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天+吳彬
【摘要】政府是公信力的客體,但卻是政府誠信的發出者。公眾是政府公信力的主體,也是對于政府誠信的接受者和評價者,新媒體則成為溝通兩者的橋梁,并在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承擔對政府公信力放大和消減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新媒體環境對政府公信力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提高政府電子網站公信力,建立政府回應機制,強化與網民的互動,健全公眾利用新媒體參與政策制定制度,加強網絡倫理建設,實現網民自律等新媒體環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 政治信任 公信力 影響 對策
互聯網的崛起和發展,尤其是由網絡新聞、評論跟帖、論壇、博客、郵件、微博、播客、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等所搭建的新媒體語境已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政治行為,為人們從事各種私人和公共事務提供了新的途徑,也為人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交往的平臺,構建了一種新的社會關系形式,這種關系形勢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超越現實世界的活動和社會關系。
一、政府公信力的內涵
公信力是指主體(公眾)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概念,即主體(公眾)對于客體信用的期望,而客體的期望就是要贏得公眾的信任,其中信任是公信力概念的邏輯起點。主體(公眾)對客體的信用有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客體為了贏得主體(公眾)的信任也會從自身出發,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革。不難看出這一關系模式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主體的認知程度與客體的調整方式都會影響到公信力的高低。依此,有研究者從政府角度出發,將政府作為概念的主體.認為政府公信力指政府通過自身信用獲取公眾信任的情況或程度(周紅,2007);也有研究者從公眾的角度出發,認為政府公信力是社會公眾對政府行為的一種評價(張旭霞,2004)。
從對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可以分析出政府
公信力具有以下特征(林翔華,2008):
(1)政府公信力的載體是具有公共權力的政府,具有公共性。主體是社會公眾,單一的公民對政府的信任不足以成為政府公信力的要件,至少需要有足夠數量的公民參與到這個信任關系中來,是一種集體行動。
(2)政府公信力是在長期實踐中得以發展的一種信任資源,它不同于制度資源、權力資源、經濟資源,而是一種“軟實力”或“軟權力”。
(3)政府公信力的建立過程呈現出非對稱性,即政府公信力的建立和維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公眾通過這一過程中的直接或間接經驗對其公信力的程度進行判斷,而信用的破裂卻相對短暫,某個看似微小的負面事件就會給政府公信力帶來破壞性的影口向。
二、新媒體時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設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迅速普及,以微博、論壇等為代表的新興網絡媒體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中國已經步入了一個新媒體時代。由于傳統上中國政府屬于全能主義的政府,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公共輿論和媒體處于政府控制之下,因此媒體對于政府的監督功能有限。政府也往往通過“引導”、“宣傳”等手段來篩選“事實”、左右輿論導向。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大眾麥克風”的網絡時代,政府已經很難壟斷輿論話語權,公共輿論呈現分散化、多元化的特點。
一些學者提出,政府必須加強自身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網絡信息傳播能力,構建地方政府網絡輿情應對體系,提升各級政府和黨政干部的網絡媒介素養和宣傳溝通技巧,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各種傳播工具,積極掌握傳播主導權,引導主流輿論走向,從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李瑞昌,2012)。還有一些學者主張通過增進政府與公眾的信息溝通,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推進政務公開化,幫助公眾了解事實真相;同時也要完善網絡媒體監管機制,控制虛假信息的傳播和擴散(陸丹,2012)。
三、新媒體環境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對策
政府是公信力的客體,但卻是政府誠信的發出者。民眾是政府公信力的主體,卻也是對于政府誠信的接受者和評價者,新媒體則成為溝通兩者的橋梁,并在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承擔對政府公信力放大和消減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或放大地方政府公信力呢?
(一)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提高政府電子政務公信力
電子政務對于公眾的物質表現形態即是政府的電子網站。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先要提高政府電子網站的公信力。政府具有信息資源優勢,而新媒體的開放性,傳輸的快速、便捷性都能夠使政府的這一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使公共信息的共享范圍得以擴大。如果政府不能及時提供信息或者提供的信息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就會通過其他非正式渠道尋找信息,這樣謠言或虛假信息的產生和傳播就不可避免。
(二)建立政府回應機制,強化與網民的互動
通過新媒體聽取民意,并積極、迅速回應公眾的質疑并與其互動,這是新時期地方政府官員的一項基本素質。各級地方政府應充分尊重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對一些熱點事件應積極展開調查、取證,快速及時地對事件做出處理并回應。政府的這種回應充分體現了對民眾的尊重,對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紅.政府公信力:服務型政府的基礎[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7,(6).
[2]張旭霞.論官僚制條件下公眾對政府的信任關系[J].教學與研究,2004,(2).
[3]林翔華.網絡時代政府公信力研究—以“華南虎事件”為例[D].復旦大學,2008.
[4]李瑞昌.誠信政府建設:以爭奪傳播主導權為視角[J].政治學研究,2012,(4)
[5]陸丹.網絡時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J].電子政務,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