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睿
隨著媒介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新聞從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高校新聞專業學生而言,具備基本的采編技能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及該行業發展的需要。從中國目前媒介的發展情況來看,具備相當水平的媒介素養水平,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對于高校新聞專業學生來講,這不僅是專業本身對于學生的要求,也是行業發展對于當代大學生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新聞專業教育中,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到本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就顯得尤為必要。
20世紀30年代,英國人率先提出了媒介素養這樣一概念,但是直至20世紀90年代后期,這一概念才被引入中國。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國內對于媒介素養這個概念依然沒有統一的界定。因此,綜合而言,媒介素養,是指公眾面對各種媒體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體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具體包括對媒體信息選擇、理解、評價、質疑、創作和批評的能力。[1]
媒介素養教育亦稱為媒介素質教育,最初是由英國學者提出來的。1933英國學者F.R.Leavis和Thompson合作出版了《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該書認為新興的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在商業動機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銷一種“低水平的滿足”。這種低水平的滿足將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各種負面的影響,因此他們在書中首次就學校引入媒介素質教育的問題作了專門的闡述,并提出了系統的教學建議。[2]在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起步較晚,公眾對于媒介素養的認識水平還較低,因此在國內媒介素養教育開展情況較好的是在大學階段。
《媒介批評》作為新聞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一般在新聞專業較高年級的學生中開設。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它要求學生有一定新聞學和傳播學知識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開展對媒介的分析和解讀。該課程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媒介、媒介行為、媒介內容以及媒介從業者等與媒介相關因子的分析判斷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批評意識。而這種批評意識作為媒介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已經得到了眾多學界和業界人士的認可。
《媒介批評》課程與媒介素養教育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這種聯系至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兩者都是有關媒介與人的關系研究;二、兩者都是關于人的素養的培養。媒介素養教育與媒介批評,他們之間存在共同的研究載體——媒介,因此這兩種素養之間雖有差異,但是交叉點卻十分的明顯。
《媒介批評》從內容上來看,主要在于培養學生認識媒介、媒介作品、媒介行為以及利用媒介的能力。其側重點在于分析與評判。從這一點上來說,這也正是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
在媒介素養教育中,培養學生對于媒介的認識、評價和批評能力是其主要目標,而這一點與該課程也是不謀而合,因此兩者無論是從培養的目的還是教學的內容上來看,都具有較高的融合性。
《媒介批評》作為新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根據課程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安排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該課程的學習主要采用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理論學習占據總課時的大多數,實踐尤為不足。而媒介素養教育,想要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習者親身參與媒介活動的過程是最理想的教學模式,而傳播媒介的發展以及信息產品的豐富,為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了保障。因此可以看出,兩者在教學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的。在內容一致的情況下,這種差異性卻可以互為補充,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媒介素養教育的本質在于教會受眾解碼的方法,即通過系統化、專業化的分析,擺脫媒介信息表象的影響,實現對傳播者意圖的清晰認識。[3]分析傳播者的行為,也是《媒介批評》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媒介批評實踐活動的目的之一。因此兩者從教育的目的上來看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通過整篇文章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媒介批評》課程的開設對于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為他們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搭建了一個較為理想的理論教學平臺,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范圍;同時媒介素養教育又豐富了《媒介批評》課程的內容;兩者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式上具有互補性,是一種較為理想的互助教學模式。
[1]張志安.解讀“媒介素養教育”[J].傳媒觀察,2005(4):23-24.
[2]張志安,沈國麟.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
[3]吳艷.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與意義[J].新校園,2016(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