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路明
【摘要】當前中國正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將為金融服務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前景,文章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背景和現狀進行了描述,重點就當前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所面臨的風險及其防范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 風險防范
一、數字普惠金融的背景與發展現狀
中國GDP的增長率在過去幾年中逐漸放緩,但總債務占我國GDP的比重卻呈現出向上攀升的趨勢。債務占GDP的比率越越高,表明金融的效率越低,這說明不僅當前中國的經濟需要供給側改革,作為21世紀我國經濟的一個重心的金融行業也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借助于互聯網正蓬勃發展的契機,我國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提出了要發展數字普惠金融。
什么是數字普惠金融?在《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和探索》中,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界定為支付、理財、微型融資、保險和征信。正如普惠金融這一名詞的本身意思,“普”即任何人都可以在需要時享受到相對平等的金融服務,“惠”即其提供的服務應當是性價比較高的并且可選擇性較強的,亦即是比較豐富的。數字普惠金融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礎上,強化了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而這些融合具體表現在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移動互聯等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這些技術大大促進了信息共享,減少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務的門坎,從而降低了金融機構獲取用戶和風險甄別的成本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小微企業、廣大中低收入人群等獲取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并加快了我國金融脫媒的進程。正因數字技術與金融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我國商業銀行也在積極探索將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運用于發展金融服務,以此來彌補其傳統金融服務的欠缺。以保持與民營金融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目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方興未艾,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二、我國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所存在的風險隱患
(一)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缺乏清晰邊界
當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仍然缺乏清晰的邊界。《G20 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對于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是一項比較科學的制度設計,但其中涉及的相關政策仍有待于具體落實,相關的制度、法規和監管也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去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而在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中,社會各界乃至各類金融機構對如何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的看法不一,實踐路徑也不盡相同,導致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至今仍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發展邊界,有時甚至會將數字普惠金融與一些低劣的互聯網金融相混淆,也由此導致我國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所面臨的風險不斷擴大。
(二)作為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的征信體系不完善
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需要完備的金融基礎設施。但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其中征信體系的不完善就是一個重要的表現。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在著手建立統一的社會征信體系,但現有的征信市場仍然很不完善,由此導致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缺少有效征信數據支撐的同時數據獲取渠道也很有限。而要想促進數字普惠金融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信息和信用這兩個關鍵構成要件,尤其是在對大數據的分析和利用中,由于非結構化數據大多被采集于于社交網絡、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領域,而這些采集場景大多互相割裂,不能共享和挖掘,在導致其價值難以被實現的同時也產生了信息泄露和信息失真的風險
(三)數字普惠金融風險防控不到位
現今我國缺乏對數字普惠金融有效的政府監管框架和完善的監管法律法規。盡管我國政府出臺了一些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規定和發布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來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良性發展,但我國在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風險,包括一些非系統風險,比如數據隱私泄露、金融詐騙、提供假冒偽劣產品和服務等。除此之外,也存在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因此,要想繼續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效率,就需要堅持在合規前提下繼續強化風險防控,只有在有效監管的基礎上,數字普惠金融才能真正為廣大民眾帶來金融改革紅利。
三、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風險防范措施
(一)加強數字普惠金融“頂層設計”
沒有清晰的發展邊界,往往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與目標效果的偏離,數字普惠金融也不例外,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互聯網金融企業假借數字普惠金融的名義開展業務并造成不良影響的案例,而這正是因為我國缺乏明確的頂層設計,沒有明確劃定數字普惠金融邊界的后果。因此,政府需要制定適合我國當前國情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綱要,以指導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健康有序發展;制定通用的數字普惠金融效果評價指標,實現對我國開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機構統一評價與度量。
(二)構建統一的數字普惠金融監管框架和有效監管法規
數字普惠金融的很多問題的產生,都與監管缺位或者監管不當有關。為了保障數字普惠金融的健康發展,必須盡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管框架和完善的監管法規以平衡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創新與風險。具體來說,政府首先要建立一套統一監管標準和框架,并選擇一種合適的監管模式,采取諸如設立進入門檻和退出機制等方式來保證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質量并抑制風險產生的可能。其次,政府要建立適當的信息披露標準使得消費者知曉自己享用的金融服務究竟有無風險,風險又在哪里,采取盡責的數字金融措施保護消費者。做好應對數字金融普及后可能產生的侵權、信息泄露等問題的預案,以有效保證消費者的利益。最后,要建立符合當前發展需要的數字普惠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并與時俱進地調整法律監管政策以適應不斷創新的金融發展要求。
(三)進一步建立統一的社會征信體系
數字金融需要中央銀行、監管當局以及有關部門一起來建立統一的社會征信體系。征信機構唯有掌握足夠全面的信息,且具有較強的數字技術運能力,才能更為準確地刻畫征信對象的信用情況,減少信息缺失以及信息失真引致的風險。當前我國以中央人民銀行為主導的征信體系在數據覆蓋面上和數據的數量和處理上很難完全滿足普惠金融迅速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國進一步構建完善統一的社會征信體系,比如將大數據信息服務提供商作為央行征信系統的補充,但需要進一步與之進行協調,建立數據接口及數據分享機制。
參考文獻:
[1]宋漢光.數字普惠金融從原則到行動——寧波的實踐[J].中國金融,2017,(01).
[2]劉再杰.市場化債轉股的亮點、重點與難點[J].國際金融,2016,(12).
[3]蘭王盛,鄧舒仁.數字普惠金融欺詐的表現形式及潛在規律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J].浙江金融,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