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征宇
摘 要:自十八大我國確立依法治國方略以來,建立健全合法合規的公司治理結構已經是現代企業完善管理、提升競爭優勢的當務之急。文章從界定公司治理結構的涵義等相關概念出發,論述了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分析了當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法律缺陷,進而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完善對策。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 法律 作用 缺陷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9-085-02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公司治理結構的涵義
公司治理結構(corporate governance),狹義地講是指有關公司董事會的功能、結構、股東權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廣義地講是指有關公司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這些安排決定公司的目標、誰在什么狀態下實施控制、如何控制、風險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業成員之間分配等這樣一些問題。
就法學意義上而言,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組調整公司內外各相關利益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這種法律制度安排,達到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力、責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統一。一般而言,公司治理結構所涉及到的法律關系主體主要包括:股東、經理層、董事會、監事會以及債權人、雇員等。
(二)構建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法學理論基礎
從一定意義上而言,法律制度及其規范的設計是各相關利益均衡、妥協的產物,公司治理結構制度及其規范的設計也是如此。構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就是構建一種有效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在法律上和現實中都得到有效的均衡實現。
二、法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法與市場經濟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市場經濟的發展可以推動立法的進步,可為法律的發展提供新的課題,為執法提供更多的保障;治理作為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同樣需要法律的調控和滲透。
其次,除了經濟效益,效率、平等、正義、交易安全、相關利益者的利益都是公司治理的目標。傳統的公司治理偏向于內部治理,即通過法人治理實施的活動,法人治理的核心是公司內部的公司治理機構及其權力分布,常見的公司治理機構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執行機構、監事會等。通過這一系列機構的設置,來合理地配置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責、利關系。隨著發展,公司已經不僅僅涉及投資者(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而是越來越多地與社會的其他主體關聯起來。股東與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問題只是諸多利益相關者沖突中的一種,公司內部治理也僅僅維護了股東,并且主要是大股東的利益,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小股東、職工、債權人等照顧得不夠。于是,利益相關者理論應運而生。該理論顛覆了股東至上主義的前提,認為公司不僅僅是由股東所有,其他對公司做出特殊投資的相關主體也應該從公司得到回報。公司治理的功能應是獲得一套科學的決策機制,從而保證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關者都能利益最大化。在這套機制中,傳統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之間需要制衡,但不是為了利益平衡而制衡,最終的目的應是獲得科學的決策方式和途徑,能使公司有效運行,各方公司參與人的利益得到維護和滿足。實踐中如何將這一利益相關者理論變為可以落地的制度,可以從立法層面設計。法律不僅能設計股東會、董事會和管理層互相制衡的機制,還能設計相關利益者的保護機制,通過賦予相關方權利和義務來實現制衡。
三、公司治理結構法律層面的缺陷
(一)信息披露制度不夠透明
雖然在《公司法》、《證券法》等相關法律對公司的信息披露有規定,但整體看來這些原則性的規定很難適應公司治理的需要。一方面,這些規定散落在各個條文之中、缺乏系統性,并且深度不夠,甚至在很多地方存在盲點與矛盾之處。另一方面,懲戒機制的規定原則性太強,不易操作,實際處罰力度不夠,違法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重新包裝,就能再次進入市場。
(二)董事和董事會制度方面的不足
1.法人董事的任職資格和董事職務的解任未明確。表現在,第一,對法人能否擔任公司董事未明確;第二,《公司法》中對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作了具體規定,但對不符合任職資格的法律后果、解任程序等問題的規定不夠完善。
2.獨立董事制度運行現狀不容樂觀。表現在,獨立董事提名受大股東操控現象嚴重;獨立董事人員構成不理想;獨立董事的實際運作仍待改進。
(三)對中小股東權益保護不足
1.中小股東知情權被侵害。我國上市公司并沒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信息披露,維護股東的知情權。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主觀違規和非主觀違規兩類情況:主觀違規是上市公司故意隱瞞信息;而非主觀違規則是上市公司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集中表現在臨時公告中對應該披露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時以及披露程序不妥。另外,股東在完成出資后,已不可能再對公司的財產享有最直接的支配權,尤其弱小的中小股東不能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對公司經營狀況漸漸陷入模糊不清的狀態。
2.派生訴訟制度未能有效實施。雖然法律確立了針對大股東侵犯小股東利益的訴訟制度,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股東訴訟案例,但由于案件本身的影響力有限,不能真正觸及大股東及相關公司高管的“痛處”。同時,我國許多上市股份公司由國有企業改制而成,上市公司中國有股一股獨大,在大股東控制下,公司的管理層成了大股東的代言人,而國有股的主體虛位又使其幾乎不受任何人的監督,內部人控制現象非常嚴重;在實踐中,大部分股東因派生訴訟的收益小且訴訟成本太大的特征而不愿意為公司利益提起派生訴訟。
3.中小股東的參與決策權很難實現。從目前實際情況看,中小股東的權力行使空間實際很小,在股東大會上提出臨時提案和提議召開董事會臨時會議是股東在必要的情況下行使股東權力、糾正管理層行為的兩個重要渠道,但這一愿望目前還難以實現。
(四)職工參與制度不完善
1.對職工代表大會的權限沒有明確的規定。雖然《公司法》也規定公司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參與企業民主管理,但是對于職工代表大會的權限卻沒有明確規定,僅指出職工代表大會有權選舉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對于不設置職工代表大會的企業,《公司法》沒有規定懲罰措施。換言之,公司可以設置職工代表大會,也可以不設置。這勢必會導致大量的私營公司不設置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設置了職工代表大會也不能夠真正履行職責,從而使公司法的規定淪為一紙空文。
2.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制度的立法缺陷。在職工董事的規定上,只規定公司可以設置職工董事,但是沒有做出強制性的規定,也就是說僅僅為職工董事出現在董事會中增加了可能性,至于是否真正會出現,則要看股東們的選擇。同時,公司法中沒有明確規定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與其他的董事和監事法律地位。另外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的權利保障和權利救濟的相關規定缺失。
四、構建有效公司治理結構的法學對策
(一)建立完善透明的信息公開制度
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而公司治理框架又直接影響著信息披露的要求、內容和質量。尤其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的公開透明程度應該更高。只有將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更好地公開,才能促進公司在陽光下運行。這就要求在《證券法》、《公司法》等法律中進一步具體規定信息披露的細節。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應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經營管理者(經理層)向董事會進行信息披露;二是董事會向股東會進行信息披露或說明責任;三是公司向社會各利害相關者進行信息披露。
(二)完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制衡機制
公司治理主要由內外部環境構成,股東會、監事會、董事會是內部環境的重要參與者。在資本多數決定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存在大股東武斷決定公司事務,小股東發言權太弱的問題。這就需要實現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制衡,讓更多的小股東真正參與到公司治理與經營。為此,筆者建議,首先要進一步強調股東平等的原則,原有的一股一權只是形式上的平等,而非真正的實質平等。《公司法》中應同時體現追求實質平等與形式平等的條款。其次,應規定大股東對小股東承擔更為嚴厲的民事責任,加強其濫用表決權損害小股東利益時的懲罰力度。再次,還可將社會公眾股股東表決的機制合理引入,同時建立有利害關系股東的表決權排除制度。另外,關于監事會方面的制度完善,筆者建議從財務、職權設置方面進行改善,保障監事會的獨立性,同時強調監事任職的專業性并加強監事會的問責性。
(三)完善職工參與制度
拓寬、完善職工代表大會的參與形式。職工代表大會是最能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參與形式,這一傳統的職工參與形式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但限于我國現有法律中關于對職工代表大會參與形式的限制在國有企業,應加以拓寬和完善要在公司制等其他企業形式中確定職工代表大會制的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基本形式,并規定凡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和人數的都要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職工代表大會制的組織、活動方式給予明確規定,使這種參與形式有具體的可操作性;規定職工代表大會參與的職權、程度及侵犯參與權的保障措施。對于參與的范圍應界定在關于職工切身利益領域的工資、獎金、勞動保護、獎懲辦法等規章制度;職工福利基金、選舉罷免職工代表的權力等,由此與股東大會和公司管理者的職權相區別。同時增加職代會對破產等重大經營決策的審議決定權,對企業中國有資產的增殖保值行使財務監督權,增加對國有資產的運作定期向職代會報告制度,防止企業國有資產流失。對職工代表大會行使決定權時,人身、財產及職務應受到法律的保障;增加違反職工代表會制度法律責任追究制度,規定沒有建立職代會和違反職代會制度所作出的行為無效,經指出仍不設置和違反規定的,企業將被處罰,直接責任人要承擔法律責任。
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和權責利的分配安排,充分體現頂層設計的智慧。為了促進我國公司這一現代企業制度的健康持續發展,促進資本市場的繁榮興盛,我國立法者需要在關于公司治理的法律體系中充分體現權利制衡原則,通過具體有效的制度規范,使公司在法律的框架下實現良好治理。
參考文獻:
[1] 周天舒.中國公司治理法律規則發展模式的再探討:一個路徑依賴的視角[J].中國法學,2013(04):99-107
[2] 趙萬一,華德波.公司治理問題的法學思考——對中國公司治理法律問題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河北法學,2010(09):2-21
(作者單位:浙江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浙江寧波 315000)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