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悅穎+程金平+王鶴霖



摘要:本文借鑒國家級生態鄉村標準,生態文明環境建設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從生態文明村的內涵出發,根據生態文明村的環境建設標準和原則,構建適合大城市中的生態文明村的環境評估體系,闡明分析方法和指數評估標準,以上海市浦東新區A村生態文明村為應用案例,對選取的評估指標做量化處理,得到客觀的系統分析,最終得到生態文明村的環境現狀符合標準的相關結論。
關鍵詞:生態文明村;評估體系;應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draws lessons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ecological village standar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eco-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system suitabl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in big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ivilized village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ed villages, and clarifies the analytical methods and index evaluation criteria .Tak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 of A Village in Pudong New Area of Shanghai as the case,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selected evaluation index is done, and the objective system analysis is obtained. Finally, the conclusion is reach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 conforms to the standard.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 evalu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中,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對于我們而言已經屢見不鮮。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生態文明逐漸站上歷史的舞臺,并且著上了厚重的一筆。在2016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建設和諧宜居城市的方向,并且對生態環境的改善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健康的生態環境,是國民的生存之本,也是社會發展進步之本。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上海的農村也面臨著發展的困境,如何保持人、社會、生態之間的平衡。在不過度消費生態的基礎上保證滿足人的需求,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又不影響社會的發展進程。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孕育而生。
一、生態文明村環境評估體系指標的選定和構建
生態文明也可以叫做“綠色文明”,生態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維護自然的生態平衡。生態文明的宗旨是讓人、自然和社會和諧共存、共生、共發展,逐漸走上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形成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
生態文明,是建設經濟、資源、環境、社會與人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生態文明村是一個有利于人、自然和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共同體。是建設環境友好型新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落實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發展途徑。生態文明村的的宜居水平高于一般的普通村莊,更適合人居住和生活。
作為被選定的生態文明村的環境評估指標,應當是可選取的,可量化的,可比較的。指標反應該區域的生態水平,可以進行同一區域的縱向比較,也可對不同區域進行橫向比較。指標選取具有獨立性,不受其他指標的影響。
本研究選取的評價指標,以《國家級生態鄉鎮申報及管理規定(試行)》環發[2010]75號為參考,根據浦東新區A村的經濟發展特性及自身情況,選取以下指標作為生態文明村的評估,詳見表1。
二、生態文明村環境評估體系指標的評估方法
2.1地表水環境質量評估方法
本研究對于地表水環境質量的評估采用綜合污染指數評價法。研究地區為上海浦東新區A村,該地區水系屬于Ⅳ類水功能區劃。在計算水質綜合污染指數時,選擇該村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如五日生化需氧量、揮發酚、氨氮和總磷等。不同類型的水體相對應的綜合指數和水質狀況如下表2:
2.2聲環境質量評估方法
本研究根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中的相關規定,選取了廠界噪音作為評估指標。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工廠,屬于三類聲環境功能區,根據《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排放限值如表3。本研究采取評分模式法,即根據所選定的評價參數和相對應的評分標準所求得的評分值(指數),按選用的公式得到各個功能區(監測點)的評分指數值。再根據評分指數值的大小來對照評價指數分級標準見表4,求得該片區功能區噪聲環境質量情況。
LP對應0類區域為+10dB;1類區域為+5dB;2類區域為+0dB;3類區域為-5dB;4類區域為-10dB。
2.3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環境質量評估方法
本研究中,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主要研究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程度,根據上海市地方標準《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DB 31/425-2009)的相關要求,根據公式1計算廢水環境質量現狀及達標程度。排入城鎮下水道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見表5。
三、上海浦東新區A村生態文明村環境質量現狀評估與分析
3.1上海浦東新區A村生態文明村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評估
根據上海市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規定和要求,A村的水系屬于IV類水功能區劃,本研究采用綜合污染指數評價法對水環境質量進行評價,水體污染程度分類判斷依據見表2。2016年A村主要河道的水質監測數據及綜合污染指數見表6。
由表6可知,2016 年A村的A1河和A2河的各項水質監測指標均符合標準規定的Ⅳ類水功能區劃的要求,即水環境質量現狀達標。其中有幾項指標如揮發酚、銅、鎘、鋅、鉛的含量已達到Ⅲ類甚至更高水平的水質要求。2016年A村的A1河和A2河的水質綜合污染指數P均為0.55,都小于0.8,屬于合格水質。由此可見,兩條主要河道的水質相差不大。從各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數的角度來看,A1河的溶解氧、化學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污染分指數相對較高,而A2河的溶解氧、氨氮和總氮的污染分指數相對較高,應進一步采取治理及防治措施,加強水質管理手段,使其污染濃度進一步降低,進一步提升A村的總體水質,爭取達到更高水質類別要求。
3.2上海浦東新區A村生態文明村聲環境質量現狀評估
根據對浦東新區A村的實地調研,本研究選取了某家仍在正常運行的工廠作為監測點,監測工廠周邊的聲環境質量,來評價生態文明村的廠界噪聲環境質量情況。根據評分模式法的計算和與評價等級的對比,得到廠界噪聲的聲環境評價結果如表7。
由表7可知,生態文明村A村內被檢測工廠的廠界噪聲的環境質量評價結果達標,有部分已經達到良好狀態。這種情況說明了A村的廠界噪聲環境質量在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措施有效。為了使A村內工廠的廠界噪聲評價值進一步提高,使工廠的聲環境質量總體達到良好的水平,應在鞏固現有措施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各廠研究并引進有利于各廠防治和治理噪聲的新技術和手段,爭取在符合工業廠界噪聲排放Ⅲ類標準的基礎上,達到更高的標準要求。
3.3 上海浦東新區A村生態文明村工業廢水環境質量現狀評估
本研究選取PH值、CODcr、BOD5、氨氮等為主要監測項目,根據研究目標工廠廢水各個監測項目的監測濃度和排放限值,計算得各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數;將污染分指數代入公式1,得到工廠廢水的綜合污染指數P;根據綜合污染指數P的數值大小,對應水體污染物污染程度分類,得工廠廢水的水環境質量評價結果如表8。
由表8可知,生態文明村A村內被檢測工廠廢水的水環境質量評價結果合格,達到生態文明村的環境污染防治要求,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率合格。
小結:此次研究根據《國家級生態鄉鎮申報及管理規定(試行)》中的環境指標作為參考,選取地表水、聲及廢水環境質量作為評估對象,實際檢測的結果表明,本研究構建的環境評估體系能對生態文明村的環境質量有真實的評價,能夠客觀反應出生態文明村的環境質量,方法切實可行。同時,浦東新區A村的環境質量符合生態文明村的標準。研究中選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評價指標,與廣大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這點體現了生態文明的人文性質。整個研究的基礎數據真實可靠,為日后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村管理體系提供參考價值。本研究中所選用的評價方法,均屬客觀評價,真實有效,具有科學的評價意義。
本次研究中,浦東新區的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指標選取,是以環境質量、環境污染防治為主的基本條件。在以后的發展中,根據A村的經濟產業結構、土地利用情況等自身實際情況,對環境評估體系及環境質量需要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如對于生態環境指標進行完善,可增加公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飲用水衛生合格率、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及無害化處理率等。使評價體系在滿足基本條件的前提下,更全面發展。同時,研究更注重評價的時效性,進一步建立構建環境監測響應平臺,做到監測常態化,研究深入化。
參考文獻
[1] Finn Aakre Haugen.挪威環境管理體系[J].世界環境, 2016, 2:36-40.
[2] Shannon K. Ronnenberg, Mary E. Graham, Farzad Mahmoodi. The important role of change management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1 , 31: 631 – 647.
[3] Daniel Prajogo , Ailie K.Y. Tang , Kee-Hung Lai . The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effect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4 ,34 :565 – 585.
[4] 李明奎, 石磊, 譚雪. 國家級新區環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初探[J], 環境保護,2016, 23:31-34
[5] 谷樹忠,胡詠君,周洪. 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 資源科學, 2013, 35(1):2-13
[6] 于少東.我國生態文明與新農村建設研究——以北京市延慶縣為研究對象[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