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原
“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2015年,在我國城市發展進入新時期之際,中央召開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工作作出了戰略部署。《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中指出:從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看,我國現在開始進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后期。全國80%以上的經濟總量產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今后還將有大量人口不斷進入城市,城市人口將逐步達到70%左右。日前,“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城鎮安全風險評估與應急保障技術”立項,在新時期這一項目研究的開展將為城市安全保障帶來怎樣的意義?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該項目負責人、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鐘茂華研究員。
研究背景
為什么要開展這一項目的研究?鐘茂華介紹:“隨著城市數量和規模的快速增長,我國城市正逐步承載越來越大的人口、安全、資源、環境等壓力,城市公共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由于我國城市運行管理環境十分復雜,常規和非常規風險不斷突出,城市安全隱患日益凸顯、維護公共安全任務日益繁重。”
2016年科技部發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等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國科發資〔2016〕52號),“其中‘城鎮安全風險評估與應急保障技術項目作為公共安全領域的重點研發項目首批啟動,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城市公共安全和應急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視,是強化科技支撐、實現科技興安的重要舉措。”鐘茂華說。
研究內容
城鎮安全風險評估與應急保障技術項目面向城鎮公共安全重大需求,旨在突破城鎮安全綜合風險評估、重大基礎設施風險管控、應急保障等方面的理論、方法、技術、裝備和標準,形成城鎮、城市、城市群安全監測和應急保障平臺。
問題導向
項目研究內容貫穿風險應對全過程。從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應急保障三個關鍵環節,重點解決城鎮公共安全共性關鍵技術和重要基礎設施風險管控技術。在共性關鍵技術層面研究城市群綜合風險評估、網格化安全監測、人員安全轉移安置、應急資源保障等方面的技術、平臺和標準;在重要基礎設施風險管控技術層面研究困擾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最突出的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營、城市地下空間、大型活動場所、低影響排水等方面的技術、裝備和標準。
研究方向
項目共設置9個課題,分別是:
城市群公共安全綜合風險評估技術;
城鎮大型活動場所安全風險診斷技術與信息平臺研發;
城市多部門協同的網格化安全監測和保障技術裝備及集成信息平臺;
城市地下空間關鍵設施設備故障診斷技術及信息管理平臺;
城市軌道交通防災系統檢測與風險管控技術;
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重大風險管控與應急救援技術;
城市低影響排水(雨水)系統與河湖聯控防洪抗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
城鎮重大突發事件下人員轉移安置應急保障技術及平臺;
城鎮應急資源配送與交通組織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平臺。
研究團隊
項目研究分別由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11所大專院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9家科研院所,以及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共30家單位組成。項目團隊擁有深厚的研究基礎、優秀的人才隊伍和良好的研發條件。參與單位均來自國內城鎮安全領域具有較強優勢的科研院校(所)及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單位,在學科專業和研究條件上優勢互補,實現“產、學、研、用”結合。
空間尺度
由點(大型活動場所、地下空間),線(城市軌道交通),網(網格化城區、城市排水系統),面(城市群)多層次開展研究。
項目挑戰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在科技部對《改革方案》的政策解讀中提到,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強化頂層設計,打破條塊分割,加強部門功能性分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目標明確和績效導向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體制。
在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的原則下,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建立統一的宏觀管理和監督評估機制,破除條塊分割,解決科技資源配置“碎片化”現象。“這意味著,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將改變以往的各課題負責單位分別與政府科技管理部門對接,而是將具備條件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進行優化整合,由項目牽頭單位負責對整個項目的總體協調和把控、統一接受監督評估。清華大學作為該項目總體負責單位,將承擔這一職責,這一挑戰將是前所未有的。我們也將努力在總體項目管理方面進行探索。”鐘茂華解釋說。
預期目標
項目預期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產生積極效益:
一是形成城市群跨區域多因素綜合風險評估理論、大型活動典型事故風險快速評價方法、低影響排水監測與評價理論體系、城市人員轉移安置、應急資源規劃調度等科學理論、方法。
二是建立大型活動場所風險智能化采集與識別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防災安全監測預警技術、防災系統風險評估和管控技術,臨近和穿越施工時地鐵既有線安全監測預警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關鍵裝備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城市地下交通隧道關鍵裝備在線故障診斷和結構病害處置技術,城市地下人員密集空間關鍵設施故障診斷與風險評估技術,城鎮重大突發事件下人群疏散轉移分析和人員傷亡評估技術等關鍵技術。
三是研發形成大型活動場所信息管理平臺,城市地下空間關鍵設施設備故障診斷技術與信息管理平臺,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應急救援平臺,城市軌道交通防災安全現場綜合檢測裝備,排水防澇安全監控系統平臺,城鎮人員轉移安置、應急資源配送與交通組織等平臺,城鎮群多因素綜合風險評估和跨區域應急聯動及協同救援保障系統,低影響排水與河湖聯控防洪排澇決策支持系統,城市多場景安全協同處置保障智能終端設備等平臺、系統和裝備。
四是形成城市群綜合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城市群協同應急演練方案、城市網絡化安全監測和保障信息平臺數據導則、大型活動場所風險登記和風險分類分級、軌道交通安全評估或檢測等方面的標準和指南。
進一步提高維護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有效評估、管控各類風險,努力建設平安中國,是我國公共安全領域“十三五”期間的重要科技任務,城鎮安全風險評估與應急保障技術研究項目將全力推動我國城市全方位、立體化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為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編輯 趙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