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思詩
摘 要:以2001—2015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貨幣供應量(M2)以及外匯儲備(FR)為基礎,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及VECM模型,對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的關系進行計量分析,研究發現,在長時期內,外匯儲備和增長的貨幣供應會加劇通貨膨脹;但在短時間內,增加的外匯儲備不是造成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進一步穩定匯率的變化范圍,改變國際貿易的方式,適當減少外匯儲備來確保我國通貨膨脹率處于可控水平,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外匯儲備;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協整檢驗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6-0090-04
引言
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中國國際貿易迅猛發展,外匯儲備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外匯儲備在我國主要形成外匯占款,增加了基礎貨幣的發放(張鵬,柳欣,2009)。盡管外匯儲備的增加存在一定的優勢,但是,由外匯儲備增加所帶來的通貨膨脹也不容小覷。Parkin和 Bade (2008)在研究中發現通貨膨脹是由持續的貨幣供應量增長引起的,這與貨幣市場投放的貨幣量有著一定的關系。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后,我國政府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并將其不良影響降到最小,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因此,貨幣的供應量和外匯儲備都持續增加,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勢必會引起物價上漲。盡管學者對于外匯儲備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對外匯儲備影響通貨膨脹的機理如何、影響程度如何、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鮮有文獻對此進行回答。基于此,本文選取了2001—2015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貨幣供應量以及外匯儲備數據,建立計量經濟模型,通過格蘭杰因果測試、VECM模型試圖對以上問題進行回答。
一、數據來源與模型設定
(一)數據的選取
本文選取2001年1月—2015年12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貨幣供應量(M2)以及外匯儲備(FR)作為研究樣本數據。其中,每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貨幣供應量和外匯儲備數據均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年鑒,在研究中對評估價格的數據的選取可以使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 物價平減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
(二)計量經濟模型的設定
為了探究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的關系,本文以貨幣供應量和外匯儲備量作為解釋變量,探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貨幣供應量(M2)和外匯儲備(FR)三者之間的計量關系,建立以下計量模型。
InCPI=α+β1InFR+β2InM2+εt (1)
之所以對這三個變量取對數是為了避免異方差性。但是,用該模型對三個變量進行測算時,序列可能會不穩定,因此還需采用一階差分來探究這三者之間的協整關系,即:
D(InCPI)=α+c1D(InFR)+c2D(InM2)+εt-1 (2)
其中,D(lnxt)= lnxt-lnxt-1。該模型會被測試兩次。第一次是對2001—2007年的數據進行檢驗,看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第二次是對2008—2015年的數據進行檢驗。將該模型分為兩次進行檢驗的目的是為了研究2008年金融危機對外匯儲備和通貨膨脹的影響。
二、實證檢驗
基于上述模型In CPI=α+β1InFR+β2InM2+εt,做如下檢驗。
(一)格蘭杰因果測試
格蘭杰因果測試就是為了檢驗模型中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在對2001—2007年的序列測試中選取了3個不同的滯后期,格蘭杰因果測試的結果如表1和表2。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01—2007年貨幣供應量是CPI的格蘭杰原因,同時,外匯儲備也是CPI 的格蘭杰原因;貨幣供應量與CPI,外匯儲備與CPI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同理可得2008—2015年的外匯儲備(FR)是CPI 的格蘭杰原因,也就是說,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外匯儲備的增加引起基礎貨幣投放的增加,這使得貨幣供應量的上漲,導致通貨膨脹。
(二)單位根檢驗分析
對2001—2007年的樣本數據、2008—2015年的樣本數據分別進行單位根檢驗。研究發現,2001—2007年InCPI、InFR、InM2這三個序列的樣本數據序列的T統計值都大于所有的臨界值,這一期間的樣本數據序列是不穩定的。為了消除樣本數據序列的不穩定性,求出InCPI、InM2、InFR的一階差分D(InCPI)、D(InM2)、D(InFR),并對其做單位根檢驗,通過Eviews得出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T統計值小于臨界值,因此D(InCPI)、D(InM2)、D(InFR)不存在單位根,這三個序列為穩定的序列。對于2008—2015年的樣本數據序列以同樣的方法進行,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2008—2015年的樣本序列InCPI、InM2、InFR的T統計值都小于臨界值,由此可得這三個序列是穩定序列。
(三)協整檢驗分析
為了找到樣本數據變量間的均衡關系,需要對2001—2015年的序列再做協整檢驗。同樣,仍然分別對2001—2007年、2008—2015年的樣本數據進行協整檢驗。
在回歸等式(1)中,InCPI是因變量,InFR、InM2是自變量,對該回歸等式做OLS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2001—2007年序列的線性回歸
通過表4的回歸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回歸等式
In CPI= 0.837213-0.179712InFR+ 0.429390 InM2+εt (3)
(0.430081) (-1.2556280) (1.814876)
R2=0.189265 DW = 2.017230
殘差公式為:
εt =In CPI -0.837213+0.179712 InFR- 0.429390 InM2 (4)
再通過ADF測試對殘差序列做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5。
在對2001—2007年殘差序列的單位根測試中,從表5中可以看出T統計值是小于臨界值的,因此殘差序列是不存在單位根且穩定。由此推斷出在2001—2007年之間,消費者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以及外匯儲備這三者存在協整。
表5 2001—2007年殘差序列單位根檢驗結果
同理可得2008—2015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和外匯儲備仍存在協整。
(四)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通過上述檢驗結果可以看出2001—2007年序列、2008-2015年序列的三個變量存在協整關系,因此,這三個變量在長期是穩定的,但是在短期中,這三個變量之間仍有波動。為了調整短期波動實現長期均衡,這就需要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表6 2001—2007年lnCPI 和 lnFR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估計表
表7 2008—2015年DCPI 和 DlnM2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估計表
lnCPI 和lnFR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如表6所示, 2001—2007年DCPI 和 DlnM2向量誤差修正模型估計表7所示。
從表6和表7估計表中可得出公式:
DlnCPIt=-0.016367-1.010046VECMt-1-0.007774DlnCPIt-1-0.0014DlnCPIt-2+0.269DlnFRt-1+0.378936DlnFRt-2 (5)
DlnFRt=0.021928-0.018243VECMt-1-0.007413DlnCPIt-1+
0.012009DlnCPIt-2+0.2354DlnFRt-1-0.055953DlnFRt-2(6)
誤差修正項為-1.028
DlnCPIt=0.012564-1.094757VECMt-1+0.126251DlnCPIt-1+0.097016DlnCPIt-2-0.861767DlnM2t-1+0.034348DlnM2t-2 (7)
DlnM2t=0022666-0.067922VECMt-1+0.060529DlnCPIt-1-
0.057453DlnCPIt-2+0.594195DlnM2t-1-0.101988DlnM2t-2 (8)
誤差修正項-1.163
通過(5)-(8)公式可以預測出物價波動,外匯儲備和貨幣供應量之間的關系,由于誤差修正機制的存在,誤差項對下一期物價的上漲有調整作用,使其不偏離長期均衡。
同理可以得出2008—2015年lnCPI 和 lnFR向量誤差修正模型、DCPI 和 DlnM2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其公式:
DlnFRt=0.005417-0.124711VECMt-1+0.126022DlnCPIt-1+0.433757DlnCPIt-2+0.226429DlnFRt-1+0.056976DlnFRt-2(10)
誤差修正項為:0.191
DlnM2t=0.014-0.116VECMt-1-0.29DlnCPIt-1-0.197DlnCPIt-2-0.079DlnM2t-1-0.0358DlnM2t-2 (12)
誤差修正項:0.201
估計結果也給出了預測的2008—2015年物價水平波動,外匯儲備和貨幣供應的關系,誤差機制的存在使得下一期的物價上漲不偏離長期均衡。
本文通過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測試和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對2001—2015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貨幣供應量和外匯儲備的序列進行測試,得出如下結論:長期看來,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增長的貨幣供應會加劇通貨膨脹。但在短時間內,增加的外匯儲備不是造成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再者,造成通貨膨脹的因素包含了貨幣的投放,增加的外匯儲備會促使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必然會引起通貨膨脹。為了更好地解決以上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穩定匯率的變化范圍,平衡國際收支
一般來說,當外匯超額供給,外匯儲備會增加。大部分發達國家都能夠利用浮動匯率來平衡國際收支,但是,由于中國的金融市場還不完善,很難利用浮動利率,中國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來擴大匯率浮動的范圍。因此確保人民幣的匯率的彈性是很有必要的,這能夠穩定幣值使得人們在投資時更有信心。
(二)改變國際貿易的方式,適當減少外匯儲備
中國加入WTO 之后,大量的國際貿易使得外匯儲備規模增加,人民幣升值。這就需要改變貿易方式,避免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出口貿易,穩定人民幣幣值。加快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避免金融和貨幣的貿易順差,在發達國家投資時要充分利用多余的外匯儲備引進先進的技術,使用外匯儲備來購買中國稀缺的礦產資源來彌補礦產資源的不足,這不僅能夠減少外匯儲備量,還能提高中國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惠曉峰,王馨潤.中國外匯儲備對通貨膨脹影響的實證分析[J].管理科學,2013,(26):100-109.
[2] 孔立平,朱志國.外匯儲備增長與物價水平的影響[J].經濟與管理,2008,(4):18-23.
[3] 張鵬,柳欣.我國外匯儲備變動對通貨膨脹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09,(2):35-39.
[4] 邵學言,郝雁.對中國外匯儲備與物價指數之間數量關系的研究-基于貨幣供求角度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動態,2004,
(6):25-28.
[5] Dominguez, K. M. E. Foreign reserve management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2,(31):2017-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