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豪
【摘要】從產業組織角度來看,我國的旅游產業依然存在著亟待規范和改善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集中在旅游產業內部的自身結構上。由于當前不合理的旅游產業結構當然的剛性,在產品研發和營銷人員短視的情況下,旅游產品供給的節奏常常難以找準市場變化的關鍵,結果就是同質化競爭嚴重,同類產品供應過剩。
【關鍵詞】旅游產業 產業組織 發展
一、我國旅游產業的現狀
我國旅游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發展壯大,隨著其自身的不斷發展壯大,旅游產業在我國社會經濟中的角色,也由曾經的帶有強烈行政色彩和高度資源依賴型的社會文化事業,一躍已然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越發成為各地發展第三產業重要著力點。
之前,中國大陸的旅游業產業經濟規模十分有限,市場經濟下現代企業制度遠遠未見蹤影,科學的規劃和管理更是無從談起。但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確立以后,隨著老百姓收入的普遍增加和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各地的旅游業經濟總量不斷蓬勃壯大,旅游產業作為一個經濟門類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和地位持續提升。到目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總體上看,我國的旅游企業和政府旅游管理行政部門的行為都在不斷趨于科學和市場化,從而極大地釋放了旅游產業自身的活力。
二、我國旅游產業的機遇
從產業組織角度來看,我國的旅游產業依然存在著亟待規范和改善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集中在旅游產業內部的自身結構上。首先,我國的旅游產業市場集中度是相對較低的;旅游市場中,旅游產品的供給與市場需求往往難以同步匹配;整個旅游市場的企業構成中存在“偏小、零散、弱小”的現象,旅游企業迫于生存壓力,盲目地為了搶占市場,經常以模仿競爭對手的優質產品輔以價格戰作為利器進行競爭,這種現象導致的后果就是旅游產業市場總體規模和經濟總量攀升,但行業的利潤率卻不斷壓縮,對整個產業的長遠發展不利。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因其旅游資源豐富,被譽為旅游資源大國,可惜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悄然成為了世界旅游大國之一,然而做大還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在大的同時變強。世界旅游組織曾經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約在年前后躋身世界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國、全球第四大出境客源國。這對我國旅游業全局和戰略而言,是一個非常值得把握的機遇。
國家層面的動向,引發了各級地方政府強烈的熱情,紛紛在各地對旅游業戰略進行因地制宜的定位,旅游業在地方經濟中的地位繼續提升。實現既定的目標,其核心在于抓好中國旅游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強勢推動其從粗放增長向集約發展、由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由滿足基本需求向深化服務內涵轉變,同時要更加注重旅游產業的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并重,切實推動旅游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總之,旅游活動的大眾化和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使旅游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部分。旅游經濟像其他部門經濟一樣,正在積極參與著所有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活動的運行。由于旅游活動是一項涉及范圍非常廣泛的社會經濟活動,與整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系,所以它的運行必然會對旅游目的地經濟產生各種社會經濟效應。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旅游活動的社會經濟效應狀況及其特點,有助于更合理地制定相應的旅游發展戰略并進行旅游發展規劃,進而促進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資源稟賦對我國旅游產業的影響
現階段我國旅游產業發展大致處于波特產業競爭理論所描繪的由第一階段向第二、三階段過度時期,且隨著時間推移,我國旅游產業經濟績效影響作用的發揮也越依賴于旅游專業知識、人才與旅游相關的高科技等高級旅游要素和專門要素。因此建立旅游要素的提升和發展機制,推進旅游業向更高階段演進,成為值得關注的重要方面。
資源稟賦是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稟賦條件,結合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系統性比較,重點關注了旅游資源稟賦對旅游產業經濟績效影響相對重要性的變化。
分析結果表明,隨著時間推移,資源稟賦對旅游產業經濟績效的影響作用,無論總量層面作用還是質量層面影響作用,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較而言,勞動力稟賦和固定資產投資對旅游產業經濟績效總量和質量層面的影響作用則處于顯著上升時期。當然,這里對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整體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或者說旅游產業人力資本狀況影響作用進行考察的時候則發現,其表現出了一定的復雜性,影響作用有升有降。
四、總結
旅游產業經濟績效指標體系評價的分析指出,旅游產業經濟績效最好的省市和旅游產業經濟績效最差的省市之間的績效水平差距很大,也就是兩極分化嚴重,導致了區域間的發展極不平衡。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其區域旅游產業經濟績效水平之間有較高的吻合度,即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受到該區域的經濟基礎和發展水平的極大的影響。經濟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其旅游產業的經濟績效也較高,而經濟落后的地區,其絕大部分的旅游產業也相對落后?;旧衔覈鱾€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是目前區域旅游業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地區間橫向合作往往會遇到來自不同區域內部多方面的阻撓。為了保證區域旅游合作工作的有效開展,需要做好政府保障工作。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促進區域旅游合作顯然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其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所以按照設想,政府既然作為跨區域旅游合作的具體組織者,一方面,政府需要及時轉變觀念,崇尚合作。然而我們深知,各地企業間的合作,涉及地方政府的財稅以及產業鏈分布等敏感話題,所以實際操作過程中必然不可能一帆風順。區域旅游合作從制度層面上看,是一種政府行為,它由政府組織啟動、參與,但從市場的角度看,常規的具體合作事項則必須通過旅游企業行為實現。從實際成效上看,各地企業和行業合作,才是區域合作的根本。政府則當創造條件,鼓勵各地企業與行業之間的人、財、物切實流通,有必要的時候在區域范圍內開展企業聯營、重組都是可以考慮的選項。所以各旅游企業要跳出框框限制,尋求市場利益與行政制度的最佳結合點,組建跨區域旅游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主打區域旅游,實現區域旅游產業的健康持久發展。
基于方法的可分解生產率指數分析指出,我國區域旅游企業絕對大多數處于規模效益遞增的狀態,而這種增長主要來源于技術變化,其中東部地區絕對數值水平較中西部而言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