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梅
摘 要: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讓中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的同時也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不僅荒廢了學業,而且變得消極頹廢,最終一事無成。中學生網絡依賴的形成不僅僅是由網絡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社會、家庭和中學生自身性格都是造成網絡依賴(網癮)的重要因素?;诖耍瑥闹袑W生網絡依賴的危害入手,重點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社會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以期借助社會各方合力,為中學生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網絡社會環境。
關鍵詞:中學生網絡依賴;危害;社會因素;措施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7)02006503
網絡世界展現給中學生的海量信息,吸引力遠遠大于排斥力,導致他們對網絡信息表現出高度接受的態勢。中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對新知識、新事物充滿好奇和渴求的學習吸收階段,對網絡信息的誘惑抵御能力不強,極易沉溺網絡,最終形成成癮。事實上,沉溺網絡給中學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危害,而且這種危害還會延伸到家庭、社會等大集體中。因此,不僅僅是中學生自身應努力抵御網絡的誘惑,避免沉溺網絡,社會更應該承擔和發揮其監督管理作用,對不利于中學生理智對待網絡的因素進行排查,進行限制或取締,為中學生文明上網、安全上網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1 中學生網絡依賴的危害
中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容易對中學生的身心以及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首先,影響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一方面,中學生過分沉溺網絡極易對身體健康、人際交往能力、性格形成造成不良影響。中學生由于長期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對現實社會的適應能力變弱。在與人面對面交往時,容易反應遲鈍。某些中學生長久地用電腦或手機上網,甚至通宵達旦地玩網絡游戲,飲食作息不規律,容易誘發心腦血管、免疫能力和腸胃功能下降、視力下降等身體疾病[1]。同時媒介的輻射使中學生精神受到影響,注意力變得不集中,容易緊張、焦慮。另一方面,中學生沉溺網絡,會荒廢學業。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在網絡游戲中消耗了大量精力的中學生,不可能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學習,不管原來成績多么優秀的學生也難以做到兩者兼顧。常見的是一些中學生晚上通宵上網,白天埋頭酣睡。至于學習,心有余而力不足?;膹U學業是沉迷網絡的必然結果[2]。其次,造成家庭關系緊張。中學生另一個身份是孩子,是維系一個家庭的重要因素。而中學生的網癮使其對現實生活的注意力降低,對家庭成員的關注度也隨之降低,家庭的溫馨程度受影響,父母會為此相互指責,甚至爭吵不斷。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爭吵,更是陷入網絡而不能自拔。最終形成:孩子上網——父母吵架——孩子沉溺網絡的惡性循環。最后的結果就是危害社會。中學生邏輯思維尚不夠嚴密,對網絡的隱秘性了解不透徹,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不強,容易混淆現實世界和網絡虛擬世界。網絡世界的自由性和缺乏道德管理的生活方式被中學生延伸到現實生活中,網絡上的暴力色情等缺乏道德約束的行為被中學生學習模仿,學生之間容易產生暴力沖突,從而導致中學生犯罪率逐年飆升,這將嚴重阻礙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2 中學生網絡依賴形成的社會影響因素分析
2.1 社會現實因素的影響
中學生承擔著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社會對其的期望值不斷升高,因而加在中學生身上的升學考試壓力、自身素養提升壓力也越來越大。同時,由于社會攀比之風日盛,導致中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單純,而變得緊張。同學之間不再是友好互助關系,對比競爭成為同學關系的主旋律。相比之下,網絡世界中的人際關系具有自由平等的特征,使生活變得簡單直接,輕松且無壓力。網絡世界因此成為中學生宣泄情感,逃避現實壓力的伊甸園。最初,網絡的虛擬性滿足了中學生逃避現實的心理,中學生在得到安慰緩解后重又回到現實社會。而現實社會對其的打擊和壓力又噴涌而來,現實和虛擬兩者的巨大差距讓中學生選擇回到網絡世界中[3]。于是,形成了一個鏈接現實和虛擬社會的惡性循環圈,導致中學生形成網絡依賴。
2.2 網絡監管不力
社會對網絡的監管不嚴,導致網絡信息呈現無法律、無國界、無法管制三大特點。網絡信息呈現的這種狀態使中學生在上網時,能自由選擇所偏好的信息,并且不受任何約束。中學生對喜歡的東西毫無節制的年齡特點使其長久地停留在虛擬網絡世界中。據相關資料顯示,政府管理部門對網吧經營的監管不力是導致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又一重要因素[4]。中學生在家上網受到父母的監管,自由性相對受到限制。而網吧則為中學生提供了更為自由的上網環境,這也是在網吧上網的中學生更容易沉迷網絡的重要原因。盡管國家很早就出臺過相關管理條例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但在實際執行中,公安、工商等部門對條例的執行力度不夠,對網吧的監管不嚴,導致未成年的中學生能輕而易舉地進入網吧上網。一些沒有營業執照的黑網吧不僅沒有被取締,生意還做得風生水起,甚至有超過正規網吧的態勢。而網吧老板出于盈利目的和不正當的競爭方式,會忽視相關法律和道德規范。不但對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助長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歪風邪氣;而且為未成年的中學生提供通宵上網優惠,提供水和食物,開設專門為中學生上網用的黑網吧。這無疑為中學生沉溺網絡營造了“絕佳”的社會環境。
2.3 精神文明建設滯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與此相對應,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遺憾的是,精神文明建設并沒有與物質文明建設齊頭并進,在物質文明建設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卻顯得相對滯后,甚至是忽視了人們精神文明層面的需求。當前,社會所配備的公共娛樂設施并未同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同理,專門為中學生提供的休閑娛樂場所和活動設施有限,長期以來千篇一律的休閑娛樂活動遠遠不能滿足中學生多元的文化需求[5]。而以營利為目的的高雅休閑娛樂場所令中學生望而卻步,公益性的休閑娛樂場所更是鳳毛麟角,校園文體活動因循守舊,缺乏創新,以致中學生的休閑娛樂需求長期被壓制。與現實的困境相比,網絡世界的豐富多彩滿足了中學生多元的精神需求,從而使中學生的休閑娛樂活動被網絡世界承包和替代,導致中學生嚴重依賴網絡,直至形成網癮。
3 引導中學生擺脫網絡依賴的社會措施
3.1 發揮社會合力,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對社會大環境來說,中學生的種種壓力是由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發揮全社會形成合力,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對于減輕中學生的壓力,擺脫網絡依賴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首先,在全社會范圍內塑造正確的競爭觀念。減輕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考試升學壓力、競爭壓力,建立和諧融洽,友愛互助的同學關系。減少中學生對學習和未來發展的思考壓力,使他們能夠自由享受當前的學習生活[6]。徹底拋棄你死我活式的錯誤落后競爭觀念,形成合作共贏的正確競爭理念。其次,塑造健康正確的就業觀念。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不以職業高低分貴賤,培養中學生的生命平等意識。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把職業分成三六九等,并以職業高低分貴賤。從事工作環境越好,工資待遇越高的職業的人越受人尊重,社會地位就越高。相反,每天干著又苦又累的工作的人,不僅社會地位低,而且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注。這樣的思維是一種社會病態,它給中學生帶來強大的心理壓力,生怕自己因為找不到一份體面的工作而讓父母在親朋好友面前抬不起頭。應引導中學生懂得,人生而平等,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社會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社會做貢獻,只是崗位不同,都在奉獻社會。每個人只要依靠自己的誠實勞動獲得生存和發展,就應該獲得社會的尊重。這樣,中學生就會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選擇職業,并終生熱愛和發展自己的職業。從根源上減輕中學生的壓力從而減少他們接觸網絡的機會。
3.2 政府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和干預,塑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
針對網絡無法律、無監管、無法管制的三大特性,政府應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和干預,規范網絡市場,調控網絡對中學生的開放度,同時選擇性地為中學生提供健康有利的信息,減少暴力、色情游戲等不利于中學生發展的信息傳播。對未成年的中學生來說,暴力和黃色游戲是一個嶄新的世界,有極強的吸引力。政府應運用道德和法律手段,加強對網絡信息自由度的監管,為中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網絡學習環境[7]。政府可通過移動公司,專門為未成年人開辟一個網絡系統。通過網絡平臺從源頭將暴力、黃色游戲等不良信息進行過濾,保留涵蓋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軍事等有益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信息。為了凈化網絡環境,可通過未成年人身份證信息實名登錄的方式進入網絡系統,以此將不良信息拒之門外,為網絡安全提供保障。同時,加強對網絡系統的監管和干預,一旦發現有不法分子混進系統,傳播不良信息,即將其拉入黑名單,永遠不能再登陸該網絡系統。
3.3 落實網絡監管政策,加大執法力度,規范網絡市場
規范網絡市場,營造安全的社會環境,為中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保障是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責。司法部門應落實網絡監管政策,加大網絡執法力度。一方面對違反條例允許中學生上網的網吧和忽視法律規定進行24小時營業的網吧處予罰款或停業處置;對屢教不改者可吊銷營業執照;查封黑網吧,絕不姑息縱容[8]。另一方面,在網址選擇上,相關執法部門要把好關,規范網絡市場,堅決取締不健康的游戲網站,使中學生遠離不良網站,減少中學生網絡成癮對社會的危害。
3.4 研發以弘揚民族精神為主旋律的益智類游戲
對網絡企業而言,應大力開發和創新網絡游戲,廣泛推行不易上癮的益智類游戲,即開發與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內容積極向上的游戲[9]。目前我國中學生玩的游戲大部分從國外進口,這些游戲不可避免地帶有外來文化的烙印。中學生在接受了進口游戲的同時,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負面影響。加強對進口游戲的審查,進而開發具有民族特色,體現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游戲同樣迫在眉睫。積極向上的益智類或勵志類游戲有助于中學生志存高遠,奮發有為。如圍棋、成語接龍、智慧闖關等游戲的開發和應用,能使中學生在釋放壓力、休閑娛樂的同時學習掌握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這有利于增強中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從而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誘惑。
3.5 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文體設施建設,開展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休閑娛樂活動
針對國家現有休閑娛樂場所設施出現的空白,相關政府部門應增加這方面的財政投入,建設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公共體育設施。如公益性的,面向中學生開放的體育館,內設羽毛球場、排球場、乒乓球場、籃球場、足球場、游泳池等體育設施,供中學生課余活動使用。同時,展開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休閑娛樂活動[10],如舉辦圍棋、象棋等益智類活動,組織中學生夏令營和冬令營活動。設置娛樂小天地,為中學生展示才藝提供必要的平臺。拓展各地少年宮的活動范疇,使中學生在發展自己的專長上各取所需。為中學生提供可以釋放壓力和發展興趣的場所,而不是在網絡世界里釋放壓力。另外,還要開設加強中學生之間的聯系,可供集體活動的場所。有道是,訴說是發泄的最好途徑。中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加強了,壓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釋放,對網絡的誘惑就有了很強的自制力和免疫力。
3.6 社區和學校增設心理輔導課程和體育運動課程,引導中學生遠離網絡,回歸社會
有些中學生接觸網絡的時間不長,卻對網絡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想去上網,上課不再專心聽講,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家長如果發現這種情況,首先要冷靜,接受并正視這個問題,切忌采取暴力、獨斷等措施直接禁止孩子上網,這樣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找到孩子開始沉迷網絡的原因,并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從網癮中走出來。
長時間的上網之后,網絡對于有些中學生已不再是吸引力的問題,網絡已經成為他們逃避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的唯一平臺。與其說網絡吸引他們,不如說他們必須依賴網絡這個平臺來逃避現實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網絡游戲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旦離開網絡,他們會感到無所適從,生活失去目標,更不用談學習。 社會應該在社區和學校增設心理輔導課程和體育運動課程,對陷入網癮的中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調適。在心理層面上,相關教師應對中學生進行心理治療,尋找他們壓力的源頭,化解中學生的網癮。在生理層面上,增設體育課程,由專業人士進行指導,改善中學生的活動環境,增強其體質,使其盡快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模式中。
4 結束語
網絡是把“雙刃劍”,在給中學生帶來學習、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中學生網絡依賴,嚴重影響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強網絡監管,規范中學生的網絡行為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政府相關部門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和干預;落實網絡監管政策,規范網絡市場;研發以弘揚民族精神為主旋律的益智類游戲;加強文體設施建設,開展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休閑娛樂活動;增設心理輔導課程和體育運動課程等,不失為引導中學生遠離網絡,回歸社會,消除中學生網絡成癮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孫亞桓.團體心理干預方式改善醫學生網絡成癮行為的可行性[J].中國校醫,2012(11):26—57.
[2]張秀軍.某醫科大學學生網絡成癮與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校醫,2011(10):25—39.
[3]張志華.初中生網絡成癮的成因及干預[J].中國校醫,2011(7):25—41.
[4]李增慶.太原市小學高年級學生網絡使用及網絡成癮行為現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2(10):33—55.
[5]孫宏艷,楊守建,等.關于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狀況及對策的調查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6):5—29.
[6]曾臘初.常州市青少年網絡使用情況調查[J].中國校醫,2015(7):29—38.
[7]林崇德.苗族中學生網癮的成因分析與對策[J].教育信息技術,2013(9):112—120.
[8]胡珊,范會勇.中學生網絡成癮癥狀、歸因及教育對策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05(23):59—63.
[9]張宛筑,鄧冰,等.中學生網絡成癮傾向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3(7):971—974.
[10]劉杰,羅彬,等.某市中學生網絡成癮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1):2551—2552.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