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賢+吳儒雅+張美芹+張麗



【摘要】文章采用定量資料分析和定性資料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村民垃圾處理方式、垃圾收集點情況以及村民對周圍環境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了解歙縣鄭村鎮農村地區垃圾處理現狀。歙縣鄭村鎮農村垃圾處理現狀總體良好,垃圾收集點設置以及垃圾處理方式比較合理,政府也加大了垃圾處理力度。但仍存在資金不足、宣傳不夠、農民環保意識不夠等問題。我們針對存在的問題從加大宣傳、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及完善環保規劃這三個方面提出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垃圾處理 現狀 問題 建議
在我國,農村區域占國土面積的90%,農民占全國人口的70%,近年來,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村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村環境的污染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污染已逐漸成為農村污染的主要形式。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不斷增加,根據有關調查,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約3億t,約占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的75%,并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
近年來,為應對農村生活垃圾產出量逐年上升的趨勢,黃山市采取了清潔工程全覆蓋,建設垃圾綜合處理廠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黃山市歙縣鄭村鎮為例,通過走訪當地村民,發放問卷,深入訪談等形式,了解鄭村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環境問題卻日益顯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016年安徽省黃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三五時期黃山將實現綜合實力更強、產業結構更優、生態環境更佳、城市鄉村更美、文化特色更濃、人民生活更好、文明程度更高的目標。近年來,黃山市政府加大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引進資金和第三方進行垃圾處理工作,但農村垃圾處理仍存在種種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黃山市農村垃圾處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給出合理建議。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歙縣區域概況
歙縣鄭村鎮位于歙縣城西郊,距縣城五公里,北鄰富埸鎮,西、南與徽州區相毗鄰,是國家級著名旅游景點棠樾牌坊群、鄭氏宗祠所在地。方圓42平方公里,距縣城8公里,距黃山機場30公里,下轄11個行政村,11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057人,全鎮地勢平坦,村內、村間水泥、柏油路相連接。皖贛鐵路、慈張線穿境而過,豐樂河沿埸田、梅村、向杲、鄭村、潭渡村順勢而下。
本文結合歙縣當地具體情況,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鄭村鎮進行調研,走訪了鄭村和潭渡村的村民進行問卷調查,并實地調查了當地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情況。
(二)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制定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了解鄭村鎮村民對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看法,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對于垃圾的處理是否正確。
訪談法:對鄭村鎮垃圾處理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了解鄭村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村民處理垃圾的方式
在收集的數據中顯示,村民平時大多選擇將垃圾丟在固定地點,所占比例高達81%,,很少人選擇將垃圾掩埋、焚燒、直接丟在河道或路邊,所占比例均小于10%,分別為7%、8%、4%(見表1)。從數據可以看到,居民對垃圾的處理方式較為合理,并沒有亂丟亂放,這對于環境保護來說是一個十分可觀的現象。
(二)垃圾收集點的情況
所調查的100名居民中,有92人表示在自己的家附近有專門的垃圾收集點,剩下的8人則表示自己家附近沒有專門的垃圾收集點。這說明歙縣的垃圾收集點擺放較為合理,有助于居民整理垃圾,不同于以往在農村沒有固定的垃圾處理點致使居民隨地扔垃圾的現象。
而在這些當中,85%的居民表示對于垃圾收集點,政府會定期派人來清理。只有8%的村民表示垃圾收集點是由自己去清理的。而有4%的人說自己家附近的垃圾收集點無人清理,剩下3人則表示自己不清楚垃圾收集點的清理狀況(見表2)。大致來說,如今歙縣的垃圾處理已經較為可觀,政府也十分關注垃圾清理,這對于歙縣的環境保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據我們所了解,歙縣垃圾處理主要由清掃保潔公司全天保潔,在農村設置各個垃圾桶然后由政府雇人每天清理。將清理的垃圾收到一個比較大的垃圾房里,目前城區有兩個垃圾處理中轉站。這些垃圾收集起來后壓縮拉到屯溪進行填埋處理進行標準化排放。
(三)所在村環境狀況
由表2可以看到,被調查者所在村的環境是比較好的,其中只有4人表示感覺自己村環境不好,垃圾很多很臟。分別有32%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所在村的環境很臟、個別比較臟、比較清潔,所以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歙縣的環境是良好的,村民對于自己所生活的環境也是比較滿意的。這可能與垃圾收集點的存在有很大關系。
而對于環境不好的主要原因問題上,村民缺乏環保意識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農村的發展一直落后于城市,所以在環保意識上也是較為缺乏的。也有很多人認為是環境差是因為村里沒有集中地垃圾收集點,以及政府缺乏宣傳,對垃圾處理不夠重視。這可能是因為農村的經濟不夠發達,缺乏必要的完善的設施。而政府可能更注重于其他方面的發展而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四)被調查者對所在村垃圾處理的滿意度
總體來看,歙縣的垃圾處理情況還是比較好的。沒有人表示非常不滿意,只有10%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滿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處理,但是表示非常滿意自己所在村的垃圾處理的居民只占被調查者總體的5%,說明還是有很大空間去改進農村垃圾處理的。有一半以上的群眾覺得自己所在村的垃圾處理是令人滿意的,也有34%的人士認為一般,因而總體來說歙縣的垃圾處理情況是比較良好的。
(五)環保宣傳的力度
從表3來看,歙縣的環保宣傳力度不大,被調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說是經常有環保宣傳的,也只有34%的人士表示偶爾會有環保宣傳,而表示基本上沒有或者從來沒有宣傳的也占到了34%,說明政府對環保的宣傳并不到位,公民的環保意識也很難得到一個較大的提高。
(六)村民對垃圾處理方式的建議
對于垃圾處理方式的建議,多設置一些垃圾收集點和政府應該加大宣傳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是廣大村民熱切希望的。另外還有一些人建議建垃圾站并且政府來統一處理。還有少部分人則是認為是對垃圾進行處理后作為肥料,以及讓政府補貼建沼氣池。從這些建議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決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動上,在前期的改進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四、結論
(一)歙縣農村垃圾處理現狀總體較好
第一,村民對垃圾的處理方式較為合理,亂丟亂放現象非常少。調研發現,僅有4%的村民將垃圾直接丟在河道或路邊。
第二,垃圾收集點的設置和處理較好,村民對于周圍環境較滿意。調研發現,92%的被調查者家附近有專門的垃圾收集點,其中85%的居民表示對于垃圾收集點,政府會定期派人來清理。大多數村民對于自己所生活的環境比較滿意。
第三,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村垃圾的處理。調研發現,近年來,省政府和中央財政部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來保護生態環境,歙縣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垃圾的處理,積極建立健全農村垃圾處理機制,進行“美麗鄉村”試點建設。歙縣未來的農村垃圾處理將會越來越好。
在所調研的對象中,大部分人都建議能夠多設置一些垃圾收集點,也有一大部分人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宣傳,以此來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另外還有一些人建議說建垃圾站并且政府來統一處理。還有少部分人則是認為是對垃圾進行處理后作為肥料,以及讓政府補貼建沼氣池。從這些建議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村民把解決措施寄托在政府的行動上,可能前期的改進上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二)存在的問題
歙縣農村垃圾處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農村垃圾目前無法達到無害化處理。由于技術缺乏和成本較高,目前歙縣農村垃圾處理只能盡量減小污染而不能完全達到無害化處理。
第二,垃圾處理基礎設施不夠。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加上偏遠山區農村居民分散不集中,導致垃圾處理過程艱難,難以顧及到每個人。
第三,村民環境保護觀念不夠。調研發現,歙縣農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保潔意識相對較差。村民小農意識濃厚,集體意識不強,希望扔垃圾的時候垃圾箱離自己越近越好,可是垃圾箱的擺放卻又希望離自家越遠越好,加大了垃圾處理的難度。
第四,政府環保宣傳力度不夠。調研發現,被調查者中只有32%的村民說是經常有環保宣傳的,表示基本上沒有或者從來沒有宣傳的占到了34%,說明政府對環保的宣傳并不到位,公民的環保意識也很難得到一個較大的提高。
五、建議
(一)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
改變傳統的政績觀念,就要樹立經濟發展是政績,環境保護同樣是政績的理念,環保部門應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欄、墻報和文藝活動等農民樂于接受的方式, 幫助農民掌握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和法規, 使其充分認清生活垃圾引起的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后果給農業生產和農民日常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 提高其環境責任感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在垃圾處理和環境保護方面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
農村垃圾處理的相關投入不足,這會直接導致處理中的各種困難,比如收集缺錢,從而導致收集不積極;比如清運成本大,從而不及時清運等。這些都明顯需要更多、更充足的資金投入。科學發展觀一直強調統籌發展,其中城鄉統籌是重要一環。垃圾處理不能把城鎮和農村割裂開來,有必要建立專項資金和財政轉移資金,投入資金人力,做出長遠規劃、完善制度、多方籌措,從而有效解決農村垃圾處理難題。
(三)政府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的規劃,使得垃圾站點等位置更加的合理
通過調研發現,歙縣部分農民對垃圾站點的設置不夠滿意。政府應完善環境保護的規劃,合理設置垃圾站點。
第一,可以新建、補建收集站。補充建設一批環保型收集站,結合新區建設、老舊小區出新和道路、綠地建設,設置建設垃圾收集站。
第二,升級改造保留的收集站、轉運站。根據場地條件,對保留的站點進行升級改造,采用先進壓縮工藝,設置負壓抽風除臭系統,實現密閉化作業。
第三,分流超負荷運行收集站的垃圾量。對衛生防護距離滿足要求,但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的收集站,通過大型轉運站使用、選址新增收集站、升級轉運站、將垃圾分流至周邊條件較好的轉運站或調配垃圾車直收直運等方式,降低日轉運規模,變為帶壓縮功能的垃圾收集站,減少擾民現象。
參考文獻:
[1]楊榮金,李鐵松. 中國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討[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7).
[2]張衛明. 植物資源開發研究與應用[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王金霞,李玉敏,白軍飛,等. 農村生活固體垃圾的排污特征、處理現狀與管理[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
[4]王敏,趙楊,王彬斌. 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J]. 民營科技,2012,(02).
[5]管冬興,邱誠. 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現狀及對策探討[J].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