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蓉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習興趣
鄒 蓉
綿陽市實驗中學 四川綿陽 62100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倘若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初中語文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特點,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語文教學效率和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均大為有利。本文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體會,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論述。
初中;語文;教學;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啟迪其智力潛能并使之處于最佳活躍狀態。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興趣的激發和鞏固,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極為重要。以下是本人實踐中的一點體會: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新穎、巧妙的導語,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門見山、展示圖片、引用名言、講述歷史故事、設置情境等等,都不失為好的導入新課方法。當然,運用以上方法導入新課時要遵循自然、清新、靈活的原則,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
我以前在講《狼》這課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給他們描摹了這樣的一種場面:“暮色加濃,你一個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風聲颯颯,樹葉也隨著顫動,一股涼氣涌上心頭,你不由得加快了腳步。突然,你發現前方綠光忽隱忽現,伴著一聲野獸的嗷叫,你意識到了這是狼的叫聲。你不想往前走了,當你還處于猶豫之時,那只狼已經出現在你的面前。”說到這時,有人發出了尖叫聲。于是我讓他們睜開眼睛,問他們該怎么辦。然后我順勢引入了課文:“有個屠戶也在毫無準備之時遇見了狼,而且是兩只狼,他選擇了哪種方式呢?”這樣激起了同學們的好奇心,他們很快地走進了課本。導入能緊扣課文內容,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新課。
現行語文教材,其內容真可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有。課文中的許多事物對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候若光靠教師講解,學生是不易理解、不易閱讀的,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就可化難為易。例如教學毛澤東的詞《憶秦娥.婁山關》,要求學生深刻體會詞中紅軍戰士不畏艱險,敢于奪取勝利的革命英雄形象,這對于一個不熟悉婁山關地形,不了解紅軍長征,特別是長征初期危急形勢的學生來說十分困難的,這時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婁山關實景,介紹歷史背景,創設情景讓學生有了真切感受,也使學生的興趣得以激發,這樣學生就能容易地完成學習任務。
又例如《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上課教師根據學生一般都沒有仔細觀察過、沒有真正見過天上的云這一實際,課上注重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精心創設教學情景。先通過動畫演示課文中描寫的幾種不同形、色的云,用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和作者觀察的仔細、描繪的細膩。后來又出示大量的云圖片,讓學生欣賞、觀察,然后再提出云和天氣關系的問題,學生自然踴躍發言思考。這堂課,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而且學習效果是傳統的閱讀課所望塵莫及的。
比較法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好的比較能使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得以維持,使學生擴大視野,開闊思路,從而達到豐富課堂內容的目的。例如,初中語文第三冊選了余光中和席慕容兩個詩人的《鄉愁》閱讀理解時,要抓住余光中的《鄉愁》借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而席慕容的《鄉愁》則用新奇的比喻,顯示詩人超凡的想象力和纏綿的情思。為了便于比較,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體會兩首詩的藝術特點。另外,不妨讓學生也以《鄉愁》為題寫一首詩,不管學生寫得好壞,都有助于維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且能使學生加深對詩的理解,豈不一舉多得?
隨著科學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逐漸走入課堂,錄音、錄像、幻燈片以及多媒體等現代電化教學手段能打破時空限制,展現宏大與細微,“觀古今于一瞬,撫四海于須臾”,讓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來,動起來。有利于引起審美愉悅,增強學習興趣。
課堂是師生心靈溝通交流的舞臺,之所以稱之為舞臺,那是因為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是民主的、平等的、輕松的、愉悅的。大膽采用學生自由自主發言的形式,讓學生唱主角,是我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的又一重要方法。學生不用舉手,起立即可發表見解。“我認為……”“我補充一點……”“我不這樣認為……”“我贊同她的觀點……”等等,他們暢所欲言,思維的火花在碰撞中綻放出絢爛的花朵,且學生的興趣空前高漲,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增強,真正體現出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
興趣創造了歡樂的課堂,興趣創造語文教學光明的前景,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言素養在盎然的情趣中不斷培養和提高,我想,我將努力在這方面多做嘗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造更佳的氛圍。
[1]鄭軍.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未來英才,2015(1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