可能被“連坐”當屬無稽之談。
同時,西南證券方面表示,預計該公司投資銀行業務在立案調查期間將受到影響,并可能對當期經營業績造成一定的影響。有分析人士指出,比投行業務業績受影響更深遠的是,公司在今年7月份的券商評級中可能被降級。
或踩雷“忽悠式”重組
西南證券公告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查通知書》,只表示在從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財務顧問中涉嫌違規被立案調查,并未指出具體公司。不過此前早有預兆。3月初,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證監會準備對九好集團、鞍重股份及主要負責人員做頂格處罰。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在信息披露上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兩者企圖以此“忽悠”重組成功,謀求借殼上市。西南證券恰好是九好集團的財務顧問。
監管層將九好集團定性為“涉案金額巨大、手段極其惡劣,違法情節特別嚴重”,作為財務顧問的西南證券未能做好盡職調查自然難辭其咎。
這不是西南證券第一次被上市公司“忽悠”,2016年6月,因大有能源定增涉嫌欺詐發行,西南證券涉嫌未按規定履行職責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同時“暫不受理”公司投行業務材料。
盈利將受重創
在會項目將被復核重審,新增項目被按下暫停鍵,業績“支柱“的投行業務被罰將對公司業績產生較大沖擊。
目前,西南證券2016年年報還未做披露,不過從2016年中報數據可知,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20億元,投行業務貢獻近9.5億元,占比約為48%。在其他券商還在想盡辦法減少對經紀業務依賴之時,西南證券投行業務已經占據營收的半壁江山。原本業務結構優勢明顯,轉型之路順暢,雖然A股交易量下滑,但在去年IPO發行提速的背景下應大有可為。
不料去年下半年投行業務被暫停,錯失良機,根據1月發布的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6年1月至12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75%。而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公司2016年凈利10.99億元,同比下滑達68%,成為上市券商下滑之首。
西南證券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經紀業務、自營業務、資管業務和新三板掛牌業務等正常開展。
除了業績受挫,券商評級是懸在西南證券頭上的另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每年7月,監管層都會綜合券商上一年的表現給出等級評價,券商評級不僅直接影響創新業務的開展,影響兩融等業務規模,每降一級,券商將增加0.25%的比例繳納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按照西南證券2015年的收入來算,每降一級,則需多繳納2124萬元的投資者保護金,對公司資本金消耗巨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立案調查并不是納入評級考核,扣分降級還需要看調查之后監管層是否給出處罰。
中介監管更加嚴格
去年以來,興業證券、信達證券、中德證券等多家券商和多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等機構因在保薦、承銷、財務顧問、審計等業務中未勤勉盡責受到相應的處罰,中介機構違法現象受到監管層的重視。
為了完善證券中介機構被立案稽查與行政許可申請掛鉤機制政策,強化證券中介機構的主體責任意識,督促其勤勉盡責,今年2月,證監會就修改《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許可實施程序規定》(簡稱《規定》)公開征求意見。
根據《規定》,一是當證券中介機構或其從業人員涉嫌違法違規被立案調查,或被司法機關偵查,尚未結案的,證監會將不予受理或中止審查其出具同類業務的行政許可申請文件。二是建立中止審查的恢復審查機制。在審項目被中止審查的,證券中介機構應當指派與被調查事項無關的人員進行復核。經復核,申請事項符合行政許可的,證監會可以恢復審查;否則,終止審查。
目前,相關監管舉措還未落地,但從西南證券的調查來看,未來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將持續加強,對中介違法案件的處罰力度也將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