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要:2016年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研究所公布了名為《2016年俄羅斯的春天:不安與希望》的民意調查報告,該報告為觀察和分析俄羅斯經濟危機期間民眾生活和政治認同狀況提供了重要視角和調查資料。經濟危機期間,俄羅斯民眾雖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恐慌,但是對未來依然充滿希望。當前俄羅斯民眾的政治認同表現為信任與危機同在,既對總統保持了較高的支持,又對國家政權體系不信任。俄羅斯民眾政治認同之路依然艱難,面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俄羅斯;政治認同;經濟危機;信任
中圖分類號:D5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2-0110-007
政治認同是特定共同體成員在其政治生活中所產生的對其生活的政治系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包括對國家、政黨、制度和政策等的認同。政治認同體現了民眾與國家間的深層關系,民眾對政治系統的認同度也是衡量社會團結、政治穩定與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標準。近年來,俄羅斯學術界高度關注民眾政治認同的研究。自2014年10月起,每隔半年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研究所就對俄羅斯居民展開相關民意調查的對比研究,主要圍繞2014—2016年俄羅斯社會經濟危機期間公民個人的心理狀態、公民與國家政權的關系以及公民與社會的關系這三個主題展開。(1)該調查報告提供了大量信息,對于俄羅斯政府來說,既有利于預測俄羅斯選舉,也可以為促進政府和社會公眾有效溝通提供幫助,還可以為俄羅斯國家治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對于研究者來說,該報告提供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和把握俄羅斯民眾的政治傾向及其對俄羅斯政治與社會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對比較研究國家治理問題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本文研究主要是基于該報告所作出的進一步分析。
一、積極與消極并存:經濟危機下
俄羅斯民眾的社會心理
(一)俄羅斯的社會經濟壓力
2014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嚴重依賴石油天然氣出口的俄羅斯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并逐步陷入經濟危機。同時,因為“烏克蘭沖突”,西方國家開始對俄羅斯進行嚴厲的經濟制裁,盧布大幅貶值,使得俄羅斯的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2015年,俄羅斯主要經濟數據大幅下滑,GDP同比下降3.7%,通脹率高達12.9%。[1]俄羅斯民生狀況堪憂,2015年居民實際工資與2014年初相比下降15%,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4%,實際養老金縮水3.8%。2015年與2014年相比俄羅斯的貧困率增加近2個百分點,新增貧困人口(120美元以下)200萬,缺乏資金購買食品和衣物的家庭,從22%上升到39%。通脹因素和大部分人收入下降導致俄羅斯中產階級資產大幅減少,俄羅斯總統國民經濟與行政學院的研究結果顯示,2015年俄中產階級占總人口的比例已從之前的20%降至15%。[2]以布倫特市場石油價格50美元每桶為基礎的2016年預算草案與2015年數據相比,教育支出占聯邦財政預算比例由4.05%降至3.60%,醫療衛生支出占比由2.59%升至3.00%,但2016年以來石油價格一直在30美元每桶上下浮動,這意味著2016年財政預算草案實際上會大大縮水,民生狀況難以得到改善。2016年國際油價持續低迷,俄羅斯仍難以扭轉衰退的經濟形勢,對于俄羅民眾而言經濟社會生活仍處在困難時期。
(二)俄羅斯民眾對生活環境的認識
隨著危機的不斷加劇,俄羅斯民眾在看待國內外大事和認識周邊環境等問題上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但大多數民眾并沒有受到某些輿論媒體的煽動,他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個人興趣和家庭生活方面。
在對待國內外大事上,如果說2014年俄羅斯政府在烏克蘭危機和克里米亞問題上的強硬態度獲得了人民的廣泛支持,那么到了2016年,這種共識已經開始慢慢瓦解。俄羅斯人對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的支持率由70%降至59%。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東南部參與解決該區域沖突的軍事行動中沒有使本國受益。在看待反制裁問題上,在2014年末,60%的俄羅斯人仍持有積極的態度,大約25%的俄羅斯居民認為禁止從美國和歐盟國家進口貨物反而會有益于本國的經濟發展。但到2016年,有38%的人明確表示經濟危機必將危害國內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盧布貶值,石油價格下跌,90%的俄羅斯居民認為將會在未來幾年里對國家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阻礙國家走出危機。
對于西方輿論和某些預測機構提出的關于“大規模軍事沖突,俄羅斯將喪失主權”等言論,并沒有對大多數俄羅斯民眾的主觀判斷產生太大影響。調查數據顯示:有28%的俄羅斯人認為很有可能與烏克蘭、土耳其、波羅的海國家出現真正的軍事沖突,49%的受訪者認為這種可能性很?。魂P于“俄羅斯將會被外人管理,喪失俄羅斯國家主權”的預測,70%的受訪者表示不允許這種事情的發生,僅有4%的受訪者(在首都莫斯科只有2%)贊同;關于國家將被瓦解的論調,71%的認為不可能,有6%的受訪者持相反意見。
(三)積極與消極并存的民眾心理
調查顯示,俄羅斯民眾的心理情緒呈現出積極與消極并存的現狀,持正面心理情緒的居民與持負面心理情緒的居民比例各占一半,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俄羅斯居民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
2014年初大多數俄羅斯人表現得較為樂觀,當時他們認為危機將很快過去,但是,持續的經濟危機使俄民眾逐漸意識到這次危機的嚴重性。從2014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隨著危機的持續蔓延,俄羅斯民眾的負面情緒逐漸堆積,慢慢擴散,相互影響,大多數俄羅斯人開始不同程度地出現焦慮和恐慌情緒。一部分人經常表現出意志消沉,漠不關心。到了2016年,免費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的縮減、物價上漲、住宅公共費用(煤氣水電等)上漲、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失業等一系列問題引發了民眾的不滿和恐慌,使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深切感受到了經濟危機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壓力。
在危機面前,大多數俄羅斯民眾選擇通過自己的努力來保障家庭開支,他們開始重新規劃收支以確保家庭基礎支出。一部分俄羅斯人希望通過其他投資或者尋找臨時工作機會改善目前的經濟窘況,但是事實證明,這些想法和做法并非如人所愿,更多的民眾還是通過親戚幫助和自身努力挺過難關。
大多數俄羅斯人堅持認為,雖然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基本生活尚可以保障。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大部分俄羅斯民眾減少了在購買衣物和旅游休閑方面的開支。同時,他們認為家庭及其子女的支出不能刪減。因為俄羅斯民眾生活中最為看重、最充滿期待的三件事依次是:家庭和孩子、個人收入、個人工作或事業。雖然富足的生活是大多數人畢生追求的,但對于俄羅斯人而言,家人、親朋好友之間的友誼以及相互交流更為重要。正如俄羅斯社會學家季霍諾娃解釋的,這是俄羅斯人獨特的價值體系,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家庭、朋友、孩子,生活不比別人差,誠實地生活,即關注自己的小世界。[3]由此可見,俄羅斯文化受東正教倫理的影響很大,在生活價值觀上,輕物質,重精神。危機時期,盡管俄羅斯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是并沒有撼動主導其價值觀的基礎。
可見,盡管當前俄羅斯國內外危機重重,但經歷過多次社會經濟危機的俄羅斯民眾,已經學會了如何在危機中保持冷靜和樂觀。在持續經濟危機下,俄羅斯人雖然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表現出了焦慮和恐慌,總體而言仍然保持了穩定、理性和平靜。俄羅斯人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我實現和發展上,依然對生命中最珍視的家庭和未來充滿希望。但是,與對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影響不同,經濟危機還是對民眾的政治與社會觀念產生了別樣的影響。
二、信任與危機共生:俄羅斯民眾的政治認同
經濟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在人類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經濟發展也是人們政治認同的重要基礎和來源。當前經濟形勢下,俄羅斯民眾的政治認同表現出信任與危機共生的特性,一方面對總統普京高度支持,另一方面對國家職能機構嚴重不信任。
(一)民眾對總統的高度支持
根據2014—2016年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俄羅斯民眾對總統普京支持率仍居高不下。在2014年春天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之后,普京的總體支持率開始上升:2014年3月份為76.2%,4月份為82.2%,5月份為86.2%。此后,普京的總體支持率大多數時間都保持在80%以上。2015年10月俄羅斯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俄總統普京的總體支持率接近90%,創歷史新高。
調查結果顯示,在垂直權力系統中,俄羅斯人最為信任的當屬總統,但普京總統的支持人群組成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低收入受訪者對普京的支持比例從2014年的38%增長到2016年的47%,年紀超過60歲的受訪者對普京的支持率從25%增長至35%。值得注意的是,如表1所示,2016年對普京總統在任期間作為的支持態度的調查中,有6%的受訪者回答為“不確定,難以回答”,持這種意見的主要是物質條件優越和較年輕的受訪者。
(二)民眾對國家職能機構的信任危機
雖然總統普京在俄民眾中間保持了較高的支持率,但是俄羅斯國家政權體系正面臨著嚴峻的信任危機。當前,俄羅斯民眾對整個國家政權體系的信任度在下降。
如表2所示,除了總統和軍隊之外,俄羅斯人對國家政權組成的其他所有部分的認同度都不高。2016年3月的調查顯示,俄羅斯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至38%,對地方領導人的信任水平下降至30%,對政黨的信任度則從17%降至12%。民眾對國家杜馬的信任度也很低,這意味著民眾對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開始產生質疑。在2014年,還有近三分之一的俄羅斯公民選擇信任國家杜馬和聯邦議會,但到了2016年,這一比例剩下不到四分之一,只有22%。這些說明,俄羅斯民眾對國家政權系統存有全面的不信任,俄羅斯面臨較嚴峻的政治認同危機。
(三)民眾的政治參與度和政治期待
對于2016年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選舉和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所進行的調查表明:當前俄民眾對政治表現的漠不關心,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比如,對于國家杜馬選舉,雖然大多數俄羅斯人都認同選舉是政權合法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選舉、傳達自己對政權的某種態度也是公民的義務,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還是認為選舉只是一種形式,對他們而言,誰當選并無太大意義。俄羅斯公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非常懷疑自己可以通過參與政治從而影響國家政策。只有13%的人認為自己“可能可以”影響國家政策,18%的人和22%的人認為可能會對地區政權和本市政權產生影響,而只有2%到3%的人認為對以上政權“毫無疑問”能產生影響(如表3所示)。
報告還披露,被訪者中有56%的民眾表示對政黨不信任,35%的人表示對政治不感興趣,68%的人表示將不會參與政治活動。在2016年9月結束的國家杜馬選舉中,俄羅斯民眾的投票率只有47.8%,由此也可以看出民眾對政黨和政治的冷漠。40%的受訪者在面對“為什么需要政黨”這個問題時表示很難回答。相對于政黨和政治體系,民眾更愿意選擇信任媒體和社會組織,如民眾對新聞媒體保持了一定的信任度,對工會的信任度始終保持在25%左右,選擇信任社會組織和權利保護組織的人則達到30%以上。
調查研究發現,物質水平和區域壞境是影響政權信任度的兩個重要因素。物質條件越優越的人群對政權體系的信任程度越高,“經濟收入和物質保障自我評價良好者”人群對政權的信任度基本上都是“經濟收入和物質保障自我評價較差者”人群的兩至三倍。調查發現,地方州居民,經濟水平、生活質量和文化程度偏低人群,與大城市居民相比,各項信任度都較低(如表4所示)。
盡管俄羅斯民眾對當前國家機構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機,但他們對未來國家杜馬仍抱有諸多期許,這說明俄羅斯民眾對國家政治仍保持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信心。
如圖1所示,俄羅斯民眾對于未來議員的職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多數被訪者希望議員是經濟學家、律師、學者等,只有6%的人希望議員是政黨成員或者官員。俄民眾希望社會各階層都能有機會進入議會,比如教師、醫生、軍人、農民等,持這一觀點的受訪者比例由18%增至28%;有將近四分之一的被訪者表示希望一些有政治分量的知名社會活動家和公民積極分子能夠成為議員。當然,我們也不應忽視,也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什么人進入議會“沒有區別”。
除了對候選議員在職業上提出更多要求之外,俄羅斯民眾對他們的個人才干、道德品質同樣寄予希望。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民眾最為看重的個人素養是道德品質,排在最前面的是誠實、愛國、親民等品質,分別達到92%、84%、81%,而傳統素質,除了教育,婚姻、年齡甚至國家機關工作經歷等要求都沒有占到很高比例(如表5所示)。
當前俄羅斯國家杜馬主要由各個政黨代表,商人和所謂“公眾人物”(運動員、演員等)組成,但是俄羅斯人對這種議員組成結構已經不滿。通過選舉有可能使政治精英輪轉,尤其在立法機構有可能出現新的政治代表。選民對候選人在個人教育和職業背景以及道德品質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他們希望在議會中能夠包括最廣泛的社會階層,既有經濟學家、律師這些社會精英,又有工人、農民等社會中低收入人群。與此同時,民眾把道德品質放在了議員應具備素質的首位,說明他們更加信任那些誠實守信、熱愛國家、與民親善的人,希望他們能夠代表自己的利益,行使立法權力。
三、機遇與挑戰同在:俄羅斯
民眾政治認同的希望與困難
綜上所述,當前俄民眾的政治認同感既存在信任又充滿各種潛在的危機,因此俄羅斯在未來提升政治認同的道路上,既面臨機遇又充斥方方面面的挑戰。
(一)愛國的傳統:俄羅斯民眾走向政治認同的精神基礎
傳統的愛國主義和強國意識為國家的團結穩定和政治認同奠定了重要的精神基礎。長期以來俄羅斯人普遍認同的傳統價值觀主要包括愛國主義、強國意識和社會團結。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即“國家性”(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ь),指的是俄羅斯人信奉強有力的領導人和強有力的國家權力。2014年俄羅斯將克里米亞并入自己的版圖,2015年起重拳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俄羅斯老百姓仿佛又看到了那個久違的強力國家和強勢領導人。普京總統在外交領域的強勢作風喚起了民眾的帝國情懷,讓民眾感受到了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的大國地位。為了實現強國夢,恢復昔日超級大國的榮耀,俄羅斯民眾寧愿忍受經濟上的苦難,“我不在乎禁令,我不害怕,二戰都熬過來了,我們能度過這一關?!盵4]這是許多俄羅斯人的想法,尤其是老一輩俄羅斯人,他們對普京總統的支持反映了傳統的樸實的愛國情懷,這種情懷在一大批蘇聯時期甚至是更艱苦時期生活過的俄羅斯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即便物質生活明顯下降,他們仍然支持普京,因為他們堅信總統普京維護了他們的大國尊嚴,給他們帶來了榮光。
(二)強大的控制力:俄羅斯推進社會政治認同的制度保障
總統集權體制和國家政權機關的穩定為社會安定提供了制度保障,為保證民眾基本政治認同帶來希望。普京上臺以后,為了結束國內政治亂局,整肅地方、控制輿論、打擊三股勢力、整頓社會秩序,在較短時間內建立了“有行為能力的國家”。普京通過加強國家權力,建立和鞏固國家垂直權力體系,逐漸形成了總統集權體制。許多人認為,正是俄羅斯人對普京總統極高的支持率以及總統集權體制的形成使國家政權機關實現了穩定,從而使俄羅斯在經濟危機期間沒有出現社會動蕩。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尚不存在對當局和社會政治穩定構成致命威脅的反對派力量。普京早就未雨綢繆,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確保“統一俄羅斯”黨在俄羅斯議會(國家杜馬)和社會政治生活中絕對優勢地位,牢牢掌控政治局面。統一俄羅斯黨以外的黨團代表勢力,包括俄羅斯共產黨、“公正俄羅斯”黨和俄羅斯自由民主黨更加式微。2013年6月,普京將全俄人民陣線改組為社會運動,聯合1000多個社會組織,組成“人民陣線—為了俄羅斯”社會運動組織。[5]普京總統把統一俄羅斯黨和“人民陣線—為了俄羅斯”社會運動作為執政基礎的雙保險,構成雄厚的政黨和社會團體的民意基礎,確保民眾對政治系統的基本認同,以應對政治局勢的復雜變化。
(三)監督的缺失:俄羅斯凝聚民眾政治認同的突出阻力
總統集權體制下民主制度被弱化,民眾輿論監督匱乏,給提升民眾政治認同帶來困難。普京以加強中央集權為目的的一系列制度改革,雖然促進了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維護了政治秩序穩定,但也帶來某種制度上的矯枉過正,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如普京對政黨制度和選舉制度的改革內容明顯帶有“扶持執政黨”的意味,在議會中形成了統一俄羅斯黨一黨獨大的局面,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政黨競爭、協商和監督,違背了政黨政治和政治選舉的本義,使國家政治生活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和活力。民主被弱化的結果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失衡,導致“政權黨”過分強大,造成其對國家政治經濟資源的全面壟斷,形成了一個“新的官僚集團”。國家對輿論的控制,影響了輿論監督機制作用的發揮,反過來又進一步抑制了民主機制的發展。民眾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在下降,也加劇了政治認同危機。缺乏有效的社會監督,政治腐敗和行政效率低下成為當前俄羅斯政權最大的問題。
在此情況下形成的國家政權體系自然難以獲得人民的自覺擁護,至多也不過是一種被逼無奈的贊同。但這種“被逼無奈”往往可能激起民眾的直接反彈。在2011—2012年期間,莫斯科等地就爆發了持續不斷的要求“公平選舉”的大規模民眾抗議活動,表達了民眾對當前選舉制度和政府政策的強烈不滿。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普通民眾表達政治意愿和政治訴求的有效平臺,一些要求實現真正民主選舉的社會群體正是以互聯網為紐帶走上街頭,網絡中各種針對政治腐敗的批評和輿論監督,也對當前政權形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四)自身建設的忽視:維系俄羅斯民眾政治認同的內在壓力
長期以來,俄羅斯政府和媒體一直將俄羅斯面臨的主要問題轉嫁到外部,將危機責任推給“國際上的惡勢力”,向民眾宣傳俄羅斯眼下所面臨的困境,如盧布崩盤、物價上漲、經濟狀況惡化等問題主要歸因于西方,強調俄羅斯的發展困境完全是西方干涉俄羅斯內政的結果。這些宣傳觸動了俄羅斯民族心底最強烈的屈辱感和自尊心,激起了俄羅斯民族內心深處強烈的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情懷,進一步支持總統和政府強硬的對外政策,從而實現俄民眾對政治系統暫時的認同。事實上,外因只是造成俄羅斯經濟危機的條件性因素,決定性的原因還是其內部政治和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俄羅斯經濟結構過于單一、過分依賴進口、政府喪失對外匯市場監管的主動權等都是導致俄羅斯經濟困難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雖然調整經濟結構一直是俄羅斯政府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之一,但是持續的高油價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項工作的落實和發展。此次的經濟危機再一次顯露了過度依賴能源出口的弊端,凸顯了調整經濟結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只有加快實現經濟多元化,切實保障民生才能帶來民眾對政治體系長久的支持和認同。
綜上所述,提升俄羅斯民眾政治認同,需要政府充分意識到正視自身問題的重要性,主動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繼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不斷增強民眾政治認同的物質基礎;繼續堅持發揚俄羅斯傳統價值觀,尤其重視對年輕一代俄羅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為提升政治認同奠定扎實的精神文化基礎;加強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真正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提高民主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民眾對政治系統的長久高度認同。
注釋:
(1)《2016年俄羅斯的春天:不安與希望》,這項研究的調查樣本量共4000個,為分布在各個聯邦主體城鄉的18歲以上的受訪者,基本涵蓋了各社會和職業群體。本文以下出現的數據,如無說明,皆出自該報告。資料來源:http://www.isras.ru/rezyume_ross_obschestvo_vesna_2016_trevogi_i_nadezhdy。
參考文獻:
[1]俄羅斯聯邦統計局.2015年俄羅斯GDP下降3.7%[EB/OL].https://rg.ru/2016/02/02/rosstat-podtverdil-snizhenie-vvp-na-37-procenta-v-2015-godu.html.
[2]公民如何應對實際收入下降[EB/OL]. http://www.kommersant.ru/Doc/2867013.
[3]生活質量下降,但是并不可怕:俄羅斯科學院社會研究所解釋,俄羅斯人如何能夠長時間忍受經濟危機[EB/OL].http://www.kommersant.ru/doc/2862379.
[4][俄]Anna pivovarchuk. Russian Culture:Back in the U.S.S.R [N]. The Moscow Times,2014-10-9.
[5]李永全.俄羅斯發展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吳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