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理+王琦
摘 要:在我國城市化與產業化的相互演進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城市空間維度發展的必要途徑,而合理的城市空間重構是產業結構優化擴張的必然結果。通過對我國城市空間格局變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研究,以城市間的相互合作為媒介,探討了后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與城市空間演變的機理,針對以往區域空間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促進我國城市群的空間效應與產業集群效應的政策與建議。
關鍵詞:城市空間重構 產業結構 產業轉移
中圖分類號:F2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9-012-02
一、引言
產業優化升級作為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在整體區域、國家與城市的發展中處于中心戰略地位。而中心城市,位于城鎮群的中心位置,其產業與城市空間的協同演化決定了附屬城市的經濟定位,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以中心城市為主體的城市群的發展正在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產業結構與城市空間結構的轉變是城市發展歷程的重要節點,這種以分工為基礎的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了城市規模效應的發揮和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個共享體,它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設施和空間是保證產業發展的基礎資源;同時由于城市知識和人力資源的正外部性,使得城市共享這一屬性更加明顯。共享更多中間產品的供應商使得要素邊際產出增加,導致了定域經濟的存在。經濟的集聚過程還體現在企業間共享資源獲得的效率收益,體現在企業和工人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趨勢;在減小錯配成本和工資匹配度的情況下,城市的獨有性顯得更加重要,這使得城市間的合作也更加重要。
二、城市空間重構與產業結構優化的理論基礎
保羅·克魯格曼(Paul R.Krugman)在“核心—邊緣”模型中提出,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聚創造了城市,即所有的經濟活動聚集在一個狹小的地理范圍內;同時城市的要素集聚促進了區域的專業化、國際分工與合作,使得某類型的產業聚集在一定的地理空間并與其他地理空間進行產品貿易的過程中形成了城市群,例如美國五大湖城市群。從廣義上來說,這種聚集在空間上的產業會繼續進行下去,經濟活動空間聚集本身創造持續聚集或導致進一步聚集的經濟環境。而生產者由于接近大市場而成為產品的供給地,同時自身有成為大市場。這種根植性的特性和路徑依賴使得城市的定域性凸顯。同時,克魯格曼將運輸成本加入到區位關聯中,以此來考慮運輸成本下的規模經濟和非完全競爭性經濟帶來的現實變化。
斯塔雷特通過證明空間不可能定理,將空間維度納入到阿羅—德布魯框架中,認為不存在空間均質的情況下,存在規模收益遞增,這對于城市空間變化與產業集聚理論的發展有著先導作用。
三、產業結構優化與城市空間重構的內涵
在社會制度和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各種可投入要素諸如人力資源、礦物能源的使用不僅對自身要素產生影響,而且還會受到產業間各要素關聯的影響。在現實中,城市如果要獲得規模經濟的好處,就需要不斷地投入教育等要素,創造新的動力以不斷延伸產業鏈。產業的前向和后向效應形成穩定的網絡狀結構和深化的經濟聯系,減少了經濟運行的總成本使得企業產出比增加,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經濟的規模效應和技術外溢使得更多的企業加入,使得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富有彈性,穩定性收益預期也不斷增加。
產業結構的改變是經濟轉型的基礎,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需要經歷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使得各產業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更加復雜,結構更加穩定,抗風險能力更強。區域經濟的整體生產效率提高,以及企業網絡分享效果帕累托最優的達成,是時間積累的結果和產業開放性的必然選擇。產業集聚有著特定的路徑,一旦開始便不會停止,內部的協調與效率的提升,實現了城市乃至城市群的集約化和經濟效益的大幅提升。如果從動態角度來觀察經濟發展的動向,會發現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發展,由加工貿易轉為技術貿易,其附加值不斷提升,與此同時的城市地理空間和產業價值鏈式分布也趨于合理。
四、城市產業結構優化與空間的重構
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Ray.M.Northam)提出了諾瑟姆曲線,城市化的過程分為三階段,即:起步階段,加速階段和成熟階段。在加速階段會出現郊區城市化的現象,而在成熟階段則會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對城市的產業來說,每個階段有著不同的特征,起步階段是第一產業包括農業、林業、牧業與漁業為主;加速階段是第二產業包括制造業、礦業等為主;成熟階段則以第三產業,包括了大部分的電信、金融、醫療等服務部門。
在城市的發展歷程中,原有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是基礎,鑒于中國國情的復雜性,中國的產業有著特殊的分布,選擇主導產業或者支柱產業是每個城市發展規劃的重點。在一個迅速成長的城市中,該城市的正的外部性以及優越的區位,在產業的轉型升級中會促進城市的進一步擴張升級,對城市的發展進程起到重大影響。當城市的產業發展水平達到頂峰后,各要素以及經濟條件達到最優,相對于其他的附屬城市來說,中心城市產業結構強度高于周圍,這種“區位差”是造成產業流通的重要原因。城市產業與城市規模是密切相關的,城市產業結構也是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變化的,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被區域經濟整體水平影響,城市產業的結構也作用于城市的經濟發展。中心城市通過產業空間集聚,將城市發展所需的所有資源、資本與知識技術吸引過來,導致了城市空間績效的提升和產業利潤鏈的延伸,多中心化的地租價格使得中心城市收益增大。因此,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應該放在中心城市的支柱型產業上,在調整產業發展的均衡上實現地區結構的升級,是企業由OEM轉向OBM,實現區域生產導向往消費導向的轉變。城市經濟活動推動了城市空間的重構,隨著中國全球化的加深,中國大城市的發展向全球性大城市如倫敦、紐約和新加坡等看齊,服務業的比重越來越大,城市空間開始了三級重構;非農人口的聚集使得CBD等中心商業區的功能性轉變;另一方面,城市的邊緣也在聚集人口,不僅使得城市的規模擴張,同時使得城市邊界更加模糊。
以發達城市為例,上海的服務業增長明顯高于一般城鎮水平,區位商在1.5~2之間,在成為消費型城市的時候,上海已經完成自身的轉型,成為了長三角乃至整個中國的經濟中心。進入了21世紀后,金融也成為了上海的主打產業,匯豐、花旗等銀行在上海辦理自己的業務。如今隨著服務業的進一步擴張,特別是貿易等產業使得上海更加國際化,成為了區域產業、城市空間密度最發達的地區。有別于之前的制造業對集聚的強烈需求,在互聯網等一系列技術推動下,服務業開始變的分散化,同時與集聚共存。一方面,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得溝通變得更加便捷,人們可以在家辦公,使得服務產品輕型化;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國家,繼續全球化的郊區化過程。城市的產業空間分布變得均衡起來,加上便利的交通,城市的范圍擴大了,大城市的郊區化開始了。服務業的大發展使得城市郊區化,中國的特大城市也幾近飽和,因此服務業對我國城市結構的優化意義重大。
在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國際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投資、貿易、人力資本等方面具有著難以比擬的優勢,隨著國際化的加深,一線城市的發展要普遍快于一般的城市,同時都市產業經濟居于區域領先地位,帶動著我國整體的產業與經濟的轉型升級。在國際產業轉移中,我國的國際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城市經濟空間進一步擴大。一些中心城市開始占據大區域的主導地位,如長三角的上海、環渤海的北京、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等成為了第一梯隊,集約化生產導致產業分工也在不斷加深,勞動力也不斷向核心城市集聚。
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動蕩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開始由高速轉向中速,新常態顯現,直至今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巨大,U型經濟形態開始筑底;城市經濟面臨著諸多問題,在工業化的后期主要依賴投資的現狀沒有改變,資源環境進入瓶頸期,出口面臨嚴峻挑戰。在此情形下,城市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抵制高耗能的重化工業的快速擴張與發展,減緩環境的退化與惡化,珍惜資源并提高技術對資源的利用率,是應對人口紅利減少壓力的良方。針對我國資源型價格形成機制的嚴重偏離,應體現供求的平衡。同時應加大區域城市間的合作組織的構建,實現城市經濟的外部性內部化,維持城市群的風險共享機制,提升區域經濟的抗沖擊力。
五、總結
本文通過城市由一般簡單構成走向復雜型網絡空間產業結構的論述,描繪了城市群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同時基于我國二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對于不同的城市異質性城市間產業來說,城市的經濟基礎以及產業間的互補性決定了收益的來源。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信息在城市群之間的組織中占據著重要作用,使得城市群的成長更加迅速,尤其是高層次的人力資本集聚,在城市的復合型增長與創新型知識溢出的路徑依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產業結構的優化作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為更多的空間特征,通過對他們之間的比對,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的路徑依賴,同時人類的能動與智能影響著整個城市與產業的變動。由于城市污染等不良外部性的存在,以及城市的離散力的推動,產業結構和城市空間邊界也在變化,這種動態的此消彼長影響著區域經濟的轉變模式。根據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動規律研究表明,在核心城市發展規劃時應該盡量避免承接與自身發展路徑不相符的產業,抓住大環境下的趨勢推動資本技術型產業的升級,謀求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慧,李健,宋雅杰.城市產業共生網絡的復雜性與管理模式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3):35-38+43
[2] 柳思維,鐘輝,曾燕紅.城市產業品牌形成因素實證研究——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視角[J].系統工程,2014(3):119-125
[3] 王燕飛.城市產業集聚與就業促進的實證分析[J].探索,2014(2):93-97
[4] 陳建華.我國國際化城市產業轉型與空間重構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社會科學,2009(9):16-23+187
[5] 車春鸝,高汝熹.國際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產業布局實證研究及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9):13-16
[6] 孔瑜,楊大光.中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模式選擇[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01:85-88+49
[7] 成德寧,侯偉麗,周立.知識經濟與城市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J].經濟地理,2002(3):277-280+355
[8] 孟德友,李小建,陸玉麒,樊新生.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空間格局演變[J].經濟地理,2014(2):50-57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長春 130000)
(作者簡介:楊祥理(1990—),男,山東省泰安人,長春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王琦(1971—),女,吉林省長春人,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