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審查立案制度所設定的起訴條件與法院判決的實體要件混同,導致實體審理程序的前移、庭審虛化,并造成了“起訴難”的社會問題。而立案登記制在審查內容和審查程序上對立案審查制并無實質性改變,破解該困境的出路在于立案審查限于形式化審查,并在立法上祛除起訴的實質要件,僅設定滿足程序啟動的形式要件。
關鍵詞:民事訴訟 立案審查 立案登記
中圖分類號:DF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084-02
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強調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最高人民法院在最新民事訴訟法解釋(以下簡稱《民訴解釋》)中對立案登記制作出了進一步規定。本文擬對該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并對其改革的基本走向作一粗淺的探討。
一、立案登記制改革的背景
我國民事訴訟立法實行立案審查制。當事人的起訴須同時具備四個條件,第一,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第二,有明確的被告;第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第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在民事訴訟理論上這些條件被稱為“實質要件”。另外,民事訴訟法還規定了起訴的形式上的條件,即,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并按照被告的人數提出相應的副本,書寫如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按照我國民事訴訟立案制度的要求,只有原告的起訴經審查符合上述“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的前提下,法院才能受理。而且,與此相配套,法院內部還設有專門負責對案件是否符合起訴條件進行審查的立案庭。立案庭的職責就是對當事人的起訴進行審查,對于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則會在7日內予以立案,對于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則會在7日內裁定不予受理。實踐中,法院通常會給當事人釋明,如當事人不接受,法院才會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某些案件可能會在立案之后才發現起訴不符合起訴條件,法院則會作出駁回起訴裁定。
審查立案制能夠阻止那些不屬于法院主管、受訴法院管轄、原告不適格的案件進入訴訟程序,從而可以防止因為原告的濫訴而給法院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同時也可以減少因為原告的濫訴給被告帶來的損害,保證了審判的實效性。但不可否認,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其一,從訴訟原理上來說,法院審判權行使的時間起點應該始于訴訟程序啟動之后,而審查立案制卻要求法院在立案階段即訴訟程序還未啟動之時就對案件的實體問題展開審理,這種訴訟之前開始的審理程序不僅在其正當性和正義性上存在疑問,還會進一步使真正的庭審程序陷于虛化。此外,法院對實體問題的審理應該遵循辯論原則的要求,給予當事人雙方充分陳述和辯論的機會,法院據以審查的訴訟資料應該來源于雙方當事人。而按照審查立案的制度設計,關于起訴條件的審查,法院只需單方面聽取一方當事人的意見,而不是在雙方充分辯論的前提下判斷有關起訴條件的事項,這無疑違反了程序正當性和正義性的基本要求。其二,對于應否受理民事起訴,法院不僅要審查“形式要件”,還要對原告是否適格、案件是否屬于法院受案范圍、受訴法院是否有管轄權等實體問題進行審查,對這些問題的調查和審理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程序,將其置于短暫的起訴審查階段顯然并不合適,尤其在此階段,法院據以審查的依據僅僅只有原告提交的有限的訴訟資料,審查的準確性難以保證,不可避免會將一些本應受理的案件拒之門外,也就發生了我國司法實踐中“起訴難”的現象。此外,我國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和法院內部對結案率的績效考核壓力也迫使法院對立案的審查更加嚴格,甚至開始出現人為控制立案,從而減少立案數量,提高結案率的情況,“起訴難”現象進一步加劇,甚至逐漸發展成嚴重影響司法公信力的社會問題。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中要求改革法院立案制度,將審查立案制改為登記立案制,對法院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切實保障當事人的訴權。2015年1月30日,最高法院發布《民訴解釋》,進一步明確規定了登記立案的具體程序。為使登記立案改革落到實處,最高法院還專門制定了《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立案登記制隨即在全國法院普遍推行。
二、立案登記制的司法現狀
單從字面上理解,登記立案似乎意味著起訴即登記,登記即立案。但從最高法院《民訴解釋》第208條的規定來看,登記立案并非普通民眾理解的起訴就會登記,登記就是立案。從《民訴解釋》第一款規定來看,法院在接到當事人提交的起訴狀后,對當場能夠判定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從《民訴解釋》第二款規定來看,如果當事人提交的起訴狀存在需要補充必要相關材料的,法院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并向當事人釋明,當事人補齊相關材料后,法院應當在7日內決定是否立案。《民訴解釋》第三款規定,立案后發現不符合起訴條件或者屬于民事訴訟法第124條規定情形的,裁定駁回起訴。
顯然,在立案登記制下,法院受理案件仍然是有條件的,而且條件就是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規定的條件,即上文所述的“實質要件”,所謂登記,也僅僅是對當場能夠判定符合起訴條件的予以登記并立案,對于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法院只是接收其起訴材料,登記并非立案,法院仍須在7日內審查并決定是否立案。由此可以認為,司法改革推進下的立案登記需要審查的內容與立案審查制并無實質性的改變,審查的程序也基本不變,現行立案登記制本質上與立案審查制并無二致,不同的只是在法律文本上更加強調當事人的訴權保障,法院的釋明須更加具體,對當事人的救濟措施更加可行,也就是說,立案登記制改革其實側重的是對司法實踐中違法不立案、拖延立案等司法不當行為進行遏制,并未觸及我國立案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
三、立案登記制的改革走向
既然現行立案制度的缺陷主要在于在起訴的條件中設置了實質性條件,并要求法院把是否滿足該實質性要件作為受理的法定條件,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對這種實質審查進行淡化甚至是去“實質化”,即法院在立案階段的實質審查向形式化審查轉變,只對實質要件進行形式上的核對,如果形式上符合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法院就應當接受當事人的訴狀,當場予以登記并立案。形式化審查的合理性在于案件只有在登記立案后,訴狀送達給被告,在雙方當事人攻擊防御的爭議局面形成之后,被告才可能對原告的起訴提出抗辯,法院也才能以中立者的身份對案件作出裁判。但問題又回到了本文的起點,我國立法規定的起訴條件嚴苛,在起訴審查中需要判斷原告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案件屬于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法院管轄等問題,僅僅是一般性的“核對”是難以完成的,立案審查要做到“去實質化”實際上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否則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就如同被虛置,沒有立法依據的司法行為顯然與程序正義的理念背道而馳。
立案登記制的初衷在于最大程度地接受當事人的訴求,使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能夠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徹底解決“起訴難”的問題,保障人人享有通過法院解決糾紛的權利。而起訴作為一種訴訟行為,其實質是啟動民事訴訟程序,對于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否屬于法院裁判的范圍、是否屬于受訴法院管轄、當事人是否適格、訴訟請求是否成立等應該是在訴訟程序啟動之后才予以審理的問題,單純地啟動訴訟程序才是起訴的功能定位,沒有必要將上述實質要件置于立案階段進行審查。也就是說,對原告起訴條件的設定應當盡可能簡化,只要起訴狀載明當事人的基本信息、訴訟請求以及請求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等足以確定當事人和訴訟請求,能夠使訴特定化的必備條件就可以,因為這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的基本前提。當然為了平衡公正與效益價值,防止無意義的訴的發生,對于請求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與訴訟請求的關聯性也應當明確化,只要通過訴狀的記載能夠初步判斷當事人提出訴訟請求的合理性即可。這些事項并不復雜,因而法院完全可以不經雙方當事人辯論僅憑原告一方提交的訴訟材料即可做出是否予以登記立案的判斷。如果原告的訴狀中沒有記載上述事項,法院可在釋明后要求當事人予以補正。
參考文獻:
[1] 張衛平.民事訴訟:關鍵詞展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2] 江偉.民事訴訟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曲昇霞.論民事訴訟登記立案的文本之“困”與實踐之“繁”.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03)
[4] 張衛平.起訴條件與實體判決要件.法學研究,2004(06)
(作者單位:湖南警察學院 湖南長沙 410138)
[作者簡介:金宏武(1969—),男,湖南警察學院法律系副教授](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