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麟
【摘要】本次研究探討權力主體在經濟法中的經濟法律責任及相關問題。先對經濟法中權力主體承擔獨立經濟法律責任的重要性進行了簡述,解析其中的構成要件及歸責原則后,結合現行經濟法現狀,對權力主體責任規定方面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關于權力主體責任形式的相關促進措施。
【關鍵詞】權力主體 經濟法 經濟法律責任 分析
經濟法中的權力主體即經濟管理機關,推行經濟法律責任就是針對當前責任落實在工作人員,而缺少對該機關的責任規范與約束問題。實踐的重要價值體現在促進機關權力執行效力,對其實施責任監督。通常將經濟法律責任為4種,分別為義務、后果、代價、懲罰說;可統歸到第二性義務承擔層面。在這種否定性評價視界內,經濟法律責任形態中,需要凸顯出獨立法律責任。簡單講,即要求在經濟法中,使“權力機關”受到“權力監督”,并逐漸增加其社會監督屬性。
一、經濟法律責任價值及邏輯分析
權力主體承擔經濟法律責任在經濟法中表現較少。比如,在法律責任分類層面,預留空間小;再如,權威教材中認定“綜合責任論”。探究原因,主要是經濟法研究者受到法律責任4大類型劃分的影響(民事、刑事、行政、違憲責任)。從構成要件方面觀察,當前在責任中心主義、義務本位、權利本位中,經逐漸摸索已形成三位一體結構的“權利-義務-責任”關聯性統一體。實質上,所謂綜合責任論對于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界定,有時會發生脫離、否定經濟法的現象。因此,在“權利-權力”、“權力-權力”關系轉變成為“權利-義務-責任”關系后,并不利于經濟法實踐,不能在根本上使權力獲得均衡性運用,也會對法治化建設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所以,根據現狀需要區分權利、權力概念;并將其公正、科學的應用在具備自身特質的經濟法中;令權力主體-義務本位、權利主體-權利本位獲得對接,建立起良性互動關系。
二、構成要件及歸責原則
經濟法中權力主體的經濟法律責任構成要件,要求符合違法行為、損害后果、主觀過錯、因果關系諸條件,但要有所界定。比如,在損害事實方面,當提出國家賠償、補償時,才可以嘗試以此條件為構成要件;再如,主觀過錯條件就需要界定在主觀-客觀統一的前提之下;而且,需要注意損害事實條件成立時,必定會在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建立起因果聯系。因此,違法行為是其基礎條件,其它條件則需要對其加以界定并使其成為經濟法中權力主體的構成要件。
從歸責原則方面分析,前提是對分類歸責、責任法定、責罰對應三個原則進行明確區分;在分類歸責原則方面,主要考慮到市場、宏觀調控兩個方向。在責任法定原則方面,需要按照“預防大于事后追究”的思路,提前做好責任構成要件規范、程序化操作規定;并使其能夠在合法、合理、公正層面行使權力;實質上要求在權力-義務、權力-責任之間達到平衡、統一。至于責罰對應原則,要求設置相關法律法規,并將制裁與責任進行對接(民事制裁通常無需如此)。
三、存在問題
目前,經濟中權力主體的責任包括財產性責任(如《產品質量法》67條、《城市房地產管理法》70條)、責令改正(如《預算法》75條)、消除影響(如《產品質量法》67條)、撤銷許可(如《礦產資源法》47條)、通報批評(如《價格法》45條)。根據現行法律,結合現狀,可以將經濟法中關于權力主體的經濟法律責任規定中暴露的問題歸納為三個。
比如,重權利主體、輕權力主體。具體可以通過市場規制法、宏觀調控法兩個角度分析諸相關經濟法律,如上文提到的《礦產資源法》即缺少對濫發許可證的法律責任規定。再如,重工作人員,輕國家機關。從調制權的行使方面看,主體若為工作人員,只屬于代理人,而不是經濟權力主體;分析諸法律規定會看到,對于國家機關根本上缺乏相關經濟法律責任規定,以及相關實施措施。還有,責任形式相對較窄,涵蓋范圍不全。如上文提到的關于經濟法中權力主體的責任,按照當前責任可從財產-非財產兩個面向劃分。由于大部分為非財產性責任;因此,當實施責令糾正、退回,以及消除影響時,雖然能夠推論得到最終受益者為權利主體;然而,對于沒收所得卻由國家實施保管。
四、建議
法律責任體系是法律制度實踐的保障。因而,需要處理好負外部性-內部化、正外部性-內部化問題,與宏觀調控權力主體經濟法律責任問題。建議按照“主體-行為-責任”思路,在思路決定出路的原則指導下,做好對“溢流現象”的預防;并嘗試部分受損者的國家經濟賠償行為。同時,對正、負責任需要共同推進,利用社會救助機制等措施,進一步體現出經濟法中權力主體的公共責任。另一方面,應該將市場規制主體、非市場規制主體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的危害共同納入到經濟法律責任范圍內,促進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另外,需要嘗試國家賠償范圍的拓展,將其與民生相關的問題進行具體對接。為了保障權力主體在經濟法中的經濟法律責任獲得規范與落實,還應該匹配設置相應的社會監督措施;使其內部權力對權力的監督中的社會屬性表達時,必要打開社會監督的通道,讓市場、社會化半自主機構與民眾參與監督;全面保障其經濟法律責任實踐效果。
五、結束語
當前我國在經濟法中對權力主體經濟法律的研究及實踐現狀表明,權利主體的法律責任多于權力主體。因而,在構建法治化道路中,必要通過職能-責任的思考路徑,使相關經濟賠償責任能夠落實到權力主體層面;另外,需注重權力-義務之間的關系,以及比例設置;尤其需要在權利主體、權力主體兩大主體中,按照公正、公平原則,重新思考權力主體在經濟法中的經濟法律責任,制定出細致、有效的法律法規。
參考文獻:
[1]徐曉蘭,劉愛珍.論經濟法律責任的獨立性——基于經濟法與民商法功能互補的視角[J].新視野,2013,(5).
[2]朱頌.淺議我國經濟法律責任體系的完善--以“社會本位”思想為切入點[J].楚天法治,2014,(12).
[3]賀克宏.關于經濟法律責任的若干問題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