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杰
多產的村上春樹又出了一部作品,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主角,是他自己。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部自傳性隨筆中,村上春樹以面對聽眾的口吻談自己如何成為小說家的以及小說該如何寫等問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只是想盡量具體地、真實地記錄下自己作為小說家走過了怎樣一條路,又抱著怎樣的想法走到了今天。”
村上春樹生于1949年,29歲開始寫作。38歲那年,他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銷量突破1000萬冊;60歲時出版的《1Q84》被譽為“新千年日本文學的里程碑”。
文學上成績斐然,人生之路卻走得并不輕松。他是家中獨子,從小幾乎是嬌生慣養地長大,高中就成了“問題少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也不去上課,過得“荒誕不經”。大學期間,他認識了后來的妻子,然后休學、結婚,隨之為生活所迫開始工作。
那段日子過得清苦無比,從早到晚都在干體力活,家里既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甚至連一只鬧鐘都沒有。冬日寒夜,夫妻倆只能摟著養的幾只貓咪取暖。每個月,他都要償還銀行的貸款,有一次怎么也籌不到錢,夫妻倆低著頭走在深夜的路上,恰好拾到一些皺巴巴的鈔票。一數,偏巧就是他們需要的金額。村上覺得:“簡直是撿回了一條小命。”
艱辛中,他反而知道了應該努力學習,他一邊工作,一邊抽空回校園聽課,花了7年時間總算畢業。
而立之年,有一天看棒球賽,他腦海中毫無征兆地冒出一個念頭:“對了,沒準我也能寫小說。”于是,他用半年時間,寫出了一部小說《且聽風吟》。沒想到竟獲得文藝雜志《群像》新人獎,從此他幸運地步入文壇。
是什么奠定村上的文學大廈呢?縱觀《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部自傳,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大量的閱讀,他說“從小我就喜愛讀書,捧起書來便心花怒放。從初中到高中,像我這樣讀了許許多多書的人,周圍恐怕找不出第二個”;二是社會給了他故事源泉,他年輕時的掙扎與艱辛讓他深刻體會到人情冷暖,“我長期在新宿歌舞伎町通宵營業的地方打工,在這種生機勃勃、五花八門,有時候還上不了臺面的粗鄙場所,學到了有關人生的種種現象”。
雖說早已聲名顯赫,但村上周圍從來不乏批評的聲音。他剛得到《群像》新人獎時,一位高中同學曾當面說:“那種玩意兒都行的話,我也能寫出來。”后來他的每一步——從事英美文學翻譯、寫非虛構作品,甚至每天堅持的跑步,都備受指責。
好在村上春樹堅強地守住了自己的道路。他寫道:“我投入漫長的歲月,構筑起屬于自己的固有體系,讓這種寫作方式成為可能,并以自己的方式謹小慎微地進行整備,鄭重其事地維持至今。”他也這樣告誡作家以及讀者:“讓我們相比于任何東西,更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吧。不管周圍的人說什么,都無關緊要。對作者來說,抑或對讀者來說,勝過真實感受的基準,在什么地方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