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許靜靜 劉建
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成為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熱點。目的是為了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對創業行為的科學認知,促進眾多高校學生積極選擇創業道路,達到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目的。基于此,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背景下,從大學生作為主體的角度入手,分析影響創業教育中大學生的主體性因素,并進一步引申出加強高校創業教育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創業教育;創新創業;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7)02003203
引言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當前高校學生的就業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這就要求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落實在良好的創業教育理念和形式上,更要注重學生作為創業主體的基本因素,以此來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因素進行分析,并進行深入討論。由于我國國內經濟與社會狀況復雜,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很難在短期內獲得顯著成效,這主要是因大學生創業的主體條件限制而導致的。因此,筆者從學生與高校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意在深入挖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運行發展對策,通過對高校學生創業的主體因素分析,從而提出進一步提升現代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建議,為日后高校良好開展創業教育工作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相關研究者的觀點分析
關于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研究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比如汪紅梅與薛建宏等人(2016)提出了學生自主創業理論,學生自主創業理論把創新創業教育看成一項個人投資活動,并將個人教育費與未來收入作比,對教育經濟效應進行計量。眾多高校學生憑借不同受教程度支付費用與受教后能力提升所取利潤作比,從而推斷出教育投資遵循一般規律的資本投資性質。用學生自主創業理論作為基礎,勞動的經濟學用保留工資的理論對大學生的失業現象進行解釋,據此進一步提出了創業動機是大學生通過經營來進行盈利,從而更有效地達成自己預期的目標并發揮出自身的價值,擺脫傳統“打工”就業模式帶來的弊端[1]。
關于大學生創業能力理論,學者認為現如今高等教育的體系已成僵局,因此眾多高校必須開展更具體系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比如熊景維(2015)提出創業教育在專業結構的設置不夠科學,會致使高校學生的創業能力低下,也不利于充分調動高校學生作為創業主體的主動性,進一步導致大學生失業率不斷上升。所以,積極開展高校創業教育、提升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各個階段展開創業職業輔導,都能夠降低高校學生的失業率,并顯著提高每屆高校學生的創業率。與此同時,還能夠以創業動機作為導向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充分展現大學生創業主體的角色,為良好的創業教育奠定基礎。
王麗萍和廖佳玲等人(2014)認為,現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失敗問題可以歸結為教育失衡與教育缺失造成的。創新創業教育缺失可以視為社會與個人擁有的教育沒有達到預期,進一步讓受教育者達不到創業教育目的。因為高校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數量偏多,日益劇增的就業壓力也提高了創業教育的難度與高校學生的創業壓力[2]。由于就業率不斷下降,致使應屆大學生群體大面積失業,對于這部分大學生來說,失業的打擊往往較為沉重,那么對于創業的影響也非常大。因此,這些研究學者也提出了建立在高校基礎上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其本質指的是按照一套系統性創業輔導計劃,結合輔導人員協助,激勵個人創業想法,評判與整合運用部分知識、經驗開展一系列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這里所指的“知識與經驗”包含高校學生的自我認識以及對職業全球化與相關聯影響因素的全面了解。
眾多研究學者提出的理論觀點,都提出了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掌握的基本思想,并在提高高校學生創業能力的基礎上, 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實現大學生群體的創業率不斷提高。
二、影響高校創業教育的大學生主體因素分析
1創業意愿
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自身的創業意愿是提高整體教育有效性的決定性作用,也是決定大學生能否走上自主創業道路、能夠具備良好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大學生應該具備相應的創業意愿、創業意識,創業意愿應該包括創業意識、風險承擔與評估意識、責任擔當意識、創新理念以及創業發展意愿等[3]。國際著名學者曾經指出,作為一名優秀的創業者必須具備以上的能力與素質,此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天賦,此種天賦是一種先天性的存在,體現在個人性格上,表現為果斷、奉獻、嚴謹、決心、共享以及奮斗。基于此,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高校學生自身的創業意愿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接受程度、創業能力的有效提高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關鍵影響。
2個人能力
高校學生創業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個人能力與素質所決定的。也可以說,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高校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創業教育、創業實踐活動中去,大學生自身的個人能力起到了關鍵作用。綜合而言,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包括信息內化能力、綜合創新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運用這些能力對市場信息進行收集與內化,并結合自身的有利條件,做出適應性的行為,來契合高校實行的創新創業教育。
3認知動力
高校學生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受教者,因長期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限制,沒有非常豐富的工作或創業經驗,更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場環境中潛在的規則。尤其是在市場如何運作、如何進行開發、企業發展模式、理財規劃、人脈溝通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這些來自于大學生作為創業參與主體中的認知動力因素,會直接左右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開展的深入性,更影響了日后大學生自身創業能力的掌握程度與創業實踐水平。這就需要高校學生在創業前必須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準確地掌握市場動向,調動學生自己對創業的認知動力。大學生作為接受創業教育的主體,其自身的認知動力包括系統化的價值規律知識認知動力、認知商業發展戰略知識結構的動力、對成本與收益關系的認知動力、對會計理財相關知識以及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認知動力。大學生通過對市場做出初步調查與認知,從而通過自己的意識行為實現對市場的全面認知。當接受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后,高校學生創業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對市場的認知程度所決定的。
4經驗素質
因我國大學生受到當前教育模式的限制,因此自身的創業經驗或工作經驗不足,不能形成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系統性認識,很容易存在“紙上談兵”的狀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高等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了這一方面的欠缺,因此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開始注重以引導模式為主的大學生創業實踐工作,從而為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做準備。而大學生自身的經驗素質因素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學生自身對創業的經驗積累與創業素質,都直接決定了創業教育的開展進度與教育深度。一般高校通過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將學生送入企業內部,了解相關知識,進一步培養大學生對創業的基本認識與創業能力、素質,安排校內培訓,讓學生通過低成本投入來完成創業活動,積累創業經驗。
5自主優勢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校學生群體逐漸成為了我國自主創業的后備軍。這是因為大學生處在一生中最佳年齡階段,精力充沛、思維活躍,且當代大學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可以在創業過程中發揮自身最大的優勢與特點。此外,大學生在未完全進入社會前,社會壓力較小,顧慮較少,敢于挑戰,且大學生具有較好的可塑性,思維轉化快,可以在創業過程中逐漸轉變思維模式,如果出現創業失敗問題,可以吸取教訓,再次創業。最重要的是,大學生是我國高知識人才群體,具備非常專業的知識體系與專業知識,即擁有技術優勢,可以將自身技術轉化為投資資本進行有效的創業活動。正是由于大學生具備良好的自主優勢,會更加調動學生開展創業行為的思路與主動性,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良好發展也做了良好的鋪墊。
三、發展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建議
第一,高校大學生應該主動提升對創新創業理念的學習積極性,深化對創業的正確認識,客觀評價自己是否具備良好的創業意愿。從而保障大學生自身能夠提升對創業這一行為的感知深度,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或者掌握更具新意的創業知識和創新理念。大學生自身應該倡導“學習型”方式,致力于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創新理念、創業知識學習能力。豐富專業的創業知識是大學生學習創業項目的提出、實施以及二次創業的基礎要素。
第二,大學生要加強團隊能力的學習,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積極調動自身對創業的參與主動性,使自身的創業理念與創新能力獲得提升,使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在創業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得到鍛煉。同時,靈活運用學習到的新知識,主動尋求更具創新理念的創業知識,并將其熟練地運用到企業或者個人的創業項目中,進而解決創業問題,滿足創業項目的發展需求。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而言,學生應該從提升自身能力入手,尋求更多關于創業項目的知識和思路,積極關注眾多成功創業人士的優秀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創業目標是大學生創業中需要關注的,只有建立自我學習的目標,才能獲得學習的動力保障。大學生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并結合社會和市場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創業學習目標。
第三,大學生應該對自身的創業學習效果進行合理的自我評價。大學生應該對自己所學習的效果進行認真的評述,在創業知識學習的目標、方法、進度以及效果各個方面,要進行正確的導向判斷,不能單純地以提升學習速度為目的而輕視學習質量。每個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創業學習目標、方法以及進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變,從細小環節入手來科學學習創業理念與創業要點。
第四,大學生應該提高對所學知識的轉換能力。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大多是偏向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學習,但是具備實踐機會和參與實踐性活動卻少之又少。因此,大學生在創業學習階段應該為自己制訂一個嚴謹的學習計劃,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創業“出口”,將自己學習到的創業知識轉換成真正的動手實踐。大學生應該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并通過掌握的知識和理論聯系實踐生活,使得所學的知識合理轉變成創業項目的可靠保障。
四、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具體對策
1積極拓展以創業為導向的觀念
由于當前很多高校應屆畢業生在走出校園之后,會更加傾向于選擇薪資穩定、假期固定、福利豐厚、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崗位,比如公務員、事業單位崗位等。對學生來說是很好的選擇,而針對選擇創業道路的學生而言,便會產生諸多阻礙與消極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要充分開拓以創業為導向的教育觀點,構建“導向型”的創新創業培育模式,讓大學生在該模式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地吸收創業觀點與創業理念,以此來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日后創業項目的實踐奠定基礎。
2提高師資水平,創設多元化教育方式
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師資隊伍是重要的引路人,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對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在全面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創新創業理念與思想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整體師資力量的培育與師資水平的提升,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奠定堅實的教育基礎。高校可以高薪聘請著名企業家、經濟學家等具備實踐性經驗的人,來校內開展創業教育講座與座談會,通過這些創業者與學生之間進行良好溝通與積極互動,在更為輕松與真實的環境中培育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形成正確認知。與此同時,高校也要構建更為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方式,比如課堂教育形式、競賽形式、演講會形式、座談會以及多人講座等形式,促進大學生從多角度接觸和吸收創業知識,深入引導大學生接受更為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育。
3設計一套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模塊
為了更好地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水平與質量,高等院校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高度專業化、科學化與現代化理念集為一體的創業教育課程模塊,采取系統化的教育力量來推動高校大學生能夠養成更高水平的創新創業能力。在一體化的創業教育課程模塊中,不僅要結合創業知識與創新化思想,同時也要具備社會學、人際交往學、心理學、職場學以及成功學等多方面知識,以此來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
4開辟高等院校的創業產業園
通過開辟和創建符合高校大學生創業思想的產業園,以構建高校大學生群體為主的創業基地為導向,來全面引導大學生樹立先進與科學的創新創業觀念,達到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目前國內已經創辦的眾多創業園,其雛形都是以學校為單位、以學生為主體開創的創業基地,來使在校大學生能夠在讀書期間也能夠學習到良好的創業知識與創業項目選擇思路。
結束語
目前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更加偏重于對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傳授大學生主動學習創業知識、提高創業能力的基礎上,更要引導大學生能夠更加靈活、更加積極地尋求符合自己的創業機會,從而在創業過程中運用積累的創業知識、創業思想與創業能力,為自身的創業項目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供給”。本文在提高高校學生創業能力的基礎上, 致力于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實現大學生群體的創業率不斷提高,并從大學生主體性因素的角度,來探討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而提出影響創業教育的大學生主體因素,從而為更為有效地實行創新創業教育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汪紅梅,薛建宏,等.大學生農村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479名學生的調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0—97.
[2]王麗萍,廖佳玲,等.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廣東農業院校創業學生為例[J].大學教育,2014(5):128—130.
[3]余昶,王志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學術論壇,2013(12).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