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紅偉+秦婧華
摘 要:文章基于過程導向構建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同時,綜合模糊綜合評價法及層次分析法,構建內部控制有效性模糊層次分析模型,并應用該模型對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整體居于良好水平。分行業來看,山西省采礦業、交通運倉儲和郵政業及金融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高于其他行業。但各行業上市公司仍需關注內部控制的構建及完善工作,從而進一步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
關鍵詞:內部控制 有效性評價 過程導向 模糊層次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085-03
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模糊層次分析模型構建
(一)模糊層次分析法概述
模糊層次綜合分析法是將模糊評價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一種評價方法。該方法利用模糊評價法建立以評價對象各主要影響因素組成的評價因素集,然后根據評價因素的影響程度,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各個因素賦予相應的權重,最后根據建立的評價等級集以及多因素的分配權重,進行綜合評價。
(二)基于過程導向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從內部控制五要素入手,建立遞進層次的基于過程導向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二、基于過程導向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步驟
本文首先以山西省某上市公司為例詳細說明模糊層次分析法在基于過程導向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中的具體應用步驟。
(一)計算確定評價因素權重集
1.確定評價因素集。依據基于過程導向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確定評價因素集,表示為U={U1,U2…,Un},同時可以根據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二級、三級等多層次的因素集。根據表1,基于過程導向的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從準則層的5個一級指標,指標層的21個二級指標展開,確定的因素集如下:
準則層因素集為:
U={U1,U2,U3,U4,U5}={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
指標層因素集為:
U1=內部環境={U11,U12,U13,U14,U15}={社會責任,發展戰略,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組織架構,企業文化}
U2=風險評估={U21,U22,U23,U24}={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應對策略}
U3=控制活動={U31,U32}={控制活動的設計,控制活動的運行}
U4=信息與溝通={U41,U42,U43,U44,U45}={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反舞弊機制,內部溝通機制,信息系統安全性,信息系統有效性}
U5=內部監督={U51,U52,U53,U54}={監督主體,監督制度,監督活動,責任追究}
2.指標層判斷矩陣及權重向量。內部環境下各指標層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判斷如表2。
可得到判斷矩陣A1:
A1=a11 a12 a13 a14 a15a21 a22 a23 a24 a25a31 a32 a33 a34 a35a41 a42 a43 a44 a45a51 a52 a53 a54 a55=1 1/4 1/3 1/8 1/34 1 1/2 1/6 33 2 1 1/3 58 6 3 1 73 1/3 1/5 1/7 1
采用規范列平均法計算確定該層各因素的相對權重,計算公式如下:
由表3可知,準則層指標內部環境下各指標層因素的相對權重矩陣為w1=(0.0472,0.1384,0.2120,0.5275,0.0749)T。
此外,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結果如下:判斷矩陣A1的最大特征值為λmax=5.3237,則C.I.=(5.3237-5)/4=0.0809,由表4可知5階矩陣對應的R.I.值為1.12,則C.R.值為0.0722<0.1,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結果滿意,w1=(0.0472,0.1384,0.2120,0.5275,0.0749)T作為內部環境下各指標因素的相對權重矩陣是合適的。
按照上述方法,本文依次確定出各指標層因素的相對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以確定權重矩陣的適當性,各指標層因素相對權重矩陣的最終計算結果如下:
風險評估準則層下各因素的相對權重矩陣為:
w2=(0.1512,0.1625,0.1625,0.5238)T;C.R.=0.0288<0.1,一致性檢驗結果滿意;
控制活動準則層下各因素的相對權重矩陣為:
w3=(0.5000,0.5000)T;C.R.=0<0.1,一致性檢驗結果滿意;
信息與溝通準則層下各因素的相對權重矩陣為:
w4=(0.1216,0.0668,0.2990,0.2489,0.2637)T;C.R.=0.0243<0.1,一致性檢驗結果滿意;
內部監督準則下各因素的相對權重矩陣為:
w5=(0.3215,0.1785,0.3356,0.1644)T;C.R.=0.0165<0.1,一致性檢驗結果滿意。
3.準則層判斷矩陣及權重向量。準則層各因素相對重要性判斷如表4。
由表4計算可得,準則層各因素相對權重矩陣為W=(0.2673,0.1756,0.2023,0.1537,0.2011)T,一致性指標C.R.=0.0152<0.1,一致性檢驗結果滿意。
(二)確定評語集并賦值
評語集V={v1,v2,v3,v4}={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各指標的評語均設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四個等級,評語等級對應的分值為:設定100分為滿分,90分以上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60~79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較差。
(三)逐層確定模糊評價隸屬度矩陣
由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權威人士組成內部控制評價專家組,設定專家組由20位成員組成,由20位專家組成員根據基于過程導向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對某企業內部控制指標層指標進行評價打分,將其評價結果進行匯總。(限于篇幅,打分表略)
以準則層指標內部環境下的各指標層指標為例,該指標層的模糊評價隸屬度矩陣為
R1=0.75 0.15 0.1 00.55 0.35 0.1 00.60 0.30 0.15 0.050.50 0.35 0.10 0.050.45 0.30 0.1 0.15
依次類推可以得到同一準則層下其他指標層因素的模糊評價隸屬度矩陣R2,R3,R4,R5。
(四)計算準則層、目標層評價向量及綜合評價分值
1.各準則層下的評價向量。
內部環境準則下的評價向量
3.計算綜合評價值。本例中,設定評語集{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四個等級所對應的分值集評分分值分別為{95,82,70,50},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綜合評價值為:
F=S*95827050=[0.5131 0.2588 0.1332 0.0767]*95827050=83.1251
由此,可以得到該企業基于過程角度的內部控制有效性綜合評價分值為83.1251分,屬于良好級別,說明該企業對于內部控制各要素給予了足夠重視,內部控制執行的總體情況基本可以接受。
三、基于過程導向的山西省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
本文基于過程導向,運用上述方法對山西省37家上市公司2014年末的內部控制有效性做出了評價。山西省37家上市公司中,滬市20家,深市主板14家,深市創業板3家,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2012版,山西省上市公司各行業分布情況如表5,剔除7家被停牌的上市公司,本文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基于過程導向,對剩余30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做出評價,最終評價結果如表6。
通過上述評價過程及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基于過程導向角度,內部控制五要素對山西省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總體情況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內部環境因素(其權重占26.73%),說明作為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內部環境對控制目標的實現有著直接影響,進而影響著企業內部控制的整體情況。
其次,在山西省30家上市公司中,有19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總體情況達到良好水平,占63.33%;有10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總體情況為一般,占33.33%;有1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總體情況較差,占3.34%。這說明,隨著《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與《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發布,監管要求及技術標準逐步成型,為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提供了指引,從而有利于山西省上市公司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并且山西省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總體情況處于一般以上,內部控制執行的階段性成果較好。
第三,在山西省30家上市公司中,內部控制總體情況達良好水平的僅占63.33%,這說明,雖然山西省上市公司完善內部控制的階段性成果較好,但仍不可否認,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使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良好以上的比例進一步提升。
第四,分行業來看,山西省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如表7。表中數據表明:山西省采礦業、交通運倉儲和郵政業及金融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高于其他行業;制造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優于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批發和零售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較為落后,需要進一步提高。但不論哪個行業,山西省上市公司均仍需進一步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從而實現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優秀的目標。
四、結語
本文引入模糊層次分析法構建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模型,并應用該模型對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表明,山西省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整體居于良好水平,分行業來看,山西省采礦業、交通運倉儲和郵政業及金融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高于其他行業。但各行業上市公司仍需關注內部控制的構建及完善工作,從而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
參考文獻:
[1] 孫玥璠,魏敏,伊凡,向若琪.FAHP在內部控制活動評價中的應用.會計之友,2014(21)
[2] 陳漢文,張宜霞.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評價方法.審計研究,2008(3)
[3] 戴彥.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A省電網公司的案例研究.會計研究,2006(1)
[4] 周小燕,羅紹德.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國內部審計,2013(7)
[5] 張兆國,張旺峰,楊清香.目標導向下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檢驗.南開管理評論,2011(14)
[6] 楊有紅.2007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研究——數據分析與政策建議.會計研究,2009(6)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太原 030024)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