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惠儒
消防新聞報道是突發性危機事件報道,在火災救援的現場拍攝和采訪中會遇到突發性、強破壞力的突發事件,危害消防官員與采訪專員的生命安全。如何在第一時間將現場的緊急救援情況和受災現狀還原到電視熒屏,對于消防通訊報道員是個嚴峻的考驗。欲要最大限度還原火災救援現場,給觀眾以“沉浸式”的觀感和視覺沖擊的警示,要做足火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在消防第一時間趕赴救援現場,深入災區戰場正面描寫,抓住救援細節,并通過側面報道體現消防戰士的高大形象。
消防通訊報道員的建立為消防新聞報道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消防救援方面,消防通訊報道員與其他救援戰士同樣專業,但新聞素養不過硬,新聞敏感性不強,現場攝錄第一手素材采集存在瑕疵,影響了珍貴新聞素材的獲取。這一問題在地方消防部門尤為突出。而一般的新聞記者不具備專業的火災救援知識儲備和經驗,對于災情的蔓延缺乏科學的預判,這就影響到對消防救援新聞的攝錄。因此,做好或在采訪的準備工作刻不容緩。只有掌握火災發生和救援的一般性規律,對突發火災的等級、損失、發生區域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臨危不亂,在極短的準備時間內擬訂采訪的角度、立意,把握新聞報道進程,避免與其他媒體報道相沖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消防新聞報道容不得一絲的主觀想象,全靠真實的鏡頭說話。消防新聞的采訪和報道,只有深入救援第一現場,與消防戰士共進退,才能將火光沖天的炙熱感和救援的緊迫感還原到鏡頭里去。在突發性新聞事件中,不論是火災、爆炸還是搶險,新聞記者一定要深入災害發生現場,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來感受救援現場的溫度、氣味、觸感、聲響,把鏡頭所不能還原的其他感官用解說詞詳盡還原,增強新聞報道的現場感。比如2016年12月1日首都機場一架飛機起飛后失火的消防報道,由于缺乏參照物,記者在距離火災現場的最近的安全距離內描述了飛機起火的面積,并口頭講述了空氣中彌漫的味道和攝像機不能清晰還原的聲響。
面對突發的救援事件,第一時間趕赴消防現場是新聞記者的天職,但跟隨消防武警深入戰場要面臨與搶險一線的戰士同樣的危險考驗。電視熒幕上震撼的視覺畫面往往伴隨著未知的危險因素。比如8·12天津爆炸事件,搶險消防戰士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后,不久就發生了二次爆炸,消防武警和隨行通訊報道員傷亡慘重,所以深入消防戰場一線會將新聞記者推向危險境地,要在消防搶險的艱難困苦中快速抉擇,并全身而退。
消防新聞一方面要詳實報道救援現場情況,另一方面要展示忠誠敬業、英勇無畏的消防戰士,而消防戰士令人動容的現場畫面無疑要通過大量的細節來展現,可以說抓住了細節,就是抓住了真實的靈魂。細節的抓取首先是消防官兵連續的救援動作,從驅車趕往、火情勘察、拔去保險銷到噴射明火等細節動作,展示了消防戰士嫻熟的技巧,也是顯示身份的符號。其次是對消防裝備和服飾的細節抓取。消防戰士依據不同的險情,配備不同的消防裝備和服裝,消防服有重型、輕型、戰斗型等多種類型,不同消防服配備的戰士肩負不同的搶險任務,通過對這些細節的展示可以側面了解火災的情況,并普及消防常識。最后,從人物的神態變化體現細節。消防武警在火情面前堅毅的神情是責任也是擔當,而沖進火海后身后戰友的表情是對戰友的牽掛,也是對受災群眾的擔憂。
新聞報道也要會“講故事”,運用一些敘事手段,“下筆不直言其事”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對于消防救援現場報道,除了正面采訪之外,還要善于在救援現場和救援之后抓取側面信息,來烘托和暗示消防戰士的勇敢堅定。例如,在現場的外圍,全勤指揮員的沉著運作,當地黨委、政府領導的配合調度,失散親人的焦慮,群眾對消防戰士的擔憂以及志愿者的忙碌服務等,我們都往往能夠從這樣的氛圍中捕捉到許多火場里的信息,這是新聞現場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補充,忽略不得。襯托法也有正襯與反襯之分。消防現場新聞報道中,若是在正面情景展示的同時,將“外圍”人員的恐懼、擔憂、責難等“負能量”的信息及波及的破壞性現象,通過人物對話與行為等方式,人為地造成現場內外的反差,無疑將產生不一樣的呈現效果。
最后,消防部門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在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迅速報道事件發生、發展的情況,以此來抑制謠言傳播,維護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并且在重大突發性事件的宣傳報道中,積極引導群眾對深層次問題進行理性思考,使他們認識到重大突發性事件的成因及預防方法,從事故中吸取教訓。
[1]呂思雨.消防新聞報道的采訪及寫作[J].新聞傳播,2017(02).
[2]范建紅.新媒體環境下消防新聞報道資源開發芻議[J].新媒體研究,2016(05).
[3]陸超.淺析電視消防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J].中國報業,2013(02).
[4]陸超.消防突發性應急救援事件新聞報道的思考[J].中國報業,2015(06).
[5]唐鵬.淺析消防救援類新聞采訪及報道[J].新聞傳播,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