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發
探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陳順發
莆田市秀嶼區東嶠鎮實驗中學 福建莆田 351164
初中思想品德一直都是初中重要教學內容,不斷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性是思想品德老師們的重要工作目標,而課堂導入則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理應得到重視,對此,本文作者根據自己的思想品德教學經驗,詳細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現狀及對策。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現狀及對策
課堂導入作為近年來較為先進的一種教學模式,已經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應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質量及效率。但實際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進行課堂導入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課堂有效性提高,所以下文先簡單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現狀,然后分析和提出應對策略。
(一)導入方法老舊
初中思想本身是文字性很強的學科,其內容相比較而言比較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對應的課堂導入方法也比較老舊,只是單獨的語言導入,如在正式上課前簡單概述所教學的大體內容,這使得很多學生失去繼續探索新知識的欲望,最終影響思想品德教學質量及效率。
(二)老師專業素質不高
部分老師對于課堂導入的認知并不深入,也沒有對自己的課堂導入方法進行創新和完善,導致所使用的課堂導入方法與實際的思想品德教學實際不符,不但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不利于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另外老師對于思想品德的定位也不正確,認為這是輔助性教學科目,所以在很多時候并不重視思想品德教育,致使課堂導入不積極[1]。
(三)導入內容單一
課堂導入的內容不僅有所教學相關知識,還包括故事、游戲和諺語等內容,相關知識內容的導入是最基礎的課堂導入方法,而游戲等是近年來較為新型的課堂導入內容及方法,理應在思想品課堂上得到應用。但實際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并沒有真正將這些具有趣味性的內容導入,使得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內容難以方法,教學內容趣味性難以提高,進而激發不起學生們的思想品德學習積極性,致使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難以提高。
(一)通過問題導入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第一,老師要在課前對即將所教學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并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課堂問題,以保證課堂問題與教學內容實際相符;第二,要根據學生實際設置問題,以實現針對性問題導入,進而提高學生對思想品德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第三,老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并認真解答每一位學生所提出的各種疑問,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公正性、公平性和民主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動力[1-2]。
例如,在對《國家的主人,廣泛的權利》進行教學時,老師就可以直接提出:“中學生所享有的權利有那些?我們中學生又如何使用這些權利來維護自身的利益?”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到“權利”對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他們去了解“權利”的欲望,最終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學習動力。
(二)通過多媒體導入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第一,老師要通過網絡等平臺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根據這些相關知識制作具有針對性的多媒體教案,以作為課堂導入方案;第二,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中的聲音功能、文字功能及動畫功能等,將復雜的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具體化和簡單化,以作為課堂導入的內容,從而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力,最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三,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視頻功能來營造輕松、愉快和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積極性。
例如,在猜對《我國的資源和環境現狀》進行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網絡收集相關圖片和視頻等(如森林、河流和土地等圖片),并制成課件,然后在課上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含義森林、土地等資源,同時還需要播放一些植被破壞和森林面積減少的視頻,讓學生簡單了解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為后面的具體教學做好鋪墊,提高學生節約資源的意識。
(三)通過聯系生活導入來激發學生課堂參與欲望
第一,要將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相關實例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思想品德與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關系;第二,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與相關生活現象聯系起來,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思想品德,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感受生活,以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2]。
例如,在對《改革開放的成就》進行教學時,老師就可以直接列舉神舟六號發射、神舟七號發射、2008奧運會等實例,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總而言之,提高初中思想品課堂有效性,能夠有效提高其教學質量,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課堂導入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已經被廣泛應用到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但就目前來說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還存在一些問題。故深入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現狀是非常必要的,針對課堂導入現狀分析提出有效應對策略更是重要的。
[1]張宏.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方式初探[J].學周刊,2016,(32):138-139.
[2]許偉清.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導入藝術[J].教育教學論壇,2013,(1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