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
淺析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初探
劉 欣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222
本文僅淺要的分析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成因及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對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貧困認定;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自20年前全面推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以來,高等教育的學習費用持續攀升,這便造成了其中一部分學生面臨著家庭總收入的增長速度遠不及與學費增長速度的局面。這部分因家庭困難而無力繳納學費的學生便是“貧困大學生”。
為解決這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就學問題,黨和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貧困認定標準和資助政策,譬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當中明確指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各大高校秉持國家、社會、學校協同個人合理分擔高等教育成本的理念,逐步建立起了相對完整的針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政策——譬如,學生在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之后便可以申請助學貸款、助學金;入學后成績優異者可申請獎學金;學校在課余時間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
貧困大學生若想申請獎學金、助學金、學費減免,不可避免的要進行貧困生認定,通常情況下這需要學生提供縣級以上資助單位提供的貧困證明、學生本人提交申請,召開班會,由班級不參加貧困認定的學生(或學生代表)閱讀貧困大學生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投票,按照資助中心劃撥的資助名額選拔予以資助。那么在提交申請和召開班會、進行投票的過程中,某些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便會顯露出來,譬如自卑、孤僻、善妒;從情緒、生活、學習、社交等方面,我們暫且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表現:
(一)情緒上偏激、低落
部分貧困大學生在情緒上較其他家境良好的同學更為偏激,也更為敏感。這源于他們的自尊心過強。因為他們從小家境貧寒,在他人異樣的眼光中成長,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或態度,外界他人的一舉一動都能夠影響他們的情緒,因此他們的精神常常處于緊張狀態——一旦他人表露出質疑或排斥(或此類傾向),貧困大學生的情緒便會出現較大波動,或呈偏激的戒備狀態或是趨于低落。
(二)生活上自卑、善妒
大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家長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由于經濟困難,他們從小就要承擔家務,有的甚至需要打工養家,過早的體會到人情冷暖——思想上早熟,沒有快樂的童年,這使得很難融入周邊同齡人的生活。由于經濟水平上的差距,他們認為自己與其他人是不同的,因此常常感到自卑;同時因為同齡人可以由家長呵護成長,衣食無憂,而貧困大學生則需要從小背負起家庭的重擔,部分貧困大學生因過于羨慕同齡人的生活而變得善妒。
(三)學習上倦怠、焦慮
部分貧困生由于對生活失望,對學習也失去了信心,因此產生了倦怠;有的則是因為拿到了補助,認為自己在經濟上終于能同非貧困生具備同等實力,便效仿起某些紀律性較差的學生放縱的生活方式,自由散漫、逃課曠課、熱衷購物、沉迷游戲——渴望通過學習改變現狀的“理想自我”和無助放縱的“現實自我”產生了矛盾,因此無論是對學習失去信心還是自我放逐,都會引發焦慮,而這種焦慮無疑又會加重他們的自卑和偏激。
(四)社交上孤僻、自閉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來看,大學生處于18-25歲的階段,在這一時期面對的人格發展危機主要是親密與疏離的關系。部分貧困生由于生活背景、經濟基礎、性格差異等原因,時常感到孤獨、渴望卻又恐懼與世隔絕、自欺欺人的否認需要親密感,由于擔心被拒絕,所以表現出自己不屑于同其他人親密交往,最后導致了社會交往當中表現出來的孤僻、自閉。
造成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從內因角度分析,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特點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從外部因素分析,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均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學生自身因素
青少年在大學期間,其認知水平、人生價值觀以及自我意識等方面均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大學時期,是個體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分化為“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并出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化解這種沖突、實現自我同一性的確立才意味著個體在人格發展上趨于成熟。
而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其“理想自我”是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不再為學費和生活費焦慮,可以融入普通大學生的群體;而“現實自我”則恰恰相反,這便造成了“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混亂,而這種混亂則導致了部分貧困大學生對生活的消極應對,出現自卑、抑郁、偏激等負面情緒。
(二)家庭因素
對于大部分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貧困生而言,最大的壓力仍然是經濟問題。自幼家庭經濟拮據,家長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籌集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對于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成長關注較少;或者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本身就態度消極、對國家或社會存在不滿;而貧困大學生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潛移默化之下便對生活失去了激情,抱怨國家或社會;步入大學之后,在完成課業之余,往往還要兼職賺取生活費用,難以有閑暇時間來參加其他社團組織,或是學習其他技能來拓寬視野。久而久之雖然置身高校,信息流通速度快,但部分貧困大學生卻依然會顯得同社會脫節。
(三)學校因素
我國教育事業雖然在穩步發展,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素質的人才,但是在制度不甚完善、教育方法墨守成規、專業教育仍位居首位造成的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怠慢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了學校往往只有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爆發出難以調解的不良后果之后才能做出應急措施的被動局面。
比如,做貧困認定時,學生需要遞交書面材料,或者在班會上當眾講述自己多災多難的成長歷程、或者描述自己的家庭經濟多么拮據,才能夠博得同學們的同情,從而獲得經濟資助,這便導致貧困大學生的自尊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甚至有的老師因其自身素質不高,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存在偏見,對他們表現出不尊重、甚至諷刺挖苦,這也會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創傷。
(四)國家與社會因素
人是社會性動物,其生存、發展離不開社會大背景的影響。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他們渴望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需要在政策上給予他們經濟上的資助,同時有畏懼得到關注,不愿將自己的貧寒、落魄暴露于世人眼前。在長期的關注壓力下,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便會產生一定的變化,譬如變得偏激、善妒,認為社會給予其關懷和資助是理所應當的,甚至為了獲得更多的資助而不擇手段。
此外,某些貧困大學生從農村來到城市,被城市的燈紅酒綠、不良社會風氣同化,雖然城市消費水平更高,給予他們更大的沖擊,但國家和社會的資助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他們的經濟壓力,思想上得到放松和紓解,這使其很容易變得隨波逐流,腐化墮落。
鑒于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會對貧困大學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和阻礙,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建設。因此,如何解決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針對上文提出的造成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幾點因素,本文僅提出幾點相應的對策。
(一)加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根據,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因此如若要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首先要從內因著手,加強心理健康建設。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尤其是重視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意味著首先,要引導大學生做好正確的心理定位,正確認識“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不設定過于理想化的“理想自我”,正視“現實自我”存在的不完美,以平和的心態接受現實生活中的失敗,不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其次,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解決“理想自我”同“現實自我”之間的矛盾。對生活抱有適度的期望水平,既不激進偏執、也不消極懈怠。引導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學會分解目標,結合現實小步伐的向理想邁進。
最后,形成自我同一性,即“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統一。以“理想自我”作為參照,調整“現實自我”的發展方向,加強積極心理認知的素質培養。激勵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心懷美好的希望,調整自己的心態,努力學習,踏實的為理想而努力。
(二)構建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
大多數貧困生家庭不幸福的源頭都是經濟拮據,但由于經濟水平是客觀因素,重點仍在于調整主觀態度。
對于貧困大學生而言,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那一刻起便可以申請助學貸款,緩解家中的經濟緊張問題。經濟問題得到了解決之后,家長便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助其良性發展。
首先,家長做好自我調解,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來面對子女;其次,家長同子女多做溝通,彌補子女成長過程中親情和關愛的缺失;再次,家長同學校建立聯絡機制,雙方做好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反饋交流,及時發現貧困大學生的心態變化,做好應對處理,改變被動應急的局面。
(三)學校建立長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大學生自步入大學起,其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時間便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因此學校需要格外留意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波動,及時發現心理健康問題,并予以解決。
為達到此目的,學校可以采取以下舉措:
1.學校成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每個學期為全體在校生做心理健康普查,采集數據、創建每個學生的心理成長檔案,并將數據反饋給相應的帶班輔導員,協同帶班輔導員重點關注數據不達標的同學。
2.每個班級選拔心理健康聯絡員,留意班級同學的心理動態,對于心理波動較大的同學,及時了解情況,通過談心等方式進行排解,并隨時同帶班輔導員取得聯系。
3.學校舉辦心理健康活動周、心理健康活動月等全校性活動。學校定期開展如心情寄語、心情涂鴉、征集心情散文等趣味活動;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或咨詢,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
4.在提高教職員工專業素質的同時,杜絕教師不健康的師生交往心理,比如冷漠、無情、傲慢、粗暴、偏愛;做到關心、熱情、平易近人、一視同仁。鼓勵教師用更為靈活的方式進行貧困大學生的認定和心理健康教育。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舉辦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同其他同學交流協作的平臺,使其能夠逐漸融入到大學生活中。
6.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對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幫扶政策。對于與家庭極度貧困的大學生,比如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要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在讀期間為其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心理上的輔導,及時為其提供就業信息,從其入學開始便建立檔案,記錄完整的就學、就業信息。
(四)國家、社會給予適度的關注與關愛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不斷進步的推動者,大學生更是青少年當中的佼佼者,他們的成長同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國家與社會需要對大學生的成長給予關注,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當中的特殊群體,更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
首先,國家為了讓貧困大學生得以順利入學,加大了教育領域的財政投入,提供了助學貸款、獎學金、助學金;其次,國家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其同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擺在同等的高度;此外,社會應當給予貧困大學生更多的關愛,比如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最后,凈化社會環境,為貧困大學生的成長營造和諧、溫馨的環境,鼓勵大眾用平等的眼光來看待貧困大學生。
綜上所述,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當中一種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發展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會產生多種心理健康問題,譬如情緒上偏激、低落;生活上自卑、善妒;學習上倦怠、焦慮;社交上孤僻、自閉等。這些心理問題并非是由于某種單一的因素所引起的,也不是通過對其進行經濟資助便可以解決的——而是由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特點、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國家和社會作用等多方面諸多因素疊加所造成的。針對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加強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構建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學校建立長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國家、社會給予適度的關注與關愛。以期通過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國家與社會“五位一體、協同發力”,使得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行之有效的解決。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鄭舒婷.試論如何加強高校研究生心里健康教育[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8):168-169.
[3]高云峰.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6):187-188.
[4]王京.社會支持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統計與管理,2017,(4):136-137.
[5]班小紅.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幫扶[J].科教文(下旬刊),2016,(11).
劉欣,女,黑龍江人,廣西民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現供職廣西外國語學院國際會計學院,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工作及相關研究。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桂教科規辦〔2015〕23號)立項編號:2015ZZ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