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出生,黑龍江寶清人。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工學碩士,管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現任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
“新華1949”是位于北京西城區的一片老廠房,其前身為成立于1949年的新華印刷廠,現在已被改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簡稱市文資辦)就位于其中一棟樓上。2016年12月末,《環球人物》記者在這里見到了市文資辦主任周茂非。
在不久前上映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中,周茂非的名字出現在“總制片人”一欄,當記者問到這一點時,他笑道:“這部電影的投資方之一耀萊文化,是文資辦所屬企業‘文投控股的全資子公司,所以在電影的策劃和拍攝過程中我也參與了很多意見。”他告訴記者,當初的拍攝緣起是耀萊文化和導演馮小剛的一次座談,提到劉震云的這部小說時,“我們感覺如果能把它搬上銀幕,相當于一個案例剖析。如何克服官僚主義,扭轉‘唯上的問題?就是把對下負責當作頭等大事,否則就是對上最大的不負責”。
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樹立為民服務的意識,是理順政企關系的關鍵。特別是在文創產業快速發展的北京,如何讓資本、科技與文化相結合,互相促進、共同繁榮,是周茂非幾年來全力實踐與突破的“課題”。
“野生動物園”到“國家森林公園”
回憶起文資辦的初創時期,周茂非用“令人難忘”來形容。2012年初,剛剛結束黨校培訓的他接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給的新任務——加快組建市文資辦。由于北京在全國文化建設格局中的特殊地位,中央領導希望北京能在文化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特別是在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制等方面,“為全國創造經驗”,市文資辦的創建就是對這一精神的落實。
“當時是‘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錢無一分,兵無一個。”周茂非回憶道,“我白天跟隨市領導開協調會、跑部門、走程序,晚上還要寫請示、報告、研究方案。那陣子真可謂‘白+黑,5+2。”
辛苦沒有白費。2012年6月,經中央編辦批準,市文資辦正式掛牌成立。這被外界視為文化改革領域的重大創新,開啟了國有文化資產監管的“北京模式”。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文化單位演什么戲、唱什么曲都由黨委和行政機關決定,文化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對于這種監管,周茂非稱之為“鳥籠”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文化資產的概念逐步確立和強化,國有企業逐漸進入“強筋壯骨”“自我造血”的“野生馴化”時期,但仍然缺乏“找食吃”的動力和能力,周茂非稱之為“野生動物園”模式。“企業的發展空間和競爭機會還沒達到應有的程度,只有更放權,才能更放活。”
遵循這一思路,周茂非提出建立“國家森林公園”監管模式,賦予國企更廣泛、更充分的競爭空間,讓各類企業在平等參與、優勝劣汰中實現自我發展。同時,在必要情況下,對“瀕危物種”給予救助。具體就是,在市文化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領導下,開展全市國有文化企業分類改革。對于競爭類的國企,大膽推進其市場化進程,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讓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按照市場規則充分競爭,最終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對于功能類的國企,將其分為特殊功能類和傳承類。如北京兒藝、河北梆子劇團等一些傳承類企業,還是逐步讓其回歸公益,政府從資金、政策等方面扶持,這部分單位的主要職責是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監管國有文化資產和統籌文創產業發展,是市文資辦的兩大職能。“監管”解決的是國企效率的問題,針對北京演藝集團、出版集團、發行集團、文投集團、歌華傳媒、京廣傳媒、新京報社等納入監管范圍的國有文化企業,市文資辦制定了“三重一大”“產權管理”“企業領導人績效和薪酬管理”等20余項制度,搭建起較為系統的國有文化資產監管制度體系,以強化管理,激活企業文化活力,促進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
“統籌”則是服務發展的大事業。自成立以來,市文資辦堅持文化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搭建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擴大首都文化消費,實施龍頭項目帶動戰略,管好用好首都文化經濟政策,有效扶持促進了一大批文化創意項目,包括文藝演出、電影、電視、廣播、藝術品交易、網游動漫等領域,這構成了整個“國家森林公園”的生態基礎。
“扶優、扶強、扶原創是我們的大前提,特別是有北京特色、能填補國內空白的,對北京經濟發展、對文化走出去有突出貢獻的項目。”周茂非說。近年來,中國影視產業發展呈現“爆炸”態勢,從2017年起,市文資辦會加大扶持力度,鼓勵企業拍出更多好作品。
發展特色,吸引資源
把“國家森林公園”的理念轉為實踐,必須有科學規劃。為此,市文資辦依托首都各區資源特點,統籌規劃了20個文創功能區,總占地規模441.56平方公里。目前,很多功能區仍處于建設發展階段,但創造的收入已占全市文創產業收入的70%以上。
位于北京核心位置的天橋和天壇地區,因為聚集了眾多演藝場所,被打造成核心演藝區;朝陽區CBD附近,聚集了2萬多家傳媒類企業,定位發展CBD國際傳媒走廊;通州區作為城市副中心,是首都未來發展的承載空間,將圍繞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城市文脈,加快推進環球影城等文化項目和設施建設;石景山區以網游動漫為特色,盛大、巨人、搜狐暢游等公司都在石景山形成了聚集;大興區依托星光產業園,有大量攝影棚、錄音棚,被打造成新媒體基地;懷柔區則圍繞中國電影集團的資源,重點發展影視產業……
“懷柔影視基地已經被批準為國家級影視產業示范區,享受獨特的優惠政策。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開閉幕式、電影嘉年華等活動都在那里舉行,吸引了業界大量資源的涌入。”周茂非說,“明年我們要單獨拿出資金來扶持包括懷柔影城在內的中國影都建設,鼓勵企業集聚創新發展,拍攝更多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影視精品。現在已經有不少好企業決定在懷柔扎根發展。”
博納影業的回歸就是很好的詮釋。目前,這家企業已經完成了私有化回歸,在看到了國內影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北京的獨特優勢后,企業表達了在北京發展的強烈意愿。
“回歸后的博納,把集團大本營放在了懷柔,也是看中了我們搭建的這個平臺。此外,耀萊文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影視公司都有意向或已經開始在懷柔發展產業。”周茂非說。
“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在周茂非看來,政府只有真正從文創企業的角度出發,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企業才會信任政府,積極配合各項政策的推進和落實,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共贏”。
比如融資問題。“這是企業的命脈。文化企業由于輕資產等特點,在現實中經常遇到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等問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一些很好的創意還沒來得及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因為沒錢而不得不下馬,這讓我們感到十分痛心。”周茂非說。
為緩解融資問題,市文資辦著力建設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出資60億元,成立北京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打造北京文創產業投融資平臺。釋放集團效能,成立文創基金管理公司,吸引社會資本,組建了16只子基金,總規模160億元,覆蓋了影視、傳媒、動漫、互聯網等首都優勢和潛力行業。與光大資本合作,共同設立300億元產業基金,重點布局優勢文化企業和項目。同時,完善融資渠道,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注資15億元,成立文創融資擔保公司,推出20多項擔保產品,累計保額47.3億元;成立文化小貸公司,累計放貸3.49億元;成立文化融資租賃公司,注冊資本21.9億元,率先開展無形資產融資,2015年發行了國內首單文化無形資產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項目,募集資金7.66億元,全年投放42.86億元;成立文化創新工場,設計“管家式”和“文化金融超市”全要素服務體系;成立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打造首都文化全要素交易市場。系列“組合拳”式舉措,開創了“投融擔貸孵”環環相扣、有機銜接的首都文化金融新格局。
此外,還有對具體文創項目的支持。在這方面,市文資辦的主要工作是管好用好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網絡游戲品牌“聯眾”,就是這項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在專項資金的支持下,“聯眾”成功解決了研發資金不足的難題,實現平臺升級,目前平臺日新增用戶近1萬人。周茂非特意提到,“申報2016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的企業有1130個,其中有327個獲得了資金支持,我們以5億元財政資金撬動近80億元的社會資本,財政杠桿率約16倍”。
在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的引導下,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的聚合發展能力和創意創新活力逐漸顯現,產業發展效率日益提升。2012—2015年,全市文創產業收入從1萬億元增至1.6萬億元,從業人員從153萬人增至202萬人。文創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達13.8%,居全國之首,成為首都支柱產業,為推動北京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提供了重要支撐。
“融合發展”背后的“硬骨頭”
“對于文化來說,金融和科技猶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只有讓這兩個輪子都轉起來,讓兩個翅膀都展開,文化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這也是市文資辦未來的著力點。”周茂非說,“當下很多科技企業也是文化企業,如網游動漫,而很多文化項目也離不開科技支持,更不用說金融在這些領域的滲透。未來,文化、科技、金融是密不可分的,這是一個大趨勢,我們始終在推動這種融合。”
2016年12月22日,市文資辦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文創產業“補貸投”聯動體系。這是一個創新之舉。周茂非介紹:“‘補貸投聯動體系是政府搭建的綜合性財政金融服務平臺,既涵蓋財政資金,也包括市場金融工具。通過建立聯動機制,實現資金的整合利用和相互放大。最終實現政府搭臺、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唱戲的良好局面,有利于為文化企業降成本、增保障。”
“補”是指以專項資金補貼方式支持文創企業發展;“貸”是指向獲取補貼且有融資意向的文化企業提供下浮利率、簡化程序的貸款服務;“投”是指依托多年來“財政補貼”和“貸款扶持”所積累的大數據信用,為文創企業拓展股權融資服務。2016年,在獲得“補”的327家企業中,有80多家已達成了“貸”的意向,北京文化科技融資租賃公司將以低于銀行基準利率5%的成本對這些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同時,還有眾多企業獲得了各類投資機構的青睞,成為“投”的目標。
“‘補貸投聯動體系是我們對文化金融體制改革的一種嘗試,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啃硬骨頭,敢涉險灘。”周茂非說。
困難主要是缺乏高層機構的整體設計和推動。“北京市的科技發展是靠北京市和國務院各有關部委協同推進,共同支持完成的,而目前在文化領域還缺乏這種與中央單位統籌協調的機制。另外在政策層面,我們發現有些電影公司資源都在北京,注冊卻在外地,原因就是當地政府給了很多稅收和土地的優惠政策。北京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夠多,土地又較昂貴,對產業項目的吸引力就不是那么強。”
為及時把握產業發展動向,周茂非會擠出時間關注當下流行的影視作品。在采訪中,他隨口就能說出《瑯琊榜》《羋月傳》《偽裝者》《花千骨》等熱門電視劇情節。“你不了解,怎么去和編劇、導演交談,怎么把握行業方向?為企業服務不能停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在行動中。把企業當成親人和朋友,是政府提供服務的方向。我覺得做管理工作,不能有官架子,但一定得有官樣子。”周茂非說。
按照計劃,到2020年,20個文創功能區將全部建成,創造的收入將占到全市產業收入的80%以上。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周茂非將繼續推進文化產業的改革與創新。用他的話說:“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時不我待。發展首都文創產業,我會用盡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