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奉乾
在新的歷史時期,新聞媒體開展“走轉改”活動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新聞戰線迫切需要增強采編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迫切需要提升新聞隊伍的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西部商報逐步探索出了接地氣的新聞采編、報道模式。
(一)堅持“走轉改”常態化,深化“走轉改”的內涵。多年來,西部商報記者圍繞“群眾關心什么”,深入基層一線,將鏡頭對準了基層工人、農民、教師、民警、醫生……真實記錄他們的生活、工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報道接地氣有特色。對于新聞記者而言,只有貼近生活,只有深入百姓,才能真正為讀者奉獻新聞佳作。2013年12月3日晚,甘肅省張掖市的一位25歲青年因病去世,這一天,他捐獻器官,他的大愛之舉使3名危重患者重獲生命的希望,讓2名患者重見光明。那天晚上,西部商報記者在醫院堅守一夜,含淚記錄、見證了人間大愛的力量。通訊《這個冬日他的愛溫暖了金城》不僅感動了很多人,而且還榮獲了2013年度甘肅新聞獎一等獎。
(二)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打造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專題專欄。西部商報先后推出了《平凡的感動》、《走基層,聽民聲》、《你點題,我行動》、《出彩甘肅人》、《砥礪奮進的五年》等專題和欄目,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廠礦企業,社區農村、建設工地,從基層抓“活魚”,發現身邊的凡人善舉,發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甘肅省最東端的正寧縣三嘉鄉關川村響臺組,現年54歲的關長俊童年因病致殘,雙腿癱瘓,只能爬行。但他自強不息,用膝蓋和雙手“丈量”生命的寬度,身殘志堅搞養殖,用堅強點亮人生的希望。西部商報記者采寫的通訊《關長俊:用膝蓋和雙手點亮人生》,成為《出彩甘肅人》欄目中的鮮活篇目。
(三)創新報道方式,多元化平臺推動“走轉改”活動立體發展。2012年五一勞動節期間,西部商報推出了“五一勞動節特別報道·記者體驗系列報道”。報社多路記者下基層、奔一線,親身體驗城市綠化工人、環衛工人、建筑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此舉一改過去的采編老套路,作品圖文并茂,字里行間飽含真實情感,不僅受到讀者稱贊,而且還增進了市民對城市建設者們的關注和了解。該系列報道被評為甘肅省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優秀新聞作品。近年來,西部商報新聞網、西部商報新媒體客戶端等新媒體與報紙有機結合,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立體報道了《蘭州國際馬拉賽》、《敦煌文博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深受讀者認可。
總體來看,通過開展“走轉改”活動,新聞單位在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打造精品力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網絡新媒體從業人員素養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首先,新聞記者明白了好新聞是跑出來的,深切認識到基層一線才是出新聞佳作的“源頭活水”。其次,通過“走轉改”,新聞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意識得到了提升。第三,“走轉改”活動讓新聞采編人員接觸到了“地氣”,提升了“文氣”,增強了在百姓心目中的“人氣”。尤其是很多網絡新媒體的從業人員,在“走轉改”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實踐提升了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
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新聞單位“走轉改”活動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根源是對“走轉改”活動的認識不夠深。有的媒體認為,自己本身就是基層新聞單位,再提“走基層”沒有實際意義;有的采編人員作風漂浮,采訪不去現場,用電話和電子郵件采訪。這些問題,需要引起新聞單位的重視。以下兩點尤為突出:網絡新媒體的“走轉改”需進一步強化,其從業人員不到一線采訪,只會從網上復制、粘貼,他們用轉載紙媒新聞作品的方式來“走轉改”;“走轉改”報道的質量不高,報道方式較為簡單,報道手段單一,缺乏精神內涵,難以觸動受眾心靈。
隨著“讀題時代”和“讀圖時代”的到來,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我認為“走轉改”永不過時,而且還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常態化實踐。下一步,各新聞單位,尤其是傳統紙媒,要穩定隊伍,積極引導新聞工作者主動、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真正使“走轉改”活動成為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追求;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階段,新聞單位一定要創新報道模式,擴大新聞報道的領域和范圍,在新聞報道中做到內容豐富,主題突出,故事感人;“走轉改”活動中,要注重提升報道質量,發揮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各自優勢,將新媒體報道的快捷、精煉與傳統媒體的深度、調查有效結合起來;“走轉改”活動中,新聞單位必須面向群眾,聽取群眾的意見和評價,及時調整和改進工作思路,將“走轉改”活動不斷推向深入;事業要推進,人才是關鍵。新為單位要與有關部門積極溝通協調,開展一線采編人員的業務培訓、研討會,邀請新聞界的業務標兵、專家講課,相互交流心得,分享體會,從而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
[1]尹長東.都市類媒體記者怎樣“走轉改”[J].新聞窗,2012(5).
[2]陳力丹,閻伊默.新聞從業者應具備的職業素養[J].新聞前哨,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