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振
【摘要】本文以資源詛咒的產生根源為依據,將國內外學者有關資源詛咒的類型及傳導方式的觀點進行分類整理,分別對應具體地區的實際現象。以期深入了解“資源詛咒”的作用和傳導機制,并引起關于我國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間相互作用關系的思考。
【關鍵詞】資源詛咒 傳導機制
“資源詛咒”是指從長期的增長狀況來看,那些自然資源豐裕、經濟中資源性產品占據主導地位的發展中國家反而要比那些資源貧乏國家的增長要低許多。盡管資源豐裕國家可能會由于資源品價格的上漲而實現短期的經濟增長,但最終又會陷入停滯狀態,豐裕的自然資源最終反而成為經濟的軟肋。
一、資源詛咒產生的原因
自Auty在研究礦產富集國家經濟發展的問題時提出資源詛咒這個概念至今,許許多多的經濟學家在此領域傾入自己的心血進行研究。目前國內外學者研究的中心都放在資源詛咒存在性以及影響因素上,他們把資源詛咒看作一個在既定條件下得出的結果。前人提出的種種資源詛咒模型與理論,往往針對于某個地區的某一種問題,雖然精辟又準確,但難以就復雜的現實問題給出具體的解釋。本文針對這一點提出了將整個資源詛咒過程細分為起源,傳導,爆發三個階段,用以描述具體資源詛咒情況的方法。
首先,在此以資源詛咒的產生根源為依據,將前人有關資源詛咒起源的觀點分為三個大類來進行敘述。
首先是Murshed在2001年提出的觀點。Murshed先生在Sachs于1999年提出的理論基礎上將經濟——資源類型分為點源型經濟(point-source economes)和分散型經濟(diffused economics)。其中,點源型經濟是一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類型。在點源型經濟國家里,經濟呈高度集中狀態,支柱產業少且往往集中于少數幾個資源性企業或領域。相反的,分散型經濟是指國家的經濟結構呈現多元化,支柱產業多且經濟全面發展。其中,以資源開采為支柱產業的點源型經濟往往易因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而帶來資源詛咒問題。
第二類則是政治沖突型的資源詛咒,Murshed于2001年在《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這個概念。能讓一個國家一路走向資源詛咒困境的往往是政治。Murshed認為,一些存在資源詛咒的國家里,政權被一小部分醉心于資源租金的小團體所控制,資源的收益主要被用來進口消費品,很多生產性投資也集中于國內消費品領域。甚至,在充滿紛爭與沖突的地區,有些國家甚至將資源收益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用于購買軍事裝備,而用在國內的基礎設施和教育等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產品上的投資很少。在動蕩地區往往會帶來各個團體對立,甚至有可能引發流血與戰爭。
第三類是由制度因素引發的資源詛咒。Krugger和Tullock開創了這種尋租理論,也被很多經濟學家拿來解釋資源詛咒問題。發展中國家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立法不明確,在產權界定方面常常無法可依甚至有法不依。實施產權困難是制造業的發展將面臨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會產生影響。但這并不會對有關資源產業的發展造成絲毫阻礙。當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租金足夠高并且其產權實施面臨操作性困難或者是合法性障礙時,大規模的尋租活動往往會因之誕生,甚至有時會引發動亂與戰爭。
二、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
自然資源對經濟的影響是復雜的,它往往是多種機制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雖然豐富的自然資源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從政府民主度等間接作用的角度看,則資源的豐裕程度反而會限制經濟的發展。天賜的財富是如何逐步變為可怕的詛咒呢?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由一些因素誘導的某種傳導機制。往往由某個因素引起資源詛咒的苗頭,然后由某種傳導因素不斷擴散,最終形成無可挽回的資源詛咒惡果。
現有的研究資料把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分為4種。首先是自然資源開采部門擴張對其他產業的擠出效應。制造業的萎縮與資源部門的擴張會影響資源配置的效率。比如我國,許多能源大省的支柱產業往往集中于采掘和原料工業為主的工業。這些產業出產的各類產品常具有中間產品比例高,加工鏈很短,最終消費品比例低的特點,擠占了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含量高的最終產品工業的發展。
其次由資源型產業擴張而引起的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以資源開采為核心的點源型經濟常會導致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與資源型產業相比,加工制造業的人力資本的投資報酬率高,但其對人力資本的需求也遠遠大于前者。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由于資源產業需求的影響,人力資本的投入常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額外收入補償,這使得人們接受教育的意愿大大降低。而擁有較高技能素質和知識水平的勞動力也會選擇流向別處。在現代經濟結構中,推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人力資本,其作用與重要性無異于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產業的擴張往往破壞了人力資本的積累效應。
第三則是因產權不明確造成的掠奪性開采和資源浪費。當法律制度不完善,相關產權制度不清晰時,豐裕的自然資源便會誘發尋租活動及“機會主義”行為,造成大量的掠奪性開采和資源浪費。我國現行產權制度很不完善,資源開發管理的制度安排不僅使得,資源的經營權與所有權,行政權相混淆,而且很多時候所有權在經濟上沒有體現,自然資源開發的收益常轉化為一些地方、部門甚至是企業的利益,使得國家資源產權的形同虛設。此外,資源使用權的缺乏約束還常帶來資源消耗過度、規模利用率低的惡果,破壞了資源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影響了宏觀經濟的運行。
最后則是因過度開發而產生的的資源惡化。自然資源的往往會對環境產生負效應,使得城市環境問題突出,污染嚴重。惡化的自然環境狀況會阻礙地區潛在優勢的發揮,并給經濟發展的帶來障礙。尤其是當資源接近枯竭時,支柱產業的消失會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并引發了大量的失業甚至是社會動蕩。
三、結束語
應該認識到,只要我們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合理安排產業結構,完善相關制度,明晰資源產權,合理利用、管理自然資源,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對創新的投入,資源就能起到支持經濟增長的作用,“資源詛咒”是能夠避免的。因此,深入了解“資源詛咒”的作用和傳導機制,及早采取針對性措施,是我國自然資源豐裕地區的相關部門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