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達 宋曉兵 周娟 彭埃天 凌金鋒 程保平 陳霞


摘 要 為評價復配藥劑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防治貢柑炭疽病的效果及其對貢柑的安全性,連續兩年進行了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防治貢柑炭疽病的田間藥效試驗。試驗結果表明,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用量148、185和246.7 mg/L對貢柑炭疽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施藥3次后10 d調查,2014年的防治效果分別為71.90%、79.48%和90.16%,2015年分別為65.09%、76.18%和87.36%,該藥劑值得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貢柑 ;多菌靈·氟硅唑 ;炭疽病 ;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6.67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2.013
中國是柑橘種植和生產大國,在水果產業中柑橘的種植面積最大,產量僅次于蘋果,居水果產量的第2位。2014年柑橘種植面積達2 521.3萬hm2,產量約3 492.66萬t[1]。隨著柑橘種植面積的增大,病害問題成為影響柑橘產業的重要因素,柑橘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是一種世界性真菌病害,能引起柑橘落花、落葉、落果、枝梢枯死等,還可引起儲藏期果實的大量腐爛[2]。2007~2008年該病就曾在“中國貢柑之鄉”廣東省德慶縣大面積暴發流行,嚴重影響貢柑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3-4]。
目前化學防治仍然是防治貢柑炭疽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高效、低毒、安全藥劑的篩選及其使用技術的研究對該病害的防治顯得尤為重要。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作為一種新的復配制劑,多應用于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的田間防治[5-6],目前尚未見在貢柑炭疽病上使用的報道。筆者于2014~2015年連續兩年進行了該藥劑對貢柑炭疽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研究了其對貢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適宜用量及對貢柑的安全性,為該產品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藥劑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由柳州市惠農化工有限公司提供,對照藥劑為10%氟硅唑水乳劑為柳州市惠農化工有限公司產品、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為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產品。
供試柑橘品種為貢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 Gonggan),2014年和2015年的試驗地分別設在廣東省新興縣大江鎮大塘村和六祖鎮橫水村柑橘園,樹齡分別為3年和4年,種植密度均約為1 350株/hm2,果園管理水平中等,柑橘樹長勢較好,各小區耕作、肥水管理等條件比較一致。
1.2 方法
1.2.1 試驗方法
試驗設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148、185和246.7 mg/L,10%氟硅唑水乳劑66.7 mg/L,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75 mg/L及空白對照共6個處理,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重復1個小區,每小區2株貢柑樹,共48株。從貢柑炭疽病發生初期開始施藥,每隔10~15 d施藥1次,全期共施藥3次,每株貢柑樹藥液用量為2 L,以均勻噴濕貢柑枝葉為度。
1.2.2 調查方法
2014年和2015年均在施藥前、第2次施藥后和第3次施藥后10 d各調查1次,每小區調查2株,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各調查一個點,每點調查當年生枝條的20片葉,每片葉按照病斑占葉片表面積的百分率進行分級,記錄總葉片數、病葉數及病級,計算供試藥劑各濃度處理的平均病情指數及防效,并用DMRT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病葉分級方法: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0%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11%~25%;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26%~4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41%~65%;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65%以上。
2 結果與分析
2014年試驗結果(表1)表明,施藥3次后10 d,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148、185和246.7 mg/L處理對貢柑炭疽病的平均防效分別為71.90%、79.48%和90.16%,隨用藥濃度升高,平均防效提高,各處理間的平均防效差異達到顯著水平。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粉劑148 mg/L處理的平均防效顯著低于對照藥劑10%氟硅唑水乳劑66.7 mg/L和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75 mg/L處理的平均防效,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粉劑185 mg/L處理的平均防效與兩個對照藥劑的處理防效相當,而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246.7 mg/L處理的平均防效則顯著高于兩對照藥劑處理。施藥2次后10 d,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對貢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略低于施藥3次后10 d的防效,但其結果的趨勢基本相似。
2015年試驗結果(表2)表明,施藥3次后10 d,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148、185和246.7 mg/L處理對貢柑炭疽病的平均防效分別為65.09%、76.18%和87.36%,隨用藥濃度升高,平均防效提高,各處理間的平均防效差異達到顯著水平。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粉劑148 mg/L處理的平均防效顯著低于對照藥劑10%氟硅唑水乳劑66.7 mg/L和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75 mg/L處理的平均防效,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粉劑185 mg/L處理的平均防效與兩個對照藥劑的處理防效相當,而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246.7 mg/L處理的平均防效則顯著高于兩對照藥劑處理。施藥2次后10 d,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對貢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略低于施藥3次后10 d的防效,但其結果的趨勢基本相似。
在兩年的試驗過程中觀察發現,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對貢柑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優良,3個供試濃度處理對貢柑樹未見藥害現象,貢柑生長正常,葉色青綠,對貢柑黑星病等病害也有一定的防效,對產量未見不良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兩年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是防治貢柑炭疽病的良好藥劑,對貢柑新梢、嫩葉、花穗、幼果未見藥害現象,貢柑生長良好。37%多菌靈·氟硅唑可濕性粉劑建議使用有效成分為185~246.7 mg/L,從新梢初發病時開始施藥,施藥間隔為10~15 d,施藥次數3次,可起到保護嫩葉、嫩梢和果實的作用。在夏秋高溫期應注意安全用藥,避開高溫強日照時段施藥,以免對果實及新梢產生藥害。
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枝梢、果實,造成落葉、梢枯、落果及果實腐爛,導致樹勢衰退,甚至整株死亡,對貢柑產量和樹勢影響較大,在臺風多雨的夏秋兩季危害更甚,帶菌果實在貯運期間繼續危害,也是重要的采后病害,嚴重影響貢柑產業的健康發展。貢柑炭疽病是一種潛伏性侵染病害[7],該病的發生與植株的長勢及天氣情況密切相關。因此,在進行化學防治同時還應加強田間栽培管理,以預防為主,進行綜合防治。合理施肥、增強樹勢、增施有機肥、適時采收、注重修剪清園、及時排灌,同時做好病情測報,適時進行藥劑保護防治,不可盲目濫用農藥。筆者此前也曾報道過一些用于防治貢柑炭疽病的藥劑[8-9],在防治時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可交替使用,以延緩病菌的抗藥性。除此之外,單一柑橘品種大面積種植有利于病原菌的積累,遇到適宜的氣候條件易造成病害大面積暴發流行,因此從貢柑產業的長遠發展考慮,單一品種大面積的種植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
參考文獻
[1] 張 放. 2014年我國水果生產統計分析(一)[J]. 中國果業信息,2015,32(12):22-29.
[2] 戚佩坤. 廣東果樹真菌病害志[M]. 北京: 北京農業出版社,2000:19-20.
[3] 彭埃天,陳玉托,宋曉兵,等. 德慶貢柑炭疽病的發生與防治初探[J]. 廣東農業科學,2008(2):58-60.
[4] 彭埃天,唐小浪,李健強,等. 德慶貢柑炭疽病再度暴發探因及其防控策略[C].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90-193.
[5] 王東明,張開朗,馬 勇,等. 40%氟硅唑·多菌靈EW防治稻曲病田間藥效試驗初報[J]. 安徽農學通報,2010,16(6):96-97.
[6] 吳定邦,張開朗,王東明,等. 40%氟硅唑·多菌靈水乳劑防治水稻紋枯病田間藥效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0(4):192,194.
[7] 李菲菲,龍超安. 柑橘炭疽病菌的分離、鑒定及在果實上的潛伏侵染特性[J]. 果樹學報,2015,32(1): 108-114.
[8] 彭埃天,譚耀華,吳泳梅,等. 幾種新殺菌劑對柑桔炭疽病的防治效果[J]. 廣東農業科學,2008(11):62-64.
[9] 凌金鋒,彭埃天,宋曉兵,等. 17種殺菌劑對貢柑炭疽病菌的生物活性測定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2010(1):72-76.