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寧
隨著網絡和移動電話等新媒體依賴的技術媒介的不斷普及,傳統媒體,包括傳統報紙,開始逐漸與新媒體融合。鑒于這種情況,如果傳統報業希望在競爭中不會落荒而逃,在新媒體的夾擊中獲得生存的空間,就必須創新自身的發展模式,尤其是信息傳播模式和編輯方式,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通俗的角度看,傳統報業的競爭能力最終還是在自身的產品發展情況,新聞產品自誕生就具有時代屬性,只有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產品才能夠獲得人們的歡迎,從而幫助出版者獲得新聞行業內競爭的優勢和生存空間問題。因此,在數字信息時代,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發展,傳統報業如何找到適合其生存和發展的路徑,將對行業內的競爭活動實踐有所幫助。
已經獲得普遍認同的是,隨著互聯網及其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移動電話和網絡等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已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助力,同時的,傳統報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主要原因就是數字電算化的影響。根據數據調查,在1964年,約80%的美國訂閱了報紙,而今天占到的比例不到50%,其中年輕人僅僅占到了20%以上。在同樣的情況下,中國的報紙訂閱數量的下滑趨勢十分陡峭且明顯,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電子界面的新興電子媒介來進行每日的新聞信息閱讀,因為這些媒介的便利,傳統的紙質閱讀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最為典型的征兆出現在2012年,具體的表現就是報紙銷售暴跌,行業內經營慘淡的消息時有傳出,甚至德國最古老的報社也提交了破產申請。這一切都表明新媒體讓傳統報業的發展環境出現了根本性的變革。另一方面,隨著新媒體的影響,傳統報業正逐漸走向媒介整合的道路,但這也是因為傳統報業總是可以依靠其他方式來改變其在網絡媒體時代面臨的困境,才得以繼續發展。根據我國的數據統計顯示,傳統報業在經濟市場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其競爭力逐漸減弱,到2016年底,中國傳統報業廣告收入下降了8%,甚至更發達的地區在東北部分報紙的銷售額陡然下降。這些零零總總的情況現都說明了顯示我國的傳統報業的衰落期已經來臨,這種衰落是在新媒體的競爭下的逐漸顯現出的式微情況,意味著發展是困難的,傳統報業的發展之路不僅僅在我國,而是在全球媒體結構中都被中斷,因此急需探尋適合發展傳統報業生存空間的正確發展路徑。
在新的媒體競爭戰略格局情況下,對傳統報業來說,改變發展思維方式是必經之路,工作重點不僅局限于報紙新聞的原創性,而且還要實現傳統報業在媒介整合中的地位和發展,從而建立起對媒體整合的發展趨勢的很好的了解,并建立了具有個性和特色的報紙。吸引更多的讀者閱讀。此外,傳統報業的版面內容受限的問題也應當進行解決,報道內容不應局限于傳統的經濟、體育、人們的生活等,因此,出版報紙時,應注意其內容的選擇,這一基礎必須是一個不斷創新,增加了報紙的內容特色,豐富了內容,進一步,讀者有了獨立的個人,自我的主觀性在選擇的信息媒體,因此,傳統報紙的意識,甚至根據另一年齡段,你應該明確自己吸引讀者群體,另一類領導群體,承載報紙的內容設計,更好地滿足讀者的信息和需求。
在媒體整合的新形勢下,有必要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新聞發現和新聞編輯后的傳播工作,傳統報業應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一方面,網絡傳播具有時效性和效率,傳統報業受到新媒體發展影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對于網絡的利用程度。而傳統報刊與新媒體的融合不能依靠傳統的傳播報紙新聞的途徑,而是應當以新媒體的互聯網信息平臺的使用為主,對發布新聞報道的速度進行全面提升,突破傳統紙媒在這一方面的天花板。另一方面,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新聞也更容易傳播,信息價值也很高,因此,傳統報業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來準備新聞,依靠互聯網而不是紙制渠道開展報紙新聞報道。
除了新聞傳播速度上的優勢,新媒體的新聞內容也是豐富多彩,但同時帶來的缺點就是不善于屏蔽傳播不良信息。因此,在傳統報紙與新媒體的融合的過程中,還必須保持自己的良好傳統,以真實客觀的態度報道新聞,憑借新聞價值在媒體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而不能僅僅為了迎合讀者的喜好,發布虛假新聞報道。與新媒體之間進行整合,更重要的是,尋找適合彼此雙方發展以及自身生存和科學發展的道路,也是傳統報業在探索發展道路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傳統報紙要堅持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形成傳統的報紙自我發展,不斷創新的報刊出版新特點。
在媒體整合的背景下,在促進傳統報業的發展的道路上,需要重新審視傳統報紙的發展和新媒體的發展態勢、以免傳統報業被埋沒在歷史中,克服一些限制性的因素、始終加強與網絡的聯系,利用數字技術,使用技術來幫助度過當前困境,這是傳統報業生存和變革的重要途徑,也是幫助形成獨具特色的報業的過程中,一直需要保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1]丁柏銓,陳相雨.創新、融合、交匯——淺析新華報業踐行總書記講話精神的融媒實踐[J].傳媒觀察,2016(12):5-7.
[2]景宏.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新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6.
[3]吳昊天.以媒體融合發展模式探索傳媒產業新型發展之路[D].西南財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