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露露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產業需求的逐步提高,資源集聚共享模式成為推進高校布局結構調整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大學城資源的共享也是響應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一種體現。本文從產業集群的視角出發,以河南省新鄉市大學城為例,首先分析我國大學城資源共享現狀和新鄉市大學城資源共享現狀,再分析阻礙其資源與產業發展共享的主要因素,最后以此提出解決大學城資源共享,實現大學城資源有效利用的相關建議,同時也能為其他不成熟園區發現、解決問題提供指導,有助于加快同等程度園區的資源共享進程。
【關鍵詞】產業集群視角 大學城 資源共享
一、我國大學城發展現狀和新鄉市大學城資源共享現狀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都在進行大學城或高校園區建設,一方面促進了各高校在基礎設施、教學信息、社團組織、生態環境等方面資源的有限共享,帶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大多數地區的大學城建設都只是眾多高校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對于各高校間資源的深層次共享依舊存在很大缺陷。因而我國大學城整體發展現狀雖較以往取得了很大進步和提升,但還很不成熟,還需要繼續學習優秀大學城建設的相關經驗,總結教訓,繼續改進。
新鄉市大學城共有六所高校,包括五所本科院校和一所專科院校,可容納學生近10萬人,學校集聚的同時也帶來了大學城附近產業的集聚,進而極大地推動了新鄉市大學城附近商業的發展繁榮。目前的新鄉市大學城已基本實現了基礎的交通、餐飲、休閑設施、圖書館資源等方面的共享,且大學城的規模經濟效應和正外部性推動了各高校的協同進步和發展,對新鄉市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影響深遠。但各高校的共享理念還不到位,對于高校資源與企業的合作共贏發展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目前新鄉市大學城高校與附近產業發展以及企業培訓等方面的合作還十分有限。
二、阻礙新鄉市大學城資源與產業發展共享的主要因素
(一)各高校的共享理念不到位,開放意識不足
各高校間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以及側重專業方向不同,目前新鄉市各高校雖然實現了地理位置上以及部分基礎設施上的集聚,但各高校的共享理念還是太過局限,開放意識和開放程度都不足,與外界產業直接的合作更是十分稀少,因而新鄉市大學城在資源共享方面依舊存在資源浪費。要實現大學城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效用最大化,無論是政府、社會還是各高校都必須首先樹立共享理念和開放意識。
(二)部分高校學生及教師的心理排斥或參與度不強
由于大學城內各高校水平和地位參差不齊,高校內學生和老師水平也有差距,因而高層次高校學生及教師等可能因存在排斥心理而拒絕參與共享,進而阻礙大學城資源共享的總體步伐。
(三)大學城各高校間利益的沖突和高校與外界企業的利益沖突
雖說高等教育屬于準公共物品,實現大學城資源共享會促進大學城高校整體的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但各高校從自身辦學前景和辦學規模出發,實現高校間資源共享會侵犯到部分高校的學生利益和整體利益,因而阻礙高校內資源共享的進程。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在與外界企業進行合作共享時,如果共享體系不夠完善,或市場約束力度不夠,高校科研機構及科研人員的利益都會受到侵犯。
(四)大學城資源共享的相關管理、運作體系及規章制度不完善,約束效力不夠
目前我國大多數大學城雖有所進步,但大都沒有完整的關于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制度、基礎設施、后勤資源等的大學城資源共享的管理運作體系和規章制度,社會和政府對外界產業發展的約束力度也不足,再加上各高校從擴大自身辦學規模出發,難免會出現利益沖突,阻礙大學城資源共享進程和資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
三、產業集群視角下解決新鄉市大學城資源共享的相關建議
(一)政府方面
由于高等教育屬于準公共物品,政府應當適時發揮其相關職能,鼓勵、引導、支持大學城資源與外界企業和產業的共享,提倡共享理念,同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在鼓勵大學城資源與產業共享、促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的同時,也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運作體系,以此約束市場的不當行為,保護高校及科研人員的合法權益,進而促進大學城產業集群下正外部性的發揮,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用最大化。
(二)社會方面
一方面社會應當提倡資源共享理念,為大學城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提供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對于社會上的各大企業和產業,要想降低研發成本,并實現長遠發展,應當積極主動與各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合理利用大學城高校集聚的規模經濟效應和正外部性,帶動自身的發展,同時承擔相應社會責任,不侵犯他人利益,進而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共贏發展。
(三)大學城各高校方面
首先,大學城各高校應當樹立共享理念和開放意識,積極促進大學城內各高校間的資源共享,尤其是科學研究、教學信息以及基礎設備等資源的共享,進而利用集群效應推動各高校間的優勢互補,提升大學城整體的科研實力以及競爭力;此外,大學城應當充分發揮其規模經濟效應和正外部性,帶動附近產業的集聚,進而促進附近經濟、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大學城相關機構部門應當制定完整的資源共享的管理、發展、運作體系,規范資源共享的實施;最后,各高校應當相應國家產學研一體化的號召,積極推動學校培訓機構、科研機構設備和教師資源與外界產業的合作共享,發揮各自優勢,進而實現共贏發展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新天,劉乃友.“大學城”建設應真正注重資源共享[J].科學與管理,2007,(3).
[2]李然.從產業集群理論視角看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共享的必要性.時代金融,2011,(18).
[3]楊毅仁,陳鐵群.我國大學城教學資源共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4]歐雪銀.國外大學城的集聚經濟效應機制分析[J].湖湘論壇,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