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恩光出身寒門,做過民辦教師,當過明星企業家,曾是媒體掌門人,晉升副部級一年就落馬
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誕節,在地處魯西的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人們似乎根本不知道有這個節日。《環球人物》記者來到劉化育村時,這里正下著雨夾雪,南北暢通的柏油路上空無一人,只有幾只狗在狂吠。村北水坑邊上的龍頭德行石碑已被打濕,清晰可見的碑文描述著一位“德被梓里”的青年才俊——盧恩光,“修公路”“挖渠塘”“心系家鄉父老”,立碑時間是1998年11月,那年盧恩光33歲,任職山東省陽谷縣委員會副主席,他創辦的方舟集團勢頭正勁 。
18年后的2016年12月16日,中央紀委監察部官網發布消息,已經升任司法部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的盧恩光涉嫌嚴重違紀,正在接受組織調查。
盧恩光仕途經歷,堪稱傳奇。他出身寒門,做過民辦教師,創辦過鄉鎮企業,一度成為明星企業家。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擔任科技副鄉長,步入官場。在隨后的近10年中,他先后在陽谷縣擔任擔任多個領導職務。2001年,盧恩光進京就職。自此之后的15年中,他在媒體、地級市黨委、勞動保障部、政法部四個領域迅速做到高位,落馬前已躋身副部級高官行列。
發明家廠長
陽谷縣高廟王鎮是中國千百個鄉鎮中很普通的一個。鎮上公路有些老舊,下雨就會有泥水,路上行駛最多的機動車輛是電動三輪車。兩排商鋪沿街而設,但看起來沒有仔細規劃過。在這樣的一個極普通鎮上,卻有一個非常扎眼的企業——山東省方舟集團。
方舟集團坐落在鎮東邊,廠區周圍多是“方舟超市”“方舟書屋”“方舟易購”等借著廠子命名的店鋪。辦公區和廠房毗鄰而建,二者都有著與周邊不搭的正規和宏偉,占地有幾千平方米。
方舟集團就是20多年前盧恩光從一個五六間平房的小廠做起來的。那時候,他的頭銜不僅是方舟集團的董事長、總經理,還是高級工程師、發明家。聊城市總工會官網上介紹,盧恩光先后發明出5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28項獲國家專利;他發明的多功能快速繪圖儀,速度比傳統的繪圖教具提高幾倍乃至十幾倍。盧恩光還獲得過山東省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方舟集團的主打產品“諾亞”牌雙層高檔水晶玻璃杯,發明人就是盧恩光。這種保健口杯曾獲得“全國十佳優秀發明成果暨第九屆發明展覽會金獎”,獲7項國家專利。諾亞口杯銷售總部的官網上介紹稱,“諾亞口杯”選用高級水晶玻璃為原料,采用雙層真空結構,能適應300攝氏度的溫差驟變,具有保溫隔熱功能,杯蓋處有變色涂片隨時提示杯中水溫。杯底還裝有精煉的麥飯石、木魚石等,具有保鮮、磁化、礦化、消毒的作用。
《環球人物》記者在陽谷縣城了解到,當年這種杯子的價格一般在200元以上,套裝的價格甚至上千元,人們以擁有這樣的杯子為身份的象征。這一產品曾給方舟公司帶來可觀的利潤,當地媒體稱,1997年方舟集團便創下了1.5億元銷售額。那是電子結算并不流行的年代,鎮上的人說,廠里“用麻袋裝錢往里運”。當時方舟集團的工人月工資達2000塊,十里八鄉的村民都在那里上班,工人的人數一度有3000多。那年,盧恩光已經從科技副鄉長轉任高廟王鄉黨委副書記,同時擔任方舟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屬于亦官亦商的角色。在很長一個時期,方舟集團成為陽谷縣乃至聊城市的龍頭企業,聊城市及下屬各縣市領導紛紛前來視察、考察,也有山東省的一些省領導前來視察。
“給面子”的有錢人
如今,盧恩光被調查的消息不脛而走,鎮上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知道他已經被“掛到了網上”,但“沒人議論”。一方面他離開廠子以后的作為,鎮上的人也都是道聽途說。更重要的一點是當地不少人一直感念著盧恩光的好,一位大爺捏著手指頭比劃,說“他可能出了一點點小問題”,言語中流露出惋惜。
據村里人介紹,盧恩光的祖父年輕時帶著家人闖關東,盧恩光在東北出生,十多歲的時候才跟著父親回到劉化育村,當時全家住在三間露天的屋子,條件比一般人家還要窮困,有時候都揭不開鍋。
提起盧恩光,村里人記得特別清楚的是他曾是個不錯的武術教練,身手不凡,據說三步能上房頂。盧恩光學武時曾頗受武術老師的喜愛,當時老師曾想讓徒弟們攢錢買輛自行車大家用,盧恩光聽聞后,一人出錢買了自行車,直接送給了老師,此后老師對他更加偏愛。后來盧恩光還考上了警校,學成后本可以當一名公安干警,但他執意放棄了學業,一心要辦廠。
建廠沒幾年,盧恩光就掙了不少錢,20多年前,盧恩光為劉育化村鋪設了第一條柏油路,那時候農村基本上都是泥土路,這條柏油路讓該村在十里八鄉風光了許久。鋪路時劉化育村村民來幫工,盧恩光一樣給村民發工錢。如今,劉化育村田里灌溉用的水井,也是盧恩光當年花錢打的。
當地人談起他,評價是“沒架子,很和氣,給別人面子”。村里人說,盧恩光在外面遇見村里的熟人,一定會停車下來打招呼,還把香煙遞上。鄉里鄉親去他家送點吃的,帶回來的會比送過去的還多,他也知道別人的喜好,挑滿意的給。
在農村,紅白事時興隨份子。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盧恩光父親去世的時候,記賬的先生左手把錢收了,記上名字,右手又把錢遞回去。禮數寫上,錢不會要,讓人感覺心意到了,還有面子,“事兒辦的利索”。如果村里其他人家有紅白事,盧恩光身在外不能回,也得差人把禮金送來。臨近中秋節和過年,他每年都會拿出幾萬元,為附近幾個村子的貧困戶送錢、送禮品。
捐款造航母的轟動
1999年,盧恩光做了一件轟動性事件,那年他攜帶一張1000萬元的支票和一封信趕到北京,向有關部門提出,愿為國家捐建一艘航空母艦。在《致全國企業界的一封倡議信》中他寫道:“不能認為戰爭離我們太遠,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我捐出的這筆錢對我的企業很重要,但國事重于家事,盡管它與實際需求相比,不過杯水車薪而已,但我堅信眾人拾柴火焰高!”當時的媒體報道稱,盧恩光此后共收到1萬多封各地來信,許多人打電話、寫信支持他。
10年后,刊發的一則報道中,披露了盧恩光“捐獻航母”的來龍去脈,據河南某創意策劃公司的創辦人劉萬奎自述,這是他“最著名的一個策劃”。
在一次飯局上,劉萬奎曾發表一通 “弱國無外交,國有航空母艦,防止被美國欺負”“如果得到企業家的支持,還可以擴大企業的品牌”的言論。盧恩光聽聞后當即表示贊成,并愿意拿出1000萬元,草簽了協議,要帶頭捐資為國家建造航空母艦。
后來,他們到北京找到中央軍委等接待部門、總后勤部,但被稱想法“太幼稚”。而后劉萬奎又找到幾家中央級媒體,但也被說是瘋子,沒有政治素質。最后,總參謀部給盧恩光寫了個證明,證明他確實帶著1000萬的支票,要捐資建航母等尖端武器,他們才帶著證明離開。事后,劉萬奎到處找媒體報道此事,盧恩光自此名氣大增。
當年5月初,發生了美軍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事件,事態瞬間發生了變化。有學生將報道捐建航母的新聞稿放大,貼在一個大牌子上舉起來游行。盧恩光的《倡議信》再次被提了出來,他捐建航母的事情又一次掀起了高潮。最終1000萬并沒有捐獻,退還給了盧恩光。
迅速晉升的15年
2001起,盧恩光走出山東,到北京出任華夏文化出版集團籌備組副組長。第二年擔任了華夏時報社社長,由此跨界、轉行,進入媒體圈。在2003年到2005年,盧恩光有多篇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文章被收入中國知網,包括《傳媒業經管人員的績效考核》《我國報業集團的經營環境與經營對策》等。《環球人物》記者翻閱這些論文,發現他儼然已經是傳媒行業資深管理者的角色,為報業提出各種問題、建議和治理方案,甚至建構一些經營模式圖形。
在結束華夏時報任職后,2004年2月,盧恩光被任命為四川省遂寧市委副書記(掛職)。任這一職兩年多,盧恩光便回京出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
2007年6月,盧恩光開始擔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巡視員兼副主任,正式進入中央部委工作。2008年3月后,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人事部合并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盧恩光任勞動監察局巡視員兼副局長。
雖然在勞動保障系統任職,但盧恩光并未發表一篇工作領域的論著,而是分別在兩個大學的學報上刊登了兩篇關于刑事訴訟法課題的學術論文。此時,盧恩光的學術身份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曾有媒體爆出,他發表的一篇名為《論我國審前羈押制度的完善》論文抄襲率達到了60%,有些章節甚至一字不改照搬照抄。
2009年5月盧恩光再獲升遷,被任命為司法部政治部副主任,后兼任人事警務局局長。沒有任何政法工作經歷的盧恩光一躍進入政法系統,并一改之前一直擔任虛職的局面,擔任起掌握實權的職務,有分析說,他也許此前發表法律類論文就是為轉戰司法部做準備。在這一崗位工作6年后,在2015年的國際反腐敗日(12月9日),盧恩光躋身司法部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踏上了他為官生涯的巔峰。
在司法部中紀委網站要聞中,盧恩光的最后一次亮相,是在司法部2016年11月15日至24日舉辦的處以上干部專題培訓班。盧恩光作了開班動員和結業式講話,強調要認真貫徹中央全面從嚴治黨部署要求,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
在司法部一次授銜儀式上,盧恩光還強調,要堅守法治,帶頭遵守法律和執行法律,牢固確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僅一個多月后,他就應聲落馬了。
在盧恩光的家鄉陽谷縣,有一個“武松打虎”大型雕塑。黃昏時分,緋色的霞光落在雕塑上,武松怒目視虎,棍棒被高高舉起,橫亙在空中,即將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