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美國儲蓄國債經過多年的發展變遷已趨于成熟,很多做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鑒。摸清美國先進經驗在我國儲蓄國債投資者中的接受程度,對于下階段我國儲蓄國債的改革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總結美國儲蓄國債四個核心要素的基礎上,利用國家金庫上海市分庫在2016年開展的儲蓄國債問卷調查數據,研究上述核心要素在我國儲蓄國債投資者的接受程度,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美國 儲蓄國債 核心要素 問卷調查
美國現代意義的儲蓄國債始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變遷,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過一系列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推進普惠金融的變革和調整,日趨成熟完善。美國儲蓄國債在產品設計、發售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通過強制推行相關制度的變革能夠加速我國儲蓄國債的發展進程,前提是這些“強制的變遷”必須是“好”的、有“群眾基礎”的。因此,事先研究我國儲蓄投資者對美國儲蓄國債經驗的接受程度,對于利用美國經驗完善我國儲蓄國債改革和發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遂以此為出發點,在大量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研究美國儲蓄國債先進經驗,提煉其核心要素;接著,利用國家金庫上海市分庫在2016年儲蓄國債發行期間開展問卷調查的相關數據,結合中國儲蓄國債發售現狀,討論美國儲蓄國債的核心要素在我國的適用性;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
美國儲蓄國債的核心要素
(一)在“財政部直銷”官網直銷儲蓄國債
“財政部直銷”(TreasuryDirect)原先是1986年上線的可交易國債簿記系統,是美國財政部推行“向公眾直銷國債”這一長期政策的產物。2000年后,隨著無紙化電子儲蓄國債的問世,同時也是為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的“零售革命”,該系統于2004年設立同名官方網站(www.treasurydirect.gov),成為全美唯一的向個人、機構投資者出售、拍賣各類國債的專業金融服務網站,目前由財政部下設的財政服務局(Bureau of the Fiscal Service)直接管理。現在“財政部直銷”更多地是作為線上國債直銷網站為美國公眾所熟知。2012年,美國完全實現儲蓄債券無紙化改造后,個人投資者只能通過注冊、登陸TreasuryDirect,在線購買、管理和兌取儲蓄國債。
“財政部直銷”官方網站提供“7天×24小時”在線服務,用戶體驗友好。網站結構清晰、要素明確,注冊、登錄入口明顯,為首次注冊個人提供內容詳實的操作指南;在每一種產品目錄下設置“經常問及問題(FAQs)”欄目,為投資者答疑解惑。在聯系方式上,不僅留有電話、電郵等聯系方式,還配有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時下熱門網絡社交的鏈接,方便投資者互動咨詢。此外,該網站還特別為兒童開設動畫專版,儲蓄國債宣傳教育從娃娃抓起。
(二)通過非對稱復合利率形成機制實現I債券通脹指數化
1998年9月引入的I債券(I Bonds)是通脹指數化債券(Inflation Indexed Bonds),它為美國投資者提供一種完全對沖通貨膨脹的儲蓄策略。該債券采取半年調整一次的“固定利率+浮動利率”設計,按期調整利率。美國財政部會在每年的5月和11月公布接下來6個月內將要發行的I債券的固定利率(fixed rate)和半年度通脹率(semiannual inflation rate)。固定利率在每期I債券的存續期內保持不變。TreasuryDirect官網還會公布當期和之前每期I債券在當期的復合利率(composite rate)。在t期前j期發行的I債券在t期的復合利率為:
復合利率t-j,t = 固定利率t-j + 2×半年度通脹率t + 固定利率t-j×半年度通脹率t
其中j = 0,1,2,…,計算出的百分數保留兩位小數,半年度通脹率則是當期城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U)對于上期值的變動,5月、11月新利率公布時使用的CPI-U通常為3月和9月的數值,且未經過季節調整。如果出現通貨緊縮,半年度通脹率可能為負,甚至可能使計算出來的復合利率為負,但美國財政部規定I債券的復合利率不能小于零。這種非對稱的設定使該債券在通縮時期具有更高的實際收益。
(三)鎖定EE債券初始發行期結束后的長期收益
美國目前在售的儲蓄國債除了I債券,還包括固定利率的EE債券。EE債券的最終存續期(final maturity period)由兩段時間組成:第一段時間為債券的初始發行期(original maturity period);剩下的時段被稱為擴展期(extended maturity period),一個標準化的擴展期通常為10年。投資者持債滿初始發行期才可獲得較高的固定收益;而在擴展期,債券利率往往會根據當時市場交易國債平均收益率進行調整。
目前在售的電子EE債券(EE Bonds)的初始發行期為20年,投資者只要持債滿20年即可實現初始投入的翻倍。若投資者持債滿5年但不到20年,則按照購買EE債券時定下的固定利率(小于3.5%),按月計算應計利息,每半年復利,于投資者兌換債券時一次性還本付息;若投資者持債滿1年但不到5年,還要再扣除三個月的利息作為懲罰。美國財政部通過持債滿20年投資翻倍的做法,保障了持債人的長期投資收益,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EE債券。
(四)運用諸多新做法推廣儲蓄國債普惠金融
縱觀美國儲蓄國債的演變,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政府更加注重讓更廣泛的社會公眾更容易買到其盡力提供的儲蓄國債投資工具,以獲取穩定、保值的收益。這是美國政府向民眾提供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的新做法主要包括:
1.關閉儲蓄國債的傳統柜臺認購渠道,僅保留互聯網購債通道
美國財政部為了提高自身與居民和商業實體電子交易數量的目標,同時出于降低發債成本的需要,于2011年12月31日宣布關閉儲蓄國債發行的柜臺銷售渠道,自2012年起在TreasuryDirect直銷儲蓄國債,大大拉近儲蓄國債產品與潛在投資者的距離。
2.調低儲蓄國債的認購上限,盡量為社會公眾提供儲蓄國債投資機會
自1947年起,美國紙質儲蓄國債每人每年的認購上限一直保持在30000美元。在2002年10月電子I債券、2003年5月電子EE債券推出后,其每人每年的認購上限與其紙質版本合并統一為30000美元。2008年1月,每人每年認購上限調減至5000美元,這一限額分別針對電子的、紙質的EE債券或I債券。2012年1月,個人針對兩類無紙化電子儲蓄國債的認購上限調升至每年10000美元。此外,投資者還可以通過稅收返還的方式,購入額外的、上限為5000美元的紙質I債券。
3.擴大工資薪金儲蓄計劃受眾,推動雇員購債投資便利化
工資薪金儲蓄計劃(Payroll Savings Plan)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就給身為雇員的投資者提供了定期購買儲蓄國債的選擇,讓雇主在發放工資薪金時,用事先與雇員確認的一部分工資額度為其購買儲蓄國債,但一直以來中小企業的雇員被排除在該計劃之外。直到2004年美國財政部在電子“財政部直銷”核算系統中對工資薪金儲蓄計劃進行調整,允許全社會幾乎所有的雇員能夠通過自動扣除工資購買儲蓄國債。
4.取消儲蓄國債固定發售面額,以便投資者充分利用閑散資金
無紙化儲蓄國債發售以后,投資者購買電子儲蓄國債的金額可以精確到“分”,這是不同于紙質儲蓄國債發售的重要區別之一,有利于投資者將賬戶中的閑散資金用到極致。
美國儲蓄國債核心要素在我國的現實基礎
顯然,與美國儲蓄國債核心要素的現狀相比,我國儲蓄國債諸多方面的發展還相對滯后,尤其是在發揮儲蓄國債的普惠金融功能方面。能否在我國儲蓄國債的產品設計和發售管理中借鑒美國的相關做法,需要相當的公眾基礎。本部分將以國家金庫上海市分庫在2016年開展的儲蓄國債問卷調查為基礎,對美國儲蓄國債核心要素在我國的適用性展開研究。
(一)問卷設計與發放
問卷的設計同時考慮美國儲蓄國債的核心要素和我國現實情形,將問題設定為四個環節,絕大多數為選擇題。一是關于網絡購買儲蓄國債,具體涉及是否聽說過網銀購買儲蓄國債、是否嘗試通過網銀購買儲蓄國債、若嘗試操作是否方便、若不方便原因為何,同時還設問如果政府將儲蓄國債網銀銷售渠道統一為一家官方網站是否會去購買。二是關于儲蓄國債認購上限,即是否需要設定較低的個人購債上限,若需要,金額為多少。三是關于儲蓄國債的利率,設問是否希望購入的儲蓄國債計息利率能夠浮動,若回答“是”,則希望多久浮動一次。四是關于儲蓄國債定投計劃,即如果推出“每月定期投資計劃”,是否參與。
國家金庫上海市分庫組織轄內24家代銷機構在2016年儲蓄國債發行期間向儲蓄國債投資者發放調查問卷,問卷的發放嚴格遵循分層抽樣的原則,要求每家代銷機構在中心城區(內環內)和非中心城區(內環外)分組隨機抽取發行網點,每個網點的問卷量不能超過5份。問卷計劃發放800份,實際回收786份,剔除回答邏輯錯誤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664份。
(二)問卷調查結果解讀
1.關于網上購買儲蓄國債
76.7%的受訪對象知曉可以通過商業銀行網銀渠道購買儲蓄國債,但只有34.8%的受訪者表示曾通過商業銀行網銀渠道購買儲蓄國債,其中絕大多數認為購買過程便利。僅13%曾經通過網銀渠道購買儲蓄國債的受訪者認為網絡購債存在不便,其中43.3%認為儲蓄國債代銷銀行的網站體驗不好,56.7%認為代銷銀行網站沒有顯著的購債提示。
針對如果政府將所有商業銀行網銀銷售渠道統一為一家官方網站,受訪者是否愿意登陸購債的設問,66.3%表示愿意接受。針對不愿意接受的受訪者,追加設問“如果購買、兌取、提前贖回儲蓄國債,都可以通過政府設置的唯一官網,并且提供7天×24小時操作,是否會考慮接受通過該官網直接購債”時,這些原本不愿意接受的受訪者中有46%的人表示愿意接受。因此,如果政府統一儲蓄國債網銀銷售渠道,完善購債網站用戶體驗,可能高達81.8%的投資者愿意接受通過政府指定唯一官網購債。
2.關于儲蓄國債認購上限
當問及“政府是否應該在每期發行儲蓄國債時設定一個較低的個人購買上限,以便能夠讓社會大眾更容易購買”時,36.7%的受訪者表示應該如此。在受訪者提供的購債上限金額中,3萬元及以下的占比為9.8%,3萬元至5萬元(包含5萬元)的占比為14.6%,5萬元至10萬元(包含10萬元)的占比為26.8%,10萬元至25萬元(包含25萬元)的占比為10.6%,25萬元至50萬元(包含50萬元)的占比為18.3%,50萬元至100萬元(包含100萬元)的占比為11.4%,100萬元以上的占比為8.5%。總體來看,填報金額在10萬元及以下的人數占接受設定購買上限總人數的51.2%。
在這些支持設置儲蓄國債購買上限的受訪者中,52.4%的人來自中心城區、47.6%的人來自非中心城區。在3萬元及以下的選擇中,62.5%的受訪者來自非中心城區;相反,在100萬元以上的選擇中,69.4%的人來自中心城區。顯然,來自中心城區的受訪者更傾向于設置更高的購債上限。
3.關于儲蓄國債利率浮動
我國目前尚無針對個人投資者的浮動利率儲蓄國債,因此投資者對儲蓄國債利率浮動的概念也較為陌生。調查中有33.4%的投資者希望能夠買到浮動利率的儲蓄國債。當繼續問及儲蓄國債的利率如果能夠根據物價上漲情況進行調整、其調整頻率應該為多少時,16.7%選擇按月調整,38.3%選擇按季度調整,25.7%選擇按半年度調整,19.4%選擇按年度進行調整。
當然,在調查中考慮到填寫難易程度和時間等因素,沒有具體解釋儲蓄國債利率如何浮動以及浮動后能夠帶來的收益,而這會影響受訪對象的選擇,結果就可能低估浮動利率儲蓄國債(特別是通脹盯住國債)的公眾接受度。
4.關于儲蓄國債定投計劃
相當意外的是,當問及如果儲蓄國債推出“每月定期投資計劃”,即每月通過簽約銀行自動扣取不超過一定數額(通常不超過每月工資薪金)的固定金額作為定期投資,是否會考慮這種儲蓄國債購買方式時,64.9%的受訪對象表示愿意接受。相對于前面調查的一些新做法而言,這一做法在被調查對象中的接受程度大幅提高。很顯然,即便是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較低的中老年投資者,對于免去排隊、在儲蓄國債每期發行時能自動購債的購買模式也是相當支持的。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儲蓄國債問卷調查數據研究美國儲蓄國債部分核心要素在我國的公眾接受度,結果顯示:(1)近八成受訪對象知曉儲蓄國債網銀銷售渠道,但實際通過網銀購債的僅僅超過三成,如果政府整合網銀購債入口、優化網站購買體驗,或將有更多的投資者選擇網上購債;(2)近四成被調查對象支持設置較低儲蓄國債購買上限,5至10萬元為較合理區間,中心城區居民傾向于設置較高限額、郊區民眾則相反;(3)近四成被調查者支持發行浮動利率國債,且更傾向于利率每季度或每半年浮動一次;(4)近七成受訪對象支持儲蓄國債定期投資自動購買模式。
整體而言,美國儲蓄國債的部分先進做法在我國儲蓄國債投資者中有著不錯的支持度,尤其是在儲蓄國債互聯網購買和投資便利化方面。
通過對美國儲蓄國債的核心要素及其在我國適應性的討論,就今后我國儲蓄國債的發展和完善,本文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整合現有網銀銷售渠道,提升網站購債體驗,加快推進儲蓄國債網絡直銷進程。二是增設浮動利率儲蓄國債,配合有效宣傳,豐富我國儲蓄國債產品種類。三是創新儲蓄國債發售方式,在發行前期設置認購上限,發售后期再行放開,在不影響儲蓄國債整體銷售的同時讓更多公眾能夠買到儲蓄國債。四是試點儲蓄國債定期投資計劃,便利投資者購債,增強儲蓄國債的普惠金融力度。
參考文獻
[1]鞏方強:《歐美儲蓄國債的歷史變遷與特點》,載《債券》,2013(11)。
[2]申琳:《美英儲蓄國債的發售與啟示》,載《中國金融》,2016(17)。
[3]閻慧:《英美儲蓄國債發行對我國儲蓄國債的借鑒和啟示》,載《經濟視角(下)》,2010(10)
[4]朱巖:《美國儲蓄國債的“財政部網絡直銷”方式借鑒》,載《中國財政》,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