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清
摘要:闡述了大倉鎮小三家村彝族服飾保護現狀,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用的對策。
關鍵詞: 大倉鎮小三家村;彝族服飾;保護
小三家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倉鎮所屬的村級委員會。該村距鎮政府所在地16公里,轄區面積16.19平萬公里,以自然村寨為單位,有6個自然村,下設12個村民小組,2015年底,人口532戶,1553人,全部為彝族。本民族之間通行彝語,和其它民族交往使用漢語。當地居民世居于此,是一個純彝族聚居的山區村委會。
小三家擁有耕地1820畝,人均1.17畝,"屬北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境內山巒起伏,森林茂密,森林植被以云南松、華山松為主,還有泡核桃、水冬瓜、喬灌木等。境內有小三家河和自草地河,在下游匯聚為甸申河。山腰上村落棋布,耕地分布于半山坡上,小三家村是大倉鎮的貧困村,通過“千村推進、扶貧開發”村組己實現"三通"(即通公路、通電、通水)。通往外界唯一的一條公路(小三家公路)距關巍公路甸申段13公里,2015年已全部硬化為水泥路。
小三家村主要經濟來源有:玉米、烤煙、蓄牧業。由于地處山區,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脆弱,農村經濟單一,農民收總體不高。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55萬元,人均純收入4039元。
一、彝族服飾保護現狀
據小三家彝族老人講,彝族服飾是上輩傳下來的,具體的時間己無從考證,多來年服飾上并無太大變化。
目前小三家彝族婦女無論是休息還是勞作時都還穿著傳統的服飾,小三家彝族婦女服飾由以下部分組成:頭飾、大襟衣、領褂、腰帶、圍裙、綠色長褲、圓裹背、船形繡花鞋、胸飾等。頭飾對于小三家彝族婦女來說,尤為重要。頭飾的不同用以區分少女、己訂婚的姑娘,有孩子的少婦、老太婆的不同,一般少女頭戴雞冠帽,已婚婦女頭上包一塊黑包頭。大襟衣以綠底為主,上面配有金和紅等色,領口"上有四十個銀飾墜子,領褂為紅色鑲花邊;圍裙為黑底和藍底,上面繡有牡丹花、映山紅;腰帶為綠鍛繡花,兩端有紅色長穗;圓形裹背。是最為精美的,一般直徑為25厘米,下面有長為150厘米的兩根帶子,有的圓裹背是用羊毛氈做成的,現在一般用多層布納底做成,裹背上繡滿牡丹花、映山紅等,即可做裝飾,又可以起到保護腰桿的作用。彝族婦女的服飾以藍、紅、金等色為主,在買回基本布料以后,自己一針一線加以刺繡。每一幅都是精美的藝術品,己訂婚的姑娘巴結婚的婦女一般胸前還要掛上數串銀飾品。總的來說,彝族婦女的服飾精美絕倫,富麗堂皇。
小三家彝族傳統男子服飾一般為藍色對襟衣、多門扣,黑色長褲,羊披褂(年青人為白肚皮羊披,老年人為棉羊披,年青人一般在羊披上裝飾有鏡子,兩邊還各有九條白羊皮帶子,顯得十分飄逸),頭戴黑色瓜皮帽,腳穿直花鞋。目前,男子服飾已基本漢化,只有在踏歌時老年人才穿上一件羊披,以示尊重,但多數家庭還保留有傳統的服飾。
二、存在的問題
大倉鎮小三家村彝族服飾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1)地方法規滯后
巍山縣還沒有制定出《彝族服飾保護條例》。及相配套的規章制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以此來規范人們的形為,為依法保護彝族服飾提供依據,使彝族服飾保護和管理走上制度化。
(2)保護意識不強
一是宣傳不到位,部分群眾未養成愛惜本民族服飾的習慣,少數年表人為趕時尚,以穿現代服飾為美,二是現代服飾成本低,穿著方便,100—200元就可以買一套,而傳統服飾的成本價為3000元左右一套(服飾為純手工制作,且以刺繡為主,技術難度大,一個繡工1—2年僅能刺繡一套服飾)。一套新娘妝的成本價為10000元左右(包括銀飾品)。致使一些農戶為節約成本而穿現代服飾。
(3)保護資金嚴重不足
小三家村的彝族服飾,由于各級政府尚未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其高成本,致使穿彝族服飾的人越來越少。
三、保護對策
(1)加強宣傳,提高全村群眾保護彝族服飾的意識和責任
保護本民族服飾,就是保護一件珍貴古老的歷史文物,就是保護一座優良種源基因庫,也是保護一種人文自然景觀,保護祖先留給我們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小三家村的彝族服飾由于較好的突出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旅游觀光意義。保護好本民族服飾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任重道遠。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從娃娃抓起,使廣大群眾意識到本民族服飾是歷史的見證,是本民族的特色,是祖先留給后代的財富,穿本民族服飾要有一種民族自豪感。只有增強全民的保護意識,才能使彝族服飾得到真正有效的保護。因此大倉鎮政府應將小三家村的彝族服飾保護工作,作為當前精神文明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宣傳教育,創新宣傳手段,一要發放彝族服飾宣傳手冊、畫冊、傳單。二要利用廣播、電視等大力宣傳保護彝族服飾的重要性,使保護彝族服飾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2)制定村規民約,地方性法規,保護好彝族服飾
制定村規民約,利用社會輿論,積極引導廣大彝族群眾穿本民族服飾,拒絕現代服飾,讓本民族服飾代代相傳,做好本民族服飾的保護和傳承。
(3)廣開渠道,加大對彝族服飾保護資金的投入
彝族服飾保護不只是小三家群眾自己的事,保護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的經濟效益將造福于大倉人民,彝族服飾保護的投入,必須依靠全鎮力量,大倉鎮政府要認真履行職責籌資并投入專項保護經費,加大對彝族服飾保護工作的投入,設立小三家彝族服飾保護專項基金,接受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捐贈、饋贈等,推動小三家彝族服飾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
綜上所述,保護小三家彝族服飾,就是保護一段人文和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保護一座優良種源基因庫,保護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文化遺產和主要的風景旅游資源。保護小三家彝族服飾,必須通過提高全民保護意識,依靠村規民約、地方性法規,依靠人才傳承,通過全民參與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巍山年鑒》大倉部分(2015)
【2】巍山縣文體局 教育局 關于命名大倉鎮凹家村等四個村為巍山縣民族歌舞傳承示范點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