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桑次仁
陸定一先生曾經說過:“所謂新聞,就是對發生的事實進行報道。”由此可見,新聞報道一定要尊重客觀事實,要了解事實,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深入現場進行采訪,從而搜集關于新聞事件的相關素材,通過對素材的分析以及利用合理的語言進行組織,為廣大群眾呈現最新的新聞報道。由此可見,是先有事實,后有新聞,而產生的新聞的整個過程可以被認定為是一種社會性實踐活動,為了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必須要高度重視新聞采訪與寫作兩個環節。
新聞采訪第一要求是真實與客觀,能夠充分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情況以及關鍵的社會案例特點,對涉及事件的當事人、有專業看法的理論學者與權威專家等等進行深入的采訪,從而全面掌握重要的新聞的素材以及相關信息。在歷史上,許許多多的新聞記者都非常重視新聞采訪。著名記者邵飄萍認為,報紙有三項業務:新聞采訪、編輯和經營,而以新聞采訪最為重要。因為新聞是構成一張報紙的最重要原料,而新聞的來源就是新聞采訪。因而這名記者也非常重視新聞采訪,在采訪中肯下功夫,據報道他是:“每遇內政外交大事,感覺最早,而采訪必工”。新聞采訪過程相對比較繁雜,倘若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無法獲得大量的數據與信息,那么必然會影響到后續寫作。因此,新聞采訪還要注重在有限的時間之內進行有效的采訪,進而抓住更多關鍵性信息,并且通過反復核實之后,確保在采訪過程中所獲得數據、信息的真實性,最大限度保證采訪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
通過新聞全方位的采訪與了解之后便是新聞寫作,針對采訪素材中的關鍵案例與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發布更加全面、客觀、嚴謹、細致的新聞。比如,涉及到經濟類新聞報道時,則要根據經濟市場信息的特點,通過詳細的記錄與分析,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對經濟市場的整體走向進行分析,為廣大群眾提供準確的市場分析報道。新聞寫作過程中,要對新聞采訪的相關信息、數據等等進行羅列整合,比如有些特殊事件,還需要對相關人物、專家以及其他相關新聞事件進行整體分析,通過與他們的談話將新聞事件進行延伸,通過多方位的討論進一步提取新聞的價值。新聞不僅要對當前社會發展、市場動態、政治文化等等方面進行客觀準確的報道,還要對未來的發展形勢進行適當的分析,通過新聞的權威性,引導受眾群體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技術寫作在新聞寫作中比較常用,例如,經濟類型的新聞,則需要對當前一些經濟重點案例進行分析,傳遞富有價值的經濟信息。因此,要求新聞編輯者自身必須擁有較高的專業寫作能力,尤其是對技術寫作的應用,才能確保新聞價值,為社會提供更多具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新聞倘若沒有采訪,其新聞寫作就無從談起。一篇優秀的新聞報道是能夠將最近發生的社會新鮮事態及時反映出來,這樣就要求新聞記者本身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敏銳的發現新聞事實,及時進行新聞采訪。新聞記者想要寫出一篇優秀的新聞稿件,必須要親臨現場,并且深入到事件本身,以有效的詢問方式,挖掘事件的事實真相。例如,關于每一年的春運報道,中央電視臺的記者為了能夠為社會群眾呈現最為真實的春運信息,在報道之前就會深入到北京、上海、深圳等等大城市的汽車站、火車站、飛機場等等區域進行信息搜集,只有自身切實感受到春運現場的氛圍,才能理解到每一個期盼回家團圓旅客的心情。通過每一名記者一線采訪、調查與體驗,一幕幕繁忙的春運景象以各種報道方式出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讓全天下的人們都能夠感受到春運的繁忙,也能夠體會到票再難買,回家路途再遙遠,都阻擋不了人們回家的那份熱情。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新聞記者放棄自己與家人團聚的時間深入到新聞前線,廣大社會群眾也無法真正感受到春運的震撼力。由此可見,新聞采訪必須通過最為迅速的手段,搜集到最為重要的素材、信息、數據。在面對采訪對象時,每一個問題都要有代表性,要一擊即中的新聞要點,同時還要擁有談話的資本升華對話的含義,進而全面把握新聞采訪的節奏與走向。
新聞采訪對新聞寫作起著不可替代的主導的作用,然而有一定深度的新聞采訪最終還是將被融入到新聞寫作之中,因此,新聞寫作就是新聞采訪的歸屬與結果。身為一名新聞記者,倘若只重視新聞采訪而不重視寫作,雖然可能會有一些比較有熱度、深度的采訪素材,但是這樣的采訪稿并不能真正吸引廣大群眾,尤其是在融媒體時代,廣大群眾對新聞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半桶水的新聞報道很容易出現“功虧一簣”的情況。因此,優秀的記者要隨著新聞采訪不斷深入、不斷變化、不斷延伸,及時構思出與新聞采訪對應的寫作問題。比如,新聞采訪的材料是否已經完全挖掘?通過采訪所獲得材料內容,利用哪一種新聞題材進行表達更為恰當?等等問題。因此,新聞寫作就是新聞采訪的結果與歸屬,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倘若采訪的深度或者廣度不夠,到了寫作環節就會出現事實模糊、細節脫離的情況,最終新聞稿則成為抽象的稿件,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倘若新聞寫作能力不高,就難以將有深度的采訪轉化成為一篇高質量的新聞稿,而且之前所有的工作都將付之東流。身為一名新聞記者要有熟練的寫作技巧,有助于指導采訪活動的開展。比如,在采訪熱點事件時,對其導語有著明確的要求,因此在采訪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相關方面的素材搜集與概括,準確提煉事件的主題,這樣便能夠在稿件中最大限度用事實說話,最終形成一篇耐人尋味的新聞稿件。
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兩個問題便是“想當然”與“假大空”。之所以會出現這兩個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新聞采訪還不夠充分。經過筆者的調查,一部分記者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沒有具備特別清晰的思路,對采訪中所涉及的主要因素不夠清楚,例如,很多新聞稿件中關于事件的發生的基本原因、基本觀點并沒有闡釋清楚,只是在表面上介紹了某個事件、熱點。倘若在新聞采訪中沒有將這些基本點詢問清楚,那么后期就會出現“想當然”的設想,純屬主觀性的臆測,不具客觀性的新聞就是不真實的新聞,這也是當前容易產生假新聞的主要原因。例如,關于政治類的新聞事件,盡是“政府引導”、“政策引導”、“加強認識”等等“官話”,即便有些政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由于用詞過于“高大上”,反而與百姓的生活拉遠了距離,主要表現就是語言過于“假大空”,沒有涉及到采訪的實質性內容,完全沒有說服力。
基于我國國情以及新媒體時代的影響,新聞的重要作用在于對輿論的正確引導。這就要求廣大新聞記者在采訪以及成稿之前科學合理的選擇新聞視角,對新聞事件的主旨進行清晰地歸納,以宣揚正能量,引領社會風氣,這才是一名優秀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新聞采訪與新聞寫作的整個過程也并不是為了宣揚正能量而蓄意造假,始終堅持在事件本身的基礎之上加以宣傳,明確事件主旨,進而實現正確引導。有規劃、有目的、有內涵的對新聞采訪進行規劃,與為了吸引廣大群眾眼球,滿足個人私利而蓄意造假的行為在本質上有著明顯的區別,需要在新聞采訪與寫作結合的過程中特別注意。
新聞采訪與寫作是新聞報道兩個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兩者之間雖然有著各自的任務與使命,但是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堅持新聞采訪的實時性、真實性、公正性,在新聞寫作上要堅持嚴謹性、時效性,最大限度保障新聞事件的內容真實可靠,在深入采訪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新聞能夠對社會輿論進行更好的引導,真正發揮凈化社會風氣的作用。
[1]李蕓,白露.如何實現新聞采訪與寫作的有機結合[J].新聞傳播,2017(04):33+35.
[2]李丁寧.經濟新聞采訪與寫作初探[J].中國報業,2017(10):56-57.
[3]唐穎.媒體融合下的新聞采訪與寫作[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6):238+273.
[4]聶慧萍.新聞采訪與新聞寫作的關系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