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伏潤之
新聞,猶如精神食物鏈中的快餐,以滿足社會大眾閱讀感知世界,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把握社會跳動的脈搏。
雖然是快餐,也要講究個色香味美,更要讓受眾喜聞樂見,關鍵就在于新聞價值的大小高低。
所謂新聞價值,就是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一般來說,新鮮的、真實的、生動的、大眾廣泛關注的、能夠迅速傳播的事實新聞價值就高,這里包含了新聞的時效性真實性和關聯性等諸多元素。新聞作品的價值越高,受眾廣泛認知的程度就越高,傳播的效果就越好,既能博得受眾的青睞,又能提升作者的新聞素養。
甘肅日報5月25日三版,記者齊興福的通訊—《烏江大米“拯救”記》,事實新穎,視角獨特,敘述生動,故事曲折,新聞價值的內涵倍增。
盛名于唐而瀕臨滅絕的烏江貢米“黑芒稻”和“白芒稻”,在千畝稻田中偏安于0.4畝之中!在時空的穿越和數量的反差基礎之上,記者講述了一個生動曲折而趣味橫生的故事。
為何盛名于唐,因為“煮成米飯一粒一粒互不粘連,熬一頓稀飯,滿屋子都是米香味”,極品自然成為貢品;為何瀕臨滅絕,“畝產只有200公斤左右”,產量低下遭人拋棄;為何要拯救,繁衍千百年的優良品種,中華老字號,物種學價值高,開發利用價值高。這三個節點穿越了時空,通過科普知識的通俗化介紹,讓人感受拯救的確意義非凡。
細節的真實催生了新聞的生動。苦苦尋覓三年,這才找到了“白芒稻”2000粒,而“黑芒稻”僅有28粒,珍貴的物種的發現讓專家“激動不已”,“小心翼翼”自在情理之中。28粒種子分為兩份,一份科技人員隨身攜帶,一份快遞投送,確保海南繁育成功。文中有不少細節,既有扣人心弦的描繪,又有農業科普知識的浸潤。
這是一篇經濟新聞當中活力四射的妙文,是一個個小故事串連大主題的上乘佳作。
甘肅日報5月27日一版,《公開 公平 公正—2016年選調生考試閱卷現場見聞》一文,時效性、生動性、現場感達到了完美統一,因而新聞價值頗高。
先看時效性:5月25日,下午3時,記者隨同“兩代表一委員”參觀了嚴密封閉的現場,體驗了整個閱卷流程,27日便見諸報端,亦算快字當頭。此類稿件,采編如果緊密配合,能在第一時間見報更好。
再說生動性:進入現場須安檢,還要查證件,不能帶電子產品,不能與閱卷人交談,將一種肅靜描述得淋漓盡致。剛一進門,就聽見敲擊鍵盤的聲音,給人一種靜中有動的效果。試想,如果死寂一片就了無生氣,如果高聲喧嘩就失去了特定的真實。
至于現場感,具體的時間節點,嚴謹的查證環節,高懸的監控,無言的觀察,鍵盤的聲響,無不讓人身臨其境。
事實上,這是一則難以寫活的新聞,因為受限因素很多,靜大于動。但是,記者觀察仔細,構思精巧,布局嚴謹,靜中求動,深度開掘出了呼之欲出的新聞價值——公開、公平、公正。
甘肅日報5月20日四版,記者李滿福的通訊—《“送”文化 也“種”文化》,用通俗化的群眾語言,熱烈喜慶的現場氣氛,加上文化扶貧培訓項目的實施,完成了送文化的歡樂,達到了種文化的目的。題文相扣,意境遞進,布局合理。值得評點的是細節描寫,諸如山道上停滿了各色車輛,提著小板凳而來的觀眾,特別傳神的是“裹著被子坐在農用車上樂呵呵的老太太”。
列舉數例,佐證新聞價值的精髓在于深度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切入點的不同則讓呈現給讀者的新聞與眾不同。2015年初,本人收到一份甘肅省減負辦的工作總結,按照以往的思路,將這份文件中的數字提煉提煉,再將相關部門的工作成績羅列一二也可以成稿。但在仔細閱讀文件時有一個小細節引起人的注意:在減負辦的相關調查中,中介服務費占據涉企收費的“大頭”。按理說,亂收費、亂罰款等侵害企業利益的行為近年幾近杜絕,為何涉企服務費用還高居不下?帶著疑問,本人在2015年初走訪甘肅省內十余家企業,和企業家座談、和相關中介機構了解后得知,亂收費、亂罰款等行為雖被禁止,但不少手握審批權的行政機關 “指定”企業去相關中介購買服務。問題尚未結束,對比一些服務價格和市場價格后發現,“指定”服務的價格遠遠高于市場價格。經過長達1個月的細致調查取證后,刊發稿件《“三亂”取消 企業負擔為啥還這么重?》,該稿件后被評為甘肅省2015年度新聞獎一等獎。 如果按照材料草草編輯了事,則將“丟失”一篇難得的調查性稿件。事實上,就在稿件刊發不久,全國“兩會”上的熱詞就是不能讓“紅頂中介”成為蠶食改革成果的攔路虎。
不可否認,確實有一些粗制濫造的“亞新聞”存在報端,如同“僵尸企業”一般令人望而生畏。所謂僵尸企業,就是那些根本無望恢復生機而負債累累的企業,只能依賴貸款茍延于世。所謂亞新聞,除了新聞的外殼之外,要么是文件搬家一抄而來,要么是套話連篇了無生氣,要么是陳年爛谷毫無新意,最集中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文風僵化空洞無物。表現形式是:報新聞而缺乏事實,寫通訊而沒有細節,數字堆砌套話敷衍。比如,講基層干部強化管理,通篇都是掛在墻上的條條框框,不見人物,不聞獎罰,不報結果,苦澀干巴;講某地某些方面的變化,夸大其詞屢見不鮮,“第一”“最佳”“最大”“最好”之類的形容詞頻繁涌現,可惜的是少了對比少了真實,自然就少了公信。
因此,媒體要堅持“內容為王”就勢必要求記者在攫取新聞時一而再、再而三思考,反復萃取材料、新聞事件背后的價值,從而達到文字美、立意深、稿件活的目標。
[1]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二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